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事件回顧:
1月2日沙特政府處決什葉派教士尼米爾(Nimr)等47名囚犯。伊朗方面反應強烈,表示要讓沙特很快付出代價,憤怒的伊朗人焚燒了沙特駐伊朗的大使館。
隨後,沙特宣佈與伊朗斷交,並驅逐了伊朗的外交人員。在沙特與伊朗宣佈斷交後,很快巴林宣佈與伊朗斷交,阿聯酋宣佈召回大使並降低伊朗的外交級別,蘇丹也跟著宣佈與伊朗斷交······
殺的是誰?為何引發如此大的風波?
據媒體報道,激進教士尼米爾是沙特什葉派核心人物,曾多次發起及參與反政府示威,並試圖推翻沙特王室。2009年,他威脅要帶領沙特什葉派穆斯林分裂。2011年,參與領導了“阿拉伯之春”運動。
伊斯蘭宗教矛盾本來就比較尖銳,這麼多年都是如此,在局勢如此緊張的情況下,殺掉一國教派的核心人物,有嚴重挑釁的味道。在中東地區宗教主義、民族主義熱情高漲的情況下,極其容易爆發劇烈衝突。
斷交影響外溢 多國呼籲克制
當前形勢看,沙特為首的遜尼派和伊朗為首的什葉派矛盾已尖銳化,大有教派戰爭一觸即發之勢。歐洲繼續觀望,沒有表態;美國建議兩國自行雙邊解決,不做調停者;俄羅斯表態將協調沙特和伊朗的矛盾;中國表示希望有關方面保持冷靜和克制,通過對話和協商妥善解決分歧,共同維護地區和平與穩定。
專家解讀
中東局勢劍拔弩張,沙特負有不可推卸的事實責任
戰火連天的敘利亞剛剛迎來了一絲和平的曙光,沙特阿拉伯就用處死什葉派教士尼米爾向全世界傳遞了一個明確無誤的信息——利雅得(沙特阿拉伯的首都)不願意看到中東局勢的緩和,更不會接受美國、俄羅斯等世界大國為解決敘利亞內戰問題而做出的安排。
任何人都無法用“內政”這兩個字為沙特處決尼米爾的決定辯護。首先,沙特近幾年的外交活動(在敘利亞、在也門、在巴林,沙特的行為)早就突破了尊重別國主權和領土完整的國際社會基本規則。總不能利雅得干預別國內政的時候舉著阿拉伯世界甚至穆斯林世界的大旗,回到自己家裏還可以用自己的國旗把自己的一切行為包裹起來吧?一個動輒干涉別國內政的國家是不能用“不得干涉內政”來為自己的行為辯護的。
其次,沙特阿拉伯處決尼米爾的行為對中東極其脆弱的地緣政治平衡構成了極大威脅,所引發的後果勢必非常嚴重。不管沙特多麼不喜歡伊朗,甚至不喜歡什葉派,在敘利亞內戰已經造成數十萬人死亡、數百萬人流離失所的現在,任何有志於維護和平的國家都應該加倍小心,避免本地區已經非常嚴重的教派對立情緒進一步升級。這一點沙特顯然不可能想不到,而想得到又要執意去做,那就只能被理解為,對出現教派衝突加劇的後果存有期待。相應地,也就為教派衝突未來的繼續激化承擔道義和事實責任。
沙特非常自信,美國不會和自己翻臉
憑藉著自己對穆斯林世界兩聖地(麥加和麥地那)的掌控以及大量的經濟援助,沙特在許多穆斯林國家甚至社區內,的確享有不受批評的特權。同時也是因為沙特作為美國的長期盟友,自敘利亞內戰爆發以來,已經摸到了美國的“脈門”,知道美國雖然對沙特某些冒失舉動並不贊成,但拿沙特一點辦法都沒有。不論沙特怎樣不給美國“面子”,出於維護美國中東“霸權”的考慮,美國最後都得為沙特背書。
沙特並不是不怕和美國翻臉,而是非常自信,美國根本不會和自己翻臉。一則,美國需要沙特,否則中東的堅定盟友就只剩了以色列和土耳其,這兩國都不是阿拉伯國家,是沒辦法幫美國搞定阿拉伯世界的。二則,美國對俄羅斯強烈介入而發生改變的敘利亞問題走向也不見得有多滿意,作為盟友出來攪和一頓甚至把局面攪黃推倒重來,未必不符合美國的心意。有了這兩點判斷,沙特氣場強大的一句“不關心美國怎麼想”就可以隨便出口了。
沙特和伊朗斷交,不太可能事前和美國進行過協商,即使協商過,也不太可能得到過美國的讚許。畢竟被逼得選邊站,並不是美國所希望出現的局面。沙特阿拉伯惹出的這起風波,應該給美國提個醒兒:對於長期覺得自己是個霸主的美國來説,管不住的盟友就不應該還罩著,任其肆意妄為。
美俄旁觀,中國該如何抉擇?
作為中國最主要的兩個能源供應商,沙特和伊朗對中國都很重要,同時,中國倡導的“一帶一路”建設,兩個國家也都佔有比較關鍵的地位。如果沙特和伊朗之間的對立能夠最終被有效管控,中東地區得以暫時避免徹底陷入動蕩,中國一貫的不介入不干預傳統倒也還能維持一段時間。但中國也應該看到,美國的中東霸主地位名存實亡,各個地區強國摩拳擦掌準備一決高下,這種局面,需要中國的善意和智慧。
中國在處理中東事務上有一條原則是不可能被打破的,即中國不能支持一個對周邊甚至全世界的穩定構成威脅的國家,因為這樣的國家或早或晚也會對中國構成威脅。而所謂威脅,當然,指的絕不僅僅是所謂“核威脅”。
文/央視特約評論員 葉海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