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國內國際經濟軍事歷史娛樂視頻圖片評論

【這三年】大學生村官黃曉利:産業扶貧樹立致富信心

央視網報央視網 2016年01月27日 17:56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1

  央視網訊(記者李文亮 李文學 王甲鑄 何川)“創業絕不是為了單純的經濟利益,我覺得更重要的是帶給群眾致富的信心。”黃曉利是重慶潼南區第一個主動選擇創業扶貧的大學生村官,通過種植蘑菇帶動鄉親脫貧。

  今年28歲的黃曉利,大學畢業後曾在區公安局當過文員,2013年7月,成為一名女村官。2015年7月,潼南吹響了打贏扶貧攻堅戰的號角,黃曉利主動申請來到五通村玉溪鎮,開展精準扶貧工作。五通村環境優美,交通也便利,但貧困的帽子卻戴了多年,全村3339人,其中建卡貧困戶134戶,貧困人口還有437人。她進村走訪發現,村民致富的願望很強烈,但缺乏門路,又普遍對自主創業不敢嘗試、害怕失敗。

  “當初選擇種蘑菇,多虧我老公的支持,蘑菇能種好,也幸虧有他。”黃曉利説,她的丈夫孫敬芳大學就是學的農業,又在鎮農扶中心上班,當初把創業項目確定為蔬菜種植,選擇雙孢菇種植,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丈夫的支持。為了種蘑菇,她與丈夫還把原定去年10月舉辦的婚禮推遲到了年底,辦婚禮的5萬元也拿出來,與借來的10萬湊一起,做了創業啟動資金。

  黃曉利是這裡第一個種蘑菇的人,2015年9月,6座高標準雙孢菇大棚在五通村建了起來,每個大棚佔地面積200平方米,這在當地引起了不小的轟動。為了儘快掌握種植技術,黃曉利不僅請來技術專家現場指導,還積極參加各種食用菌技術培訓班、看書自學。她每天4點鐘起床,打理好菇棚裏的事情,8點多趕到鎮裏上班,下午又要急匆匆地趕回村裏,忙起來的時候,沒白沒黑地連夜奮戰。黃曉利清楚地記得,10月25日,她們下了第一批菌種,到11月19日,有了第一次收穫:4兩蘑菇。“當時我們特別高興,蘑菇種植成不成功,不光是資金投入的事兒,最主要的是鄉親們都看著呢,這關係著他們自主創業的信心”,黃曉利説。

  蘑菇種成了,之後的收穫越來越多,從一天收穫幾斤,十幾斤,到最後一天採摘三四百斤,這讓黃曉利的幹勁更足了。她的種植場流轉的是貧困戶土地,採用與貧困戶簽約,吸收貧困戶以土地折資入股、保底分紅模式,種植場承諾一年期滿決算一次,土地收益起碼保足租金底線,盈餘按股分紅,貧困戶還可以在她那裏打工,兩位前期流轉土地的深度貧困戶一年可以增收五六千元。

  像黃曉利這樣的産業扶貧、精準扶貧,是重慶市扶貧攻堅的特色。重慶市提出,到2017年底,實現18個扶貧開發重點區縣全部“摘帽”,1919個貧困村整村脫貧、165.9萬農村貧困人口絕大部分越過脫貧標準線,基本完成脫貧攻堅任務。潼南區委書記辛國榮介紹,在2014年10月至2015年12月的第四階段,潼南對精準識別出來的50個貧困村和15353戶貧困戶、50272名貧困人口,實施了脫貧攻堅和精準扶貧。經驗收,截至去年12月10日,潼南全區50個貧困村貧困發生率在3%以下,達到整村脫貧標準,15353戶貧困戶年均純收入達到10470元,是2001年的9.5倍,越過了國家扶貧標準線,成功實現脫貧“摘帽”。

  現在,創業的成功,讓黃曉利與鄉親們信心倍增,種植場于2015年底開始了第二期建設,又流轉了貧困戶的12畝田地。村民們的顧慮打消了,在種植基地打工的貧困戶楊光群説:“等我學會了技術,我也要種植雙孢菇。”

  “我希望越來越多的鄉親能找到適合的産業,這裡不只是種蘑菇,還要引入高端品種、有機農業,産業實現連片式可持續發展”,外表看似柔弱的黃曉利信心滿滿。

 

  • 新聞
  • 軍事
  • 財經農業
  • 社會法治
  • 生活健康
掃一掃
掃一掃,用手機繼續閱讀!
央視網新聞移動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iPhone
央視新聞移動看!
CBox移動客戶端
下載到桌面,觀看更方便!
新聞圖集更多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