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國內國際經濟軍事歷史娛樂視頻圖片評論

氣候變化公約及締約方大會(圖)

國際新聞新華網 2015年11月29日 19:31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新華網北京11月29日電 《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下稱《公約》)第21次締約方會議將於11月30日至12月11日在法國巴黎舉行。

  會議旨在努力就2020年後應對氣候變化國際機制問題達成協定。新華國際客戶端在這裡帶你了解了解《公約》、締約方會議及會議主要成果。

  2001年7月,世界野生動物基金會在德國波恩大會新聞中心附近擺放了一個3.5噸的地球冰雕。這個冰雕將逐漸融化,象徵著正在變暖的全球氣候。(新華社記者郭勇攝)

  【意義】

  《公約》是世界上第一個為全面控制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排放,以應對全球氣候變暖給人類經濟和社會帶來不利影響的國際公約。

  《公約》為國際社會在對付氣候變化問題上進行國際合作提供法律框架,並對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規定了有區別的義務。

  2013年6月17日,在天津科技大學“全國低碳日”宣傳活動中,志願者們在低碳標誌上簽名。(新華社發)

  【要點】

  《公約》由序言及26條正文組成,具有法律約束力。 《公約》核心內容:確立應對氣候變化的最終目標, 將大氣溫室氣體的濃度穩定在防止氣候系統受到危險的人為干擾的水平上;

  《公約》確立國際合作應對氣候變化的基本原則,主要包括“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公平原則、各自能力原則和可持續發展原則;

  《公約》明確發達國家應承擔率先減排和向發展中國家提供資金技術支持的義務以及承認發展中國家有消除貧困、發展經濟的優先需要。

  2009年11月28日,位於波蘭的歐洲最大發電站貝烏哈圖夫發電站正在向空氣中排放溫室氣體。(新華社/路透)

  【由來】

  隨著工業化的快速發展,人類大量使用煤、石油等化石燃料,製造了大量污染物和溫室氣體,導致氣候變化問題越來越嚴峻,人類發展前景因此面臨著巨大挑戰。

  1979年在瑞士日內瓦召開的第一次世界氣候大會上,科學家警告説,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增加將導致地球升溫。氣候變化首次作為一個受到國際社會關注的問題提上議事日程。

  2005年2月12日,一名抗議者頭戴防毒面罩走在倫敦街頭的遊行隊伍中,譴責美國政府堅持拒絕執行《京都議定書》的立場。(新華社記者程敏攝)

  1992年5月日,聯合國政府間談判委員會就氣候變化問題達成公約,並於1992年6月在巴西裏約熱內盧舉行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上通過, 1994年3月21日生效。

  目前,195個締約方加入《公約》。中國于1992年6月11日簽署該《公約》。簽署該《公約》的國家被稱為《公約》締約方,歐盟作為一個整體也是《公約》的一個締約方。公約的常設秘書處設在德國的波恩。

  2010年10月9日,《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秘書克裏斯蒂娜·菲格雷斯在新聞發佈會上回答記者提問。(新華社記者岳月偉攝)

  【締約方會議】

  是《公約》的最高決策機構。1995年3月28日首次《公約》締約方大會在德國柏林舉行。之後,聯合國每年舉行一次《公約》締約方大會。會議的宗旨討論解決全球氣候變化問題。

  迄今,締約方大會已經舉行了20次。其中有主要成果的會議是第3次、 第13次、第17次和第18次締約方大會,分別通過了《京都議定書》、確立“巴厘路線圖”、啟動“德班平臺”和通過了《京都議定書》修正案。

  【主要成果】

  2005年2月16日《京都議定書》正式生效之日, 巴西環保人士在美國駐巴西聖保羅總領事館前舉行示威,抗議美國拒絕批准《京都議定書》。( 新華社發)

  《京都議定書》

  1997年12月《公約》第3次締約方大會在日本京都通過了《京都議定書》,旨在限制發達國家溫室氣體排放量以抑制全球變暖。

  《京都議定書》設定了第一承諾期減排指標,要求在2008-2012年間將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削減5.2%。其中歐盟將6種溫室氣體的排放削減8%,美國削減7%,日本削減6%。

  2007年12月3日,《公約》秘書處執行秘書伊沃·德博埃爾在印度尼西亞巴厘島舉行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的開幕式上發言。( 新華社記者劉宇攝)

  “巴厘路線圖”

  2007年12月在印度尼西亞巴厘島召開的《公約》第13次締約方大會上通過“巴厘路線圖”,為氣候變化國際談判的關鍵議題確立了明確議程。

  “巴厘路線圖” 建立了雙軌談判機制,即以《議定書》特設工作組和《公約》長期合作特設工作組為主進行氣候變化國際談判。

  按照“雙軌制”要求,一方面,簽署《京都議定書》的發達國家要執行其規定,承諾2012年以後的大幅度量化減排指標。另一方面,發展中國家和未簽署《京都議定書》的發達國家則要在《公約》下採取進一步應對氣候變化的措施。

  2011年12月11日,中印代表團在南非德班第17次締約方大會上呼籲公平。(新華社記者李啟華攝)

  “德班平臺”

  2011年11月在南非海德班第17次締約方大會決定建立德班增強行動平臺特設工作組(簡稱“德班平臺”),負責在2015年前形成適用於《公約》所有締約方的法律文件或法律成果,負責2020年後減排溫室氣體的具體安排。

  這是2012年5月18日在東帝汶帝力海域拍攝的珊瑚礁。過度捕撈、沿海開發、污染等對珊瑚礁構成最直接的威脅,而海水溫度升高、二氧化碳污染所致的海洋酸化也導致珊瑚白化和死亡。相關環保機構認為,如果不採取行動,到2030年時,全球90%的珊瑚礁將面臨威脅。( 新華社記者姜帆攝)

  《京都議定書》修正案

  2012年12月《公約》第18次締約方大會暨《京都議定書》第8次締約方會議在卡塔爾多哈通過《京都議定書》修正案(也稱“多哈修正案”)。

  “多哈修正案”為38個發達國家締約方設定了第二承諾期的溫室氣體量化減排指標, 使其整體在2013年至2020年承諾期內將溫室氣體的全部排放量從1990年水平至少減少18%。(編輯周建新,新華國際客戶端報道)

  • 新聞
  • 軍事
  • 財經農業
  • 社會法治
  • 生活健康
掃一掃
掃一掃,用手機繼續閱讀!
央視網新聞移動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iPhone
央視新聞移動看!
CBox移動客戶端
下載到桌面,觀看更方便!
新聞圖集更多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