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中新社北京10月23日電 (記者 石岩)時鐘撥回一年半前,面對逐漸加碼的經濟下行壓力,作為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經濟的走勢,牽動著許多人的敏感神經,一時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新聞。
面對外界關切,去年5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首提“新常態”一詞,用於概括當前中國經濟的階段性特徵,而後作為統攝經濟領域的概念,“新常態”逐漸成為中國目前及未來一段時期經濟發展戰略的邏輯起點。
一年半後的今天,人們逐漸領會並接受了中國經濟正進入“新常態”這一現實,得以用更理性平和的心態看待中國經濟走勢。即將召開的五中全會,“十三五”規劃將浮出水面,“新常態”思維料將貫穿其間。
高層施政“新常態”:堅持改革與調整結構
“‘十三五’期間,中國經濟總體上仍將延續下行趨勢,預計年均GDP增速在6.5%左右,比‘十二五’期間年均增速降1個百分點以上。”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陳東琪做出如此預測。陳東琪是“十三五”國家發展規劃專家委員會成員。
在專家看來,上述經濟表現仍是當前“新常態”的延續。這意味著,未來五年,中國仍有必要保持戰略上的平常心態,以更具前瞻性的視野和更強的定力應對可能發生的各種不確定性。
“所謂‘新常態’,更重要的是結構問題在不斷凸顯中得到重構,風險在不斷暴露中得到緩釋的過程。”中國人民大學校長、央行貨幣委員會委員陳雨露指出,“中國新常態的主題詞是‘改革’、‘結構調整’,而不是‘危機救助’。”
在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看來,“‘十三五’是適應、引領經濟‘新常態’的關鍵時期。”這位“十三五”規劃專家委員會成員對記者強調,在“十三五”期間,改革和結構調整勢必成為經濟決策的關鍵,如此才能實現“公平和可持續的增長之路”。
面對即將到來的新五年,按照遲福林的預判,倘不發生大的意外,堅持改革和結構調整仍將被置於決策層施政的核心。中國的各項政策部署,將會更少經受表面經濟數據的羈絆,轉而注重更深層的結構調整和優化。而這,或會成為未來五年高層施政“新常態”。
內外環境“非常態”:全球經濟邁入“新平庸”時代
放眼全球,當前世界經濟形勢正悄然發生一場大變局。肇始於美歐的金融及債務危機余波未了,受美元升值預期、大宗商品價格波動、新興市場表現欠佳等變數影響,全球經濟越來越呈現出“新平庸”時代的跡象。
“2015年年初IMF對於全球經濟增長的預測是3.8%,但是一年來,IMF四次下調了全球經濟增長率。”財政部副部長朱光耀指出,這表明全球經濟發展確實到了一個值得各國高度關注的“臨界點、警戒線”。
越來越多跡象表明,受困于一系列不確定性及複雜因素影響,未來5年,世界經濟發展前景或趨於黯淡。與此同時,在以WTO為代表的多邊主義與雙邊、區域主義的拉鋸戰中,世界經濟格局料將重塑。相較于本世紀初以來助推中國發展的“入世紅利”等有利環境,“十三五”期間,中國不得不面對外部環境的“非常態”。
與此同時,中國國內環境也複雜嚴峻。逐漸加碼的地方債違約風險,個別區域出現經濟失速乃至“塌陷”跡象,樓市匯市風險猶在,一些領域改革遭遇既得利益群體的強大阻力……能否成功應對這些“非常態”挑戰,將直接影響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能否順利實現。
以對外開放的主動贏得經濟發展的主動
“非常時期須有非常之策。”面對國內外經濟變局,中國沒有“向內轉”,而是選擇以更大力度推動對外開放,更積極主動融入世界經濟體系。這一點,從上月國務院發佈的《關於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的若干意見》便可窺出端倪。這份被認為是為“十三五”時期開放政策定調的文件提出,以對外開放的主動贏得經濟發展和國際競爭的主動,並明確表示“建設開放型經濟強國”的任務。
“在‘十三五’期間,中國將更加著力於‘一帶一路’建設,同時加快更高水平的自貿區建設,在全球範圍內推進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同時繼續推進人民幣的國際化。”經濟學家、人大重陽金融研究院世界經濟項目研究主管高連奎對中新社記者指出。
另一方面,對外開放力度的加大,有望與中國國內的改革形成合力,在保證“十三五”預期目標得以完成的同時,為世界經濟提供更多的“動力源”。(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