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國內國際經濟軍事歷史娛樂視頻圖片評論

聚焦“十三五”:如何打贏農村貧困人口脫貧戰

中國新聞人民日報 2015年11月16日 07:18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製圖:張芳曼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關鍵在貧困的老鄉能不能脫貧。”“十三五”規劃建議提出,2020年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農村貧困人口脫貧這項最艱巨的任務能否如期完成?這場脫貧攻堅戰如何打贏?

  任務有難度

  貧困人口增收難度加大,發展能力不足,返貧壓力不小

  2014年底,我國還有7017萬農村貧困人口。國務院扶貧辦副主任洪天雲在日前的國新辦發佈會上預計,2015年我國有望實現脫貧1000萬人以上。由此推算,“十三五”仍需脫貧6000萬人左右。

  剩下的都是難啃的“硬骨頭”,脫貧邊際難度將不斷加大,同時,翻看“貧困家底”依然令人心情沉重。實現“十三五”脫貧目標,註定是場艱巨而又緊迫的攻堅戰。

  ——貧困人口增收難度加大。近年來,受農産品價格波動影響,貧困戶經營性收入增長不確定性增強。進入新常態,經濟增速換擋,産業轉型升級加快,企業經營困難增多,貧困人口工資性收入增長趨緩。

  ——區域性貧困凸顯,貧困地區貧困人口發展能力不足。

  連片特困地區生存條件惡劣、基礎設施薄弱、社會事業滯後,扶貧任務最為艱巨。832個重點和片區貧困縣中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占全國的63.4%。

  貧困縣縣域經濟發展水平低。2013年,重點縣人均GDP僅有全國人均水平的36.6%,人均財政收入僅有全國平均水平的20.9%,支出佔比也只有50.4%。

  貧困人口自我發展能力弱。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超過92%。70.8%的貧困村沒有集體經濟。

  ——發展基礎差,致貧原因複雜多樣,返貧壓力不小。

  基礎設施明顯滯後,公共服務水平偏低。全國12.8萬個建檔立卡貧困村中,6.9萬個行政村不通客運班車。2013年,貧困地區行政村有幼兒園或學前班的僅佔50.4%,有小學的佔60.4%。貧困村平均鄉村醫生和衛生員人數不到全國平均水平的一半。

  致貧原因複雜多樣,返貧壓力不小。建檔立卡貧困戶中,42%因病致貧、9%因學致貧、6%因殘致貧、6%因災致貧,不少貧困戶多重因素疊加致貧。收入處於貧困線稍高地帶的農戶,抵禦風險和變故的能力比較弱,返貧壓力不可小覷。

  “確保農村全部貧困人口2020年如期脫貧,時間緊,任務重,必須把扶貧開發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堅決打贏這場脫貧攻堅戰。”國務院扶貧辦政策法規司司長蘇國霞説。

  戰略應正確

  分類施策,脫貧路徑清晰;瞄準扶貧對象,精準扶貧、精準脫貧

  打贏脫貧攻堅戰,戰略正確至關重要。

  “通過實施脫貧攻堅工程,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7017萬農村貧困人口脫貧目標是可以實現的。”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三五”規劃建議説明裏明確表示。他還指明了具體的“脫貧路徑”:到2020年,通過産業扶持,可以解決3000萬人脫貧;通過轉移就業,可以解決1000萬人脫貧;通過易地搬遷,可以解決1000萬人脫貧;還有2000多萬完全或部分喪失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可以通過全部納入低保覆蓋範圍,實現社保政策兜底脫貧。

  蘇國霞認為,根據這個路徑實現2020年脫貧目標,有辦法,能實現。

  對有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通過提供扶貧小額信貸支持和實用技能培訓,支持他們發展特色産業或外出務工,實現增收脫貧。

  對居住在“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地方的貧困人口,實施扶貧搬遷,改善生産生活環境,幫助搬遷群眾實現穩定就業增收。

  對喪失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探索資産性收益分配方式,提供穩定收入,並將他們全部納入低保兜底。2014年全國各省低保標準平均為每年2776元,接近2800元的現價脫貧標準,今後還將逐步提高保障水平。

  “實現2020年的脫貧目標,成敗在於精準。”蘇國霞介紹,目前我國已完成了貧困村和貧困戶的精準識別,基本上每個貧困村都派駐了駐村工作隊,每個貧困戶都落實了幫扶責任人。下一步將建設好扶貧開發大數據平臺、基層平臺和資金項目管理平臺,瞄準建檔立卡扶貧對象,以致貧原因和脫貧需求為導向,把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戰略落到實處。

