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建築民工的金融需求市場是一個未被挖掘的藍海,相比線上的顛覆式創新,將線下成熟模式線上化,更易操作、高效率。”浙江小夥劉偉斌體型偏瘦,帶著眼鏡,是個標準的80後。依據建築行業的場景設計及金融服務特點,他和他的團隊研發了一款針對建築行業的APP金融産品。用劉偉斌的話説,理想是豐滿的、現實是骨感的,用金融和互聯網來促進行業發展並不是單純邏輯上的探討,在不斷嘗試中團隊也面臨不小挑戰。
經濟新常態需要“新金融”的支撐,作為一種金融新興業態,近年來互聯網金融快速發展。日前公佈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指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規範發展互聯網金融”等內容。業內人士表示,金融創新的基礎是服務實體經濟,更要避免出現“錢炒錢”的現象。
服務實體經濟是“壓艙石”
日前,螞蟻金服首席戰略官陳龍在“微金融50人論壇”上表示,我國經濟向新常態轉型,金融行業也要由傳統金融向新金融過度,早先金融系統支持投資拉動型經濟,現在正向支持消費型經濟轉變。
“作為一種金融新興業態,拓寬推廣渠道、大數據風控和移動互聯技術的發展與應用,讓互聯網金融創新成為可能。未來與商業場景的高效結合,是互聯網金融創新重要發力方向。”他説。
在劉偉斌看來,與商業場景的結合、對特定領域的專注以及本地化發展,是其團隊推廣“工付寶”APP成敗的關鍵。劉偉斌介紹説,其産品定位三方面市場,首先是基於建築民工特定人群開發的互聯網服務,例如購買火車票等;其次為建築供應鏈開發金融産品,降低因資金週轉不順暢而導致的糾紛;第三基於前段數據採集,建立的融資項目信用體系。
有業內人士認為,互聯網金融不會像IT行業一樣出現一家獨大、贏者通吃局面,因為互聯網金融核心是金融、是基於本地化或特定領域“小而美”的服務,而IT行業優勢在流量導入和數據積累,這也是當前互聯網金融O2O模式被業界看好的原因。
“在經濟下行背景下,如何找到優質的融資項目,是互聯網金融平臺的試金石。O2O模式的出發點是基於實體經濟的真實需求,提供融資項目同時規避風險。” 網貸平臺邦幫堂董事長寇權以園區型P2P平臺為例説道,截至2013年底,329家國家級經濟開發區和高新區GDP合計達到12.9萬億元,佔全國GDP比重的22.7%。但産業園區存在供給過剩、同質化競爭等現象,區內中小微企業融資難更是普遍面臨的難題。
寇權認為,以産業園區為服務對象的互聯網金融平臺具備創新優勢。他説,從投資者角度看,基於園區型O2O模式的平臺對區內企業了解更充分,可篩選出較優質的借款項目。包括企業基本信息、經營狀況、管理團隊等;從借款企業角度看,線上平臺與線下園區溝通緊密,能夠縮短借款申請和審批週期、提高效率,減少中間環節降低融資成本。此外,對園區而言,通過為企業提供融資渠道能夠增強吸引力,實現園區産業結構的升級。
此前,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研究所課題組發佈《2015中國網貸運行模式調研報告》時,該所所長姚余棟預計,十三五期間我國經濟發展將産生約60億元新增信貸需求。銀行基於風控考慮,難滿足全部信貸需求。而互聯網金融作為金融新興業態,可能成為支持實體經濟信貸來源的有力補充。
熱衷盈利邏輯不如腳踏實地
“最開始,我們通過補貼低端國産智慧手機的方式吸引農民工群體下載APP,人家根本看不上。我們研發了安卓系統,誰知道農民工朋友直接就問有沒有apple系統,我們最開始還真沒有。”劉偉斌苦笑説,縱使發掘市場痛點、進行精準營銷,但是農民工群體的教育成本顯然很高,知易行難。劉偉斌坦言,團隊面臨各式各樣挑戰,例如裝機、綁卡、獲客成本、支付、區域密度、風控、銀行接口等,在獲得天使投資但尚未完成A輪融資前,每個環節的驗證和成本控制顯得尤為重要。
如何達到線上線下的有效對接,是互聯網金融行業一直思考的話題。在寇權看來,線下融資方的積極配合與線上平臺盡職調查,兩者缺一不可。
寇權以産業園區為例説,線上平臺與線下園區緊密對接,可以增加産業園區吸引力,幫助其調整區內産業結構。園區則需要配合平臺對融資企業物業、運輸、三表費用等數據進行核實,對融資方做出信用評判。
前述業內人士認為,互聯網金融創新不能只講邏輯,要腳踏實地探索,有模式還要能盈利。此前,一些平臺打著創新、服務小微的旗子,不乏有從事自融的現象。更有平臺打起“小算盤”,希望通過IT行業市場佔有率的模式尋找“接盤俠”。
“與今年上半年相比,平臺融資趨冷,投資機構也從初期跑馬圈地變得更加理性。互聯網金融只有在細分市場尋求創新,專注于特定領域、特定人群,構建差異化優勢,才能真正提升競爭力,服務實體經濟。”他説。(李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