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中國網11月9日訊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于11月9日上午舉行吹風會,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楊偉民介紹解讀十三五規劃建議相關情況。楊偉民就“十三五”期間深化戶籍制度改革做了説明。
楊偉民説,這次建議提到城鎮化率的時候有兩個説法,一是在總結“十二五”成就的時候講,常住人口城鎮化率提高到55%,但是在目標當中講,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加快提高。習近平總書記在説明當中就這個問題專門作了解釋,我們現在雖然看起來城鎮化率已經達到了55%,是比較高的,但是質量不高,質量不高最主要的體現在於現有的城鎮7.5億常住人口中有2.5億左右的人沒在城鎮落戶,沒能在城鎮享受到相應的公共服務,也沒有相應的市民權利。現在來看,中國經濟增長進入新常態,其中一個重要的基礎性條件是勞動年齡人口減少,農民工增長速度在下降。我記得去年外出農民工增長速度已經到了1.3%,今年上半年好像是0.1%,具體數大家可以再查一下,我記不太清楚了。也就是説,未來常住人口城鎮化的速度將會放慢,我們城鎮化率取決於進城農民工的數量。現在這種城鎮化的模式,是只能到城市打工、經商、就業,但是不能在城鎮落戶的城鎮化的模式,在全局上制約著中國經濟增長。比如“招工難”,為什麼難呢?是勞動年齡人口減少了,但是還有一個方面過去研究得不夠的是,因為農民工相當多的一部分幹到40歲左右就離開城市,因為他不能在城市定居,他就回到原籍了。這就意味著每一個農民工一生的勞動年齡時間比在城市的就業人口少了接近20年,大家想一想,我們國家一年要浪費多少勞動力資源。農民工回到農村,農業是勞動生産率低的部門,從高生産率的部門流回到低生産率的部門,這是經濟發展的大礙,因為所謂的人口紅利是講從低勞動生産率部門流向高生産率部門。
楊偉民同時指出,涉及現在城市的住房怎麼樣啟動。因為上一輪住房制度改革主要是以城鎮戶籍人口的公有住房産權化為主要方向,這是1998年開始的住房制度改革。現在房地産市場調整,城鎮住房已經到了一個調整的階段,戶籍人口的家庭,不一定都有産權房,住房基本上都得到了滿足,人均是34平方米。但是如果考慮到外地人口,因為往往是外地的非戶籍人口擁有的房子是少的,所以這樣會産生多大的住房需求大家可以想像。農民工市民化或者提高戶籍人口城鎮化率的水平,在宏觀上、全局上影響著我們國家的經濟增長,所謂城鎮化是經濟發展最大的動力或者最重要的動力,其實主要體現在剛才我説的農民工如何從現行的只就業不落戶變成真正和城市居民融入到一起。
楊偉民就城市容量的問題表示,其實這不是一個問題,我們講的是這些人已經在城市就業和生活了,但是他可能居住條件差一些,同樣和我們一樣去擠地鐵、坐公交等等,所以我認為容量不是問題。現在關鍵問題是各地區思想上認識不夠,另外是有利益在裏面,過去我們的城鎮化往往是要地不要人,要土地建設指標,土地指標拿了可以掙錢,土地財政可以蓋房子,可以帶動增長。但是人進來以後是要提供公共服務的。這次提出來兩挂鉤,一個是建設用地增量要和人口落戶數量挂鉤,通俗點説,人口進來多的地方,落戶多了就多給你地;再有,財政轉移支付要和市民化挂鉤,落戶多,意味著義務教育、醫療這種政府支出要多,所以財政轉移支付要和這個挂鉤,從而解決好利益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