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村民吉國英搬進新家
央視網訊(記者李文學 李文亮 王甲鑄 何川)路東8個大棚裏,雙孢菇收穫在即;路西15個新棚等待下種,泥土清香撲面。旁邊“脫貧”的10棟小二樓,靜靜地注視著這一切,看著幸福,記著喜悅。
重慶市潼南區玉溪鎮五通村,28歲的大學生村官黃曉利,為扶貧從別的村來到這裡,在農服中心上班的丈夫的幫助下,投入辦婚禮的錢,&&種起了雙孢菇,以産業帶領村民脫貧致富。
她是潼南的典型,而潼南則是重慶的先鋒。
潼南走産業脫貧、就業脫貧、困難救濟、教育幫扶、法律援助、低保兜底“6條路子”,用自種自養、聯戶帶動、土地置換、入股分紅、託管代養、退地入保、扶持農場、訂單採購、貸款貼息、農業保險“10個方子”,確保完成脫貧有門路,鞏固脫貧有保障。
2015年底,潼南扶貧開發工作重點區率先“摘帽”,50個貧困村實現整村脫貧,50272名貧困人口全部越過脫貧標準線。
與潼南一起的,還有涪陵。但重慶農村大、山區廣,有14個國家級貧困區縣、4個市級貧困區縣。脫貧致富,任重道遠。
“2017年基本脫貧,2018年打掃戰場”,即18個貧困區縣全部“摘帽”、1919個貧困村整村脫貧、165.9萬貧困人口全部“越線”。
重慶目標堅定,步履鏗鏘。
與以往不同的是,為拔掉窮根,重慶把構建脫貧長效機製作為根本,既“輸血”也“造血”。
為此,重慶市實施“精準扶貧十大工程”,包括幹部駐村幫扶、職業教育培訓、扶貧小額信貸、易地扶貧搬遷、電商扶貧、旅遊扶貧、光伏扶貧、構樹扶貧、致富&&人創業培訓、龍頭企業帶動等。其中,鄉村旅遊扶貧、高山生態扶貧搬遷和教育扶貧最具脫貧影響力。
潼南區米心鎮高坎村,林立著一棟棟嶄新的樓房,前花園後果園,水電氣網齊全,50戶貧困農民盼來了好日子。年過半百的吉國英搬出半山腰破爛的房子,不再擔心泥石流,也不用下山挑水吃了。“女娃去年放假回來過年時,拿著手機四處照。”吉國英臉上流淌著笑容,“全家人一起,過了一個最好的年”。
在高坎村像吉國英這樣的搬遷戶共有80戶,還有30戶將入住二期的小二樓。米心鎮黨委書記郭登高説,政府除了幫他們搬遷外,還幫他們解決生活來源問題。“像吉國英,現在就把3畝土地流轉給中藥材企業,一邊收地租,一邊在這打工,還養幾隻羊,加上老伴在廣東打工收入,已經完全脫貧。”
五通村的莫懷學老人也把撂荒的2畝土地流轉給了黃曉利,每年分紅萬把塊錢。“在這做工的時間正好和自家農活兒錯開,不用再像以前那樣出去打零工了,最主要的是能照顧患肝病多年的老伴兒了。”
發展鄉村旅遊,重慶也是大手筆。每年安排億元以上專項扶貧資金,酉陽長潭村、黔江新建村、雲陽清水村、萬州區鳳凰村、城口興田村等一批特色村寨脫穎而出。
扶貧先扶智。重慶在武陵山、秦巴山兩個連片特困地區,創新開展“五年一貫制職教扶貧”試點,每年針對18個貧困區縣的貧困家庭招收500名學生,讓他們免費接受中高職學歷教育,從進校到出校“零費用”。
“傳統農業獨木難撐,必須壯大特色産業,讓老百姓持續增收,才是拔掉‘窮根’的根本之舉。”玉溪鎮常委書記黎中華説,除了黃曉利的雙孢菇,他們還發展了核桃、花椒、蔬菜、養魚、養羊等産業。
重慶市農委投入3億元以上産業發展資金,重點支持100人以上規模的集中安置點所在村發展特色産業、培育新型經營主體。市扶貧辦對貧困搬遷戶發展特色産業給予每戶1000-2000元的專項扶持,貧困戶參加技術培訓免學費、報銷交通費、補助一定生活費。
鞏固脫貧成果防止返貧,重慶市也注意政策的延續性。脫貧“摘帽”後,對原向貧困區縣傾斜的社會保障、收入分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等一系列政策,保持補助比例、補助力度總體不變。對專門用於貧困區縣的資金,脫貧“摘帽”後3年過渡期保持不變,並逐步規範納入五大功能區域轉移支付體系,不再與貧困“帽子”挂鉤。
去年扶貧成績單,已然説明了一切。
2015年,重慶投入扶貧財政資金達366.2億元,其中,市級財政直接用於扶貧和與扶貧相關的補助354.2億元,18個貧困區縣本級財政資金12.2億元。當年實現808個貧困村整村脫貧,95.3萬人越線達標。
“甩掉貧困帽,走向致富道”,高坎村裏的標語説出了老百姓的心聲。水泥路載著村民致富的夢想,蜿蜒在起伏的丘陵上,直通40公里外的潼南城裏,接入成渝高鐵,西北到成都2個小時,東南到重慶1個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