原標題:
上圖 村民、學生在江西省贛州市尋烏縣吉潭鎮圳下村文化服務站閱讀圖書。中國經濟網記者 劉 興攝
左圖 圳下村文化服務站站長劉傳盛為村民網上選購産品。中國經濟網記者 劉 興攝
中國經濟網江西2月19日訊 (記者 賴永峰 劉 興)春節期間,聽説家鄉農村的百姓又有了致富的新門路,記者頗感興趣。農曆正月初三一大早,趁著明媚的春光,記者驅車來到江西省贛州市尋烏縣吉潭鎮圳下村,決心探尋一番。
汽車沿著蜿蜒的鄉間小道行駛,兩旁是一排排的臍橙樹,具有客家特色的村居鱗次櫛比,鄉親們口中的“聚財屋”——圳下村“趕街”文化服務站,就設在村頭一棟極為顯眼的小平房裏。
來到服務站時,站長劉傳盛正被一群村民圍在電腦前,幫助村民們在網上“淘寶”,他的妻子汪慶香正在為村民準備出售的臍橙打包,忙得不亦樂乎。這時,42歲的村民劉生添正好前來取快遞,他有點靦腆地告訴記者,年前他從網上花10元購買的5雙襪子到貨了,今天過來取。“現在家門口就可以逛‘商城’,同樣享受城裏人的生活物資,省錢又方便。”劉生添説。
勤勞、質樸的客家人總是熱情飽滿,前來辦理網上銷售的村民劉劍華湊上來樂呵呵地向記者講述他的心得。“以前總怕自己的農産品沒有銷路,有了服務站後,別説臍橙了,就連家裏的番薯、芋子、黃豆等都可以拿來在網上賣,價錢比圩鎮賣得更高,物流也很方便。”劉劍華説。
汪慶香也停下了手中的活兒説:“平日村民大多網售的是臍橙,建站以來的短短四個月裏,已幫村民賣出了800多箱臍橙,村民也會賣吃不完的其他農産品。”汪慶香邊説邊走把我們引向了“土特産展示區”,向我們推薦起了木耳、紅薯幹、黑花生、蜂蜜、筍幹、靈芝、香菇等農家特産。
“剛開張的第一個月,只有幾十元的收益,後來村民慢慢地了解、接觸這種新渠道,每天業務量直線上升,現在一個月凈收入1600多元,每天接的單夫妻倆都忙不過來。”劉傳盛告訴記者,服務站自2015年9月開張以來,累計為村民代購商品5.7萬元,代繳費用9.8萬元,代銷售農産品12.64萬元,全村大部分村民都在站裏辦理過業務。
記者看到,“土特産展示區”的旁邊是“圖書借閱區”,書架上擺放著《蜜蜂高效養殖技術一本通》《高效池塘養魚技術》等科技類書籍和文學作品。“這幾天一直在為臍橙黃龍病的防控發愁,一本《臍橙黃龍病識別原色圖譜及防治技術100問》送來了及時雨。”手捧這本科技書的村民劉永亮如獲至寶。
“農家書屋開設好多年了,可效果並不理想,因為圖書更新慢,管理員收入低,積極性不高,幾乎成為擺設。自從‘趕街’文化服務站和農家書屋‘二合一’後,就大不一樣啦!”劉傳盛告訴記者,農戶在服務站買日用品、賣農産品、辦理繳費的過程中,有了更多的溝通和交流,學習的氛圍自然就濃了。“服務站不僅帶旺了人氣,更帶旺了村民致富的想法。”劉傳盛説。
“農家書屋+電商模式,不僅沒有影響文化書屋功能的發揮,反而促進了文化書屋的發展。加入電商功能後,不僅解決了村民‘消費難和銷售難’的問題,實現消費品下村和農産品進城的雙向流通,也使知識和資訊的獲取單純從線下變為線上線下並舉,更好地滿足了農民群眾的文化需求。”隨行的尋烏縣委宣傳部幹事藍玉林告訴記者,去年以來,該縣在深入推進基本公共文化標準化均等化建設的基礎上,依託鄉(鎮)綜合文化站和村級文化活動室,積極推進“農家書屋+電商”建設工程,建立了縣級有“趕街”文化服務總站、物流配送中心,鄉(鎮)、村有分站的發展模式,積極引導群眾通過創辦電商企業、創新專業合作社運營方式等途徑,大力發展電子商務産業。目前,該縣已建成首批“趕街”文化服務站23個,計劃在2020年實現村級“趕街”文化服務站全覆蓋。
“放下鋤頭,啃起書本;拿起鼠標,做起電商。”臨走前,劉傳盛樂呵呵地對記者説:“‘趕街’文化服務站讓大山裏的尋烏老鄉,也成為了時代的‘弄潮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