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國內國際經濟軍事歷史娛樂視頻圖片評論

習近平阿盟演講:彰顯中國特色中東外交"正能量"

滾動新聞中國網 2016年01月22日 19:12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國家主席習近平于1月21日在埃及首都開羅阿拉伯國家聯盟總部發表《共同開創中阿關係的美好未來》的重要演講,為中東和平與發展指明方向。

  首先,針對中東亂局提出三點建設性主張,強調“由亂轉治”的“三個關鍵”。

  習主席坦陳中東儘管富饒但迄今仍未擺脫戰爭和衝突,他直面“中東向何處去?”的“中東之問”,強調中東人民嚮往“少一些衝突和苦難,多一點安寧和尊嚴”,深信“中東蘊含希望”,而各方要在追求“對話和發展”的道路上尋找希望。

  一是化解分歧“關鍵要加強對話。”武力不是解決問題之道,“零和思維”無法帶來持久安全。對話過程雖然漫長,甚至可能出現反復,但“後遺症”最小,結果也最可持續。衝突各方應開啟對話,把“最大公約數”找出來,在推進“政治解決”上形成聚焦。國際社會應尊重當事方、周邊國家、地區組織意願和作用,而非從外部強加解決方案,要為對話保持最大耐心,留出最大空間。

  二是破解難題“關鍵要加快發展。”中東動蕩“根源出在發展,出路最終也要靠發展。”發展事關人民生活和尊嚴,是一場“同時間的賽跑”,是“希望和失望的較量”。只有讓“青年人”(中東人口結構的主體)在發展中獲得生活的尊嚴,“希望才能跑贏失望”,他們才會自覺拒絕暴力,遠離“極端思潮和恐怖主義”。

  三是道路選擇“關鍵要符合國情”。現代化不是“單選題”,歷史條件的多樣性決定了各國選擇發展道路的多樣性。阿拉伯諺語講:“自己的指甲才知道哪癢”。在“發展道路”的探索上,“照搬沒有出路,模倣容易迷失,實踐才出真知。”一個國家的發展道路,只能由這個國家的人民依據自己的歷史傳承、文化傳統、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來決定。

  其次,針對中東兩大“難點熱點”提出解決之道。

  一是巴勒斯坦問題(“老大難”)不應被邊緣化,更不應被世界遺忘。“巴勒斯坦問題是中東和平的根源性問題。”國際社會定分止爭,既要推動復談、落實和約,也要“主持公道、伸張正義”,二者缺一不可。沒有公道,和約只能帶來冰冷的和平。國際社會應堅持“以公道為念、以正義為基”,儘快糾正“歷史不公”。

  習主席呼籲國際社會採取更強有力行動,在政治上“激活”和談進程,在經濟上推進“重建”進程,讓巴勒斯坦人民早日看到希望。他表示中國堅定支持“中東和平進程”,支持建立“以1967年邊界為基礎、以東耶路撒冷為首都、享有完全主權”的巴勒斯坦國。為改善巴勒斯坦民生,中國決定向巴方提供“5000萬元人民幣無償援助”,並將為巴勒斯坦“太陽能電站”建設項目提供支持。

  二是敘利亞現狀不可持續,衝突不會有贏家,受苦的是地區人民。“停火是當務之急,政治對話是根本之道,人道主義救援刻不容緩。”針對日益嚴重的難民危機,中方今年將再向敘利亞、約旦、黎巴嫩、利比亞、也門人民提供“2.3億元人民幣人道主義援助”。

  第三,闡釋和平發展的“中國特色中東外交”,提出以“一帶一路”為牽引、推進中阿未來合作的“四大行動”。

  習主席強調中國積極主動參與全球治理,構建互利合作格局,承擔國際責任義務,擴大同各國利益匯合,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他強調中阿雙方要抓住“未來5年”的關鍵時期共建“一帶一路”,確立“和平、創新、引領、治理、交融”的行動理念,做“中東和平的建設者、中東發展的推動者、中東工業化的助推者、中東穩定的支持者、中東民心交融的合作夥伴”。中方為此願同阿拉伯國家開展共建“一帶一路”行動,推動中阿“兩大民族復興”形成更多交匯。

  一是“高舉和平對話旗幟,開展促進穩定行動。”

  “一帶一路”建設倡導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要“交而通”,而不是“交而惡”,彼此要“多拆墻、少築墻”,把“對話”當作“黃金法則”用起來,大家一起做有來有往的鄰居。

  中國“對中東的政策舉措”堅持從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出發,堅持從中東人民根本利益出發。中國在中東不找“代理人”,而是勸和促談;不搞“勢力範圍”,而是推動大家一起加入“一帶一路”“朋友圈”;不謀求填補“真空”,而是編織互利共贏的“合作夥伴網絡”。

