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國內國際經濟軍事歷史娛樂視頻圖片評論

【盤點】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曾中國作出哪些承諾?

國際新聞人民網-國際頻道 2015年12月02日 09:16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當地時間11月30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巴黎出席氣候變化巴黎大會開幕式併發表題為《攜手構建合作共贏、公平合理的氣候變化治理機制》的重要講話。

  人民網12月1日訊 今年的全球氣候大會于11月30日至12月11日在法國巴黎舉行。來自195個國家及歐盟代表將出席此次大會,探討當今人類社會面臨的共同挑戰。面對“氣候變化”,中國一直積極應對。這不僅是中國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更是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廣泛參與全球治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責任擔當。

  從2014年底中美兩國簽署氣候變化聯合聲明,到今年中國向聯合國提交應對氣候變化“國家自主貢獻”文件,並先後與印度、巴西、歐盟、美國、法國等國家和地區就氣候變化發表聯合聲明,中國通過一系列鄭重承諾,接連向世界傳遞出強有力的政治信號,表明其堅持走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道路的決心,獲得國際社會的廣泛讚譽。

  1992年6月,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首腦會議在巴西裏約熱內盧召開。

  《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中國是最早締約方之一

  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在巴西裏約熱內盧召開,《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UNFCCC)正式開放簽字。

  這是世界上第一個為控制溫室氣體排放、應對全球變暖而起草的國際公約。包括時任中國政府總理李鵬在內的153個國家和歐洲共同體代表簽署了《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

  中國是該公約最早的10個締約方之一。公約明確規定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應對全球氣候保護承擔“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1994年3月21日,公約正式生效。

  《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的目標是將溫室氣體濃度控制在危險範圍之外,簽署《公約》的國家稱為締約方,每年召開一次締約方大會。

  《公約》規定,發達國家和轉型國家要&&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但該公約只是框架性公約,並未對減排比例、資金支持額度和技術轉讓等問題做具體規定,漫長而又曲折的氣候談判歷程也就此拉開大幕。

  日本京都聯合國氣候大會會場。

  中國簽署《京都議定書》以發展中國家身份履行義務

  1997年,在日本京都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三次締約方大會(COP3)上,《公約》生效後的第一份議定書草案:《京都議定書》草案出爐。

  《京都議定書》為發達國家和轉型國家規定了有法律約束力的量化減排指標,並且分別為各國或國家集團制定了國別減排指標;發展中國家不承擔強制減排義務,而發達國家可以通過清潔發展機制(CDM)等3個靈活機制減排,還可以通過土地利用和森林建設等來抵扣減排。《京都議定書》的簽署具有里程碑意義。

  中國于1998年5月29日簽署了該議定書。2002年8月30日,中國常駐聯合國代表王英凡大使向聯合國秘書長安南交存了中國政府核準《〈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京都議定書》的核準書。當年9月3日,國務院總理朱鎔基宣佈,中國已核準《〈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京都議定書》。《京都議定書》生效後,中國以發展中國家身份履行義務。

  在經過一系列談判後,2005年2月16日,《京都議定書》終於開始生效。

  2007年12月3日,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在印度尼西亞巴厘島開幕。《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秘書處執行秘書伊沃·德博埃爾在大會開幕式上發言。

  2007年中國頒布第一部應對氣候變化文件

  2007年,《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十三次締約方會議暨《京都議定書》締約方第二次會議在印度尼西亞巴厘島舉行,通過了里程碑式的“巴厘島路線圖”。這一年,中國也制定並公佈了《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成立國家應對氣候變化領導小組,頒布一系列法律法規。

  這一方案全面闡述了中國在2010年前應對氣候變化的對策。這不僅是中國第一部應對氣候變化的綜合政策性文件,也是發展中國家在該領域的第一部國家方案。

  2009年12月7日,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在丹麥首都哥本哈根開幕。

  “讓低碳經濟更低碳”哥本哈根大會中國作出承諾

  2009年,在哥本哈根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峰會上,中國提出了今後應對氣候變化的具體措施:一是加強節能、提高能效,爭取到2020年單位GDP的CO2排放比2005年有顯著的下降;二是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和核能,爭取2020年非化石能源佔一次能源消費的比重達到15%左右;三是大力增加森林碳匯,爭取到2020年森林面積比2005年增加4000萬公頃,森林蓄積量比2005年增加13億立方米;四是大力發展綠色經濟,積極發展低碳經濟和循環經濟,研發和推廣氣候友好技術。