  戰術要改進

  充分發揮貧困地區貧困群眾積極性,加大政策傾斜支持力度,調動更多扶貧資源

  打贏脫貧攻堅戰,戰術對頭也很重要。

  ——打贏脫貧攻堅戰,作戰必須英勇。

  “脫貧致富,充分調動貧困地區貧困群眾的積極性是根本之計,必須激發他們的內生動力。”華中師範大學減貧與發展研究院院長陸漢文説。

  貧困縣“戴帽炫富”“年年扶貧年年貧”……這類現象背後,其中一個重要緣由就是脫貧壓力和動力不足,扶貧工作沒有抓緊抓好。

  改革成為激發內生動力的關鍵一招。貧困縣考核機制改革去年啟動,明確貧困縣主要考核扶貧工作。很多地方將考核結果作為扶貧資金分配、幹部任用的重要依據,一些地方對扶貧工作不合格的黨政領導一票否決,有效地把貧困縣的工作重點引導到扶貧上來。

  除了考核“指揮棒”,“十三五”時期貧困縣要全部“摘帽”,也成為一道“硬杠杠”。洪天雲告訴記者,目前國務院扶貧辦正加緊制定貧困縣退出方法,原則上鼓勵有條件的先退,退出後到2020年的扶持政策保持不變。

  地方上的貧困縣退出機制改革已在貴州等地破冰。貴州省扶貧辦主任葉韜介紹,為鼓勵貧困縣“摘帽”,原有扶持政策不變,安排到縣的財政扶貧資金原則上按10%的增幅逐年遞增,對原重點縣從“摘帽”當年起至2018年,每年給予1000萬元扶貧項目資金獎勵。

  “戴著不摘有壓力,主動‘摘帽’有激勵,這就能很好地調動貧困縣抓好脫貧工作的積極性。”陸漢文説。

  ——打贏脫貧攻堅戰,打法必須更有針對性。

  蘇國霞舉例,貧困戶因病致貧的超過四成,必須加力拔掉這個“窮根”,下一步貧困人口參加新農合,自籌部分應由財政全額支付;給予貧困戶大病醫療保險補助,提高報銷比例;擴大大病醫療救助對建檔立卡貧困戶的覆蓋範圍。

  新常態下穩定脫貧難度增大。“下一步要探索資産收益扶貧等新政策和扶貧股權投資等新方式。”蘇國霞介紹,支持貧困地區發展光伏發電、水電、設施農業等有穩定收益的項目,將投入項目的扶貧資金折股量化給貧困戶,再支持他們以土地、林地等入股,參與經營和分紅。“這樣既能增加産業脫貧的穩定性,又能穩定增加失能貧困人口的收入。”

  ——打贏脫貧攻堅戰,“槍支彈藥”必須充足。

  現有政策應加快落實到位,並進一步增強對貧困地區貧困群眾的傾斜支持力度。

  記者調研發現,一些扶貧政策沒落實到位。比如,貧困地區安排的公益性建設項目,仍未全面取消縣以下(含縣)以及西部地區、連片特困地區配套資金,一些基層政府借債扶貧。危房改造、移民搬遷等補助政策不少地方都是區域指向、普惠補貼,客觀上在一定時間內造成條件好的農戶優先享受到政策,對貧困戶産生了“擠出效應”。

  應出臺更多過硬管用的特惠扶貧政策。“貧困地區貧困群眾發展能力弱,多吃政策小灶,才能更好實現脫貧目標,縮小發展差距。”陸漢文建議,貧困縣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挂鉤結余指標,可以在本省域內和東西扶貧協作對口省份內交易,所得收益用於增加縣級扶貧開發投入。調研中,貧困地區普遍期望這項優惠土地政策。

  應充分挖掘社會扶貧的巨大潛力。“下一步應完善專門支持政策,建立廣泛參與的信息服務平臺,打造人人皆可為的良好生態,把社會扶貧巨大潛力轉化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源源動力。”中國扶貧發展中心主任曹洪民説。(記者  顧仲陽)

  • 新聞
  • 軍事
  • 財經農業
  • 社會法治
  • 生活健康
掃一掃
掃一掃,用手機繼續閱讀!
央視網新聞移動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iPhone
央視新聞移動看!
CBox移動客戶端
下載到桌面,觀看更方便!
新聞圖集更多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