  而“恐怖主義和極端思潮氾濫”則是對和平與發展的嚴峻考驗,打擊恐怖主義和極端勢力需要凝聚共識。恐怖主義不分國界,也沒有好壞之分,反恐不能搞“雙重標準”。也不能把恐怖主義同特定民族宗教挂鉤,那樣只會製造民族宗教隔閡。反恐必須堅持“綜合施策、標本兼治”。

  雙方將在中阿合作論壇框架內召開“文明對話與去極端化”圓桌會議;加強中阿“網絡安全”合作,切斷暴力恐怖音視頻網絡傳播渠道,共同參與制定“網絡空間國際反恐公約”;中方將提供3億美元援助用於執法合作、警察培訓等項目,幫助地區國家加強“維護穩定”能力建設。

  二是“推進結構調整,開展創新合作行動。”

  要推進“油氣+”合作新模式,挖掘合作新潛力。中方願同阿方加強“上中下游”全産業鏈合作,續簽“長期購油”協議,構建“互惠互利、安全可靠、長期友好”的中阿“能源戰略合作關係”。

  中方將實施創新合作行動,願同阿方探索“石油、貸款、工程”一攬子合作模式,延伸傳統油氣合作鏈條,合作開發新能源、可再生能源;中方將參與中東工業園區建設,重點推進“蘇伊士經貿合作區”建設,通過人員培訓、共同規劃、合作建廠等方式,實現加工製造、運輸出口一體化;啟動中阿科技夥伴計劃,在現代農業、信息通信、人口健康等領域共建10個聯合實驗室;舉辦中阿“北斗”合作論壇。

  三是“促進中東工業化,開展産能對接行動。”

  “産能合作”契合中東國家經濟“多元化”大趨勢,可以引領中東國家走出一條“經濟、民本、綠色”的工業化新路。而中國裝備“性價比”高,加上技術轉讓、人才培訓、強有力融資支持,可以幫助中東國家花較少的錢建立起鋼鐵、有色金屬、建材、玻璃、汽車製造、電廠等“急需産業”,填補産業空白,培育新的比較優勢。中方“優勢産能”和中東“人力資源”相結合,可以創造更多更好的就業機會。

  為促進中東工業化進程,中國將聯合阿拉伯國家,共同實施“産能對接”行動,包括設立150億美元的“中東工業化專項貸款”,用於同地區國家開展的産能合作、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同時向中東國家提供100億美元商業性貸款,支持開展“産能合作”;提供100億美元優惠性質貸款,並提高優惠貸款優惠度;同阿聯酋、卡塔爾設立共計200億美元“共同投資基金”,主要投資中東傳統能源、基礎設施建設、高端製造業等。

  四是“倡導文明交流互鑒,開展增進友好行動。”

  中國將繼續毫不動搖支持中東、阿拉伯國家維護民族文化傳統,反對一切針對特定民族宗教的歧視和偏見。

  “中華文明”與“阿拉伯文明”各成體系、各具特色,但都包含有人類發展進步所積澱的共同理念和共同追求,都重視“中道平和、忠恕寬容、自我約束”等價值觀念。雙方應開展文明對話,倡導包容互鑒,一起挖掘民族文化傳統中積極處世之道同當今時代的“共鳴點”。

  “一帶一路”延伸之處也是人文交流聚集活躍之地,民心交融要“綿綿用力,久久為功”。為了讓人才和思想在“一帶一路”上流動起來,中方將實施增進友好“百千萬”工程,包括:落實“絲路書香”設想,開展100部中阿典籍互譯;加強智庫對接,邀請100名專家學者互訪;提供1000個阿拉伯青年領袖培訓名額,邀請1500名阿拉伯政黨領導人來華考察,培育中阿友好的青年使者和政治領軍人物;提供1萬個獎學金名額和1萬個培訓名額,落實1萬名中阿藝術家互訪。

  習主席新年“中東三國之行”成果充實、意義重大、影響深遠、大致有五:一是填補了“出訪空白”,足跡覆蓋全球;二是推進“大周邊”戰略,涵蓋了西亞北非“板塊”;三是在大國之間的“中東博弈”中建設性參與,施加積極影響,增進“中東話語權”;四是經營“一帶一路”的關鍵一環與重要驛站;五是針對當今世界主要熱點地區,塑造雪中送炭、迎難而上、負責擔當的“中國角色”,與唯利是圖、巧取豪奪、火上加油、推卸責任的個別西方大國形成鮮明對照。

  展望未來,中東變局未有窮期,中阿合作不可限量,中國的“正能量”亦方興未艾。

  • 新聞
  • 軍事
  • 財經農業
  • 社會法治
  • 生活健康
掃一掃
掃一掃,用手機繼續閱讀!
央視網新聞移動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iPhone
央視新聞移動看!
CBox移動客戶端
下載到桌面,觀看更方便!
新聞圖集更多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