  中國政府始終認為,節能減排是世界的需要,也是中國自身發展的需要,因此,從為人類負責、對國民負責的高度,中國承諾不重復發達國家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的“高碳”發展老路,並克服種種困難,積極尋求減低碳排放、發展低碳經濟之路。

  發展中國家在加速工業化、城市化的進程中,排放量也迅速增加。在哥本哈根,責任分攤的較量主要體現在關於長期減排責任的討論中。IPCC報告中指出,為拯救氣候,全球CO2排放量到2050年要減少50%以上。這是氣候科學向全世界各國發出的警告,本毋庸置疑。但對不同的國家,含義很不一樣。

  從中國的角度來看,長期目標固然重要,但中期目標更為關鍵。哥本哈根大會期間,中國代表團團長、國家發改委副主任解振華表示,中國可以接受在2050年將全球碳排放量減半的目標,但條件是發達國家必須承諾到2020年減排40%,並同意對發展中國家提供財政援助。

  河北張家口市宣化縣的風能光能互補發電場。

  積極推進全球氣候治理 中國舉措“堪稱榜樣”

  2009年11月,中國宣佈到2020年單位國內生産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45%的行動目標,並將其作為約束性指標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長期規劃。

  2013年11月,中國發佈第一部專門針對適應氣候變化的戰略規劃《國家適應氣候變化戰略》。

  此外,在氣候治理方面,中國積極推進南南合作,向發展水平較為落後的國家和地區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2011年至2014年,中國政府累計安排2.7億元人民幣用於幫助發展中國家提高應對氣候變化能力。

  2014年9月,中國宣佈從2015年開始將在原有基礎上把每年的“南南合作”資金支持翻一番,建立氣候變化南南合作基金,並將提供600萬美元支持聯合國秘書長推動應對氣候變化南南合作。2015年9月,中國宣佈出資200億元人民幣建立“中國氣候變化南南合作基金”,用於支持其他發展中國家應對氣候變化。

  2015年6月,中國向《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秘書處提交了應對氣候變化國家自主貢獻文件,提出到2030年單位國內生産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至65%等目標。這不僅是中國作為公約締約方的規定動作,也是為實現公約目標所能作出的最大努力。世界自然基金會等18個非政府組織發佈的報告指出,中國的氣候變化行動目標已超過其“公平份額”。

  促進全球氣候治理,符合中國發展內在要求,自主貢獻承諾體現出中國為實現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目標所能作出的最大努力,得到了各方的一致讚賞。“這是非常重要的減排承諾,”法國總統保護地球特使尼古拉·于洛表示,中國承諾在世界範圍內引發連鎖反應,讓更多國家做出承諾。世界自然基金會法國氣候變化項目負責人皮埃爾·卡內認為,中國的自主貢獻文件表明,中國準備在環境保護領域大展身手,堪稱榜樣。

  中國還計劃于2017年啟動全國碳排放交易體系,並把應對氣候變化的行動列入“十三五”發展規劃。

  巴黎氣候變化大會會場中的中國主題海報。

  推動經濟發展向綠色轉型也是中國推進的重要舉措。在已經成為世界節能和利用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第一大國的基礎上,中共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綠色發展理念,首次把“綠色發展”提到“五大發展理念”的高度。出席聯合國系列峰會期間,習近平主席提出打造命運共同體,要構築尊崇自然、綠色發展的生態體系,在國際社會倡導綠色發展之路。

  “中國近年來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採取了諸多行之有效的措施。”俄羅斯科學院世界經濟與國際關係研究所首席研究員阿丰采夫稱。

  斯堪的納維亞半島最大獨立智庫創辦的可持續發展平臺戰略事務經理米克爾·安德森表示,中國致力於做出改變,比如大力推廣電動車、建設生態園區。“當中國想做什麼的時候,總能做得很快,並且規模很大,這讓人印象深刻。希望中國在國際社會轉向更加可持續發展模式的過程中發揮重大作用。” (綜合人民日報、新華社、光明日報、中國網等)

  • 新聞
  • 軍事
  • 財經農業
  • 社會法治
  • 生活健康
掃一掃
掃一掃,用手機繼續閱讀!
央視網新聞移動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iPhone
央視新聞移動看!
CBox移動客戶端
下載到桌面,觀看更方便!
新聞圖集更多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