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王璐,中國國際廣播電臺英語環球廣播中心主任
國家主席習近平出訪英國前夕,中國國際廣播電臺英語環球廣播中心面向英國人,推出了一份名為“中國有多遠”的網絡問卷調查。這是中國主流媒體對普通英國民眾推出的首份有關中國印象的問卷調查。為何會選在這個時機推出這份問卷?有哪些有意思的調查結果?如何解讀這些調查結果?這些結果對於中英關係未來的發展有哪些啟示?中國青年報記者為此採訪了中國國際廣播電臺英語環球廣播中心主任王璐。
中國青年報:怎麼會想到在習近平主席訪英前夕,面向英國人做“中國有多遠?”的調查?
王璐:今年是“中英文化交流年”,兩國間的互動交往是我們全年的報道重點之一,習主席訪英之際更應發揮英文媒體的優勢,有所創新。國之交在於民相親,普通民眾的想法也是兩國關係的晴雨錶。如今赴英旅遊和留學的中國人越來越多,國人對英劇、英超、英倫文化時尚的興趣濃厚;英國民眾對中國及中國文化的認識程度如何呢?我們決定用調查數據説話,看看中國距離普通英國人有多遠。
中國青年報:調查具體是如何進行的?
王璐:通過國際上專業的在線問卷調查網站進行,有效樣本要求必須是在英國本土、18~65歲之間的英國人。調查于10月初正式上線,不到一週時間就收到了1500多份答卷。後臺統計顯示,超過半數受訪者年收入在2萬~5萬英鎊之間,他們居住在英國各地,職業各異,男女比例相當。調查結果基本反映了普通英國人對中國的真實態度。
中國青年報:您怎麼看英國民眾對我國當代政治家的熟知程度?
王璐:這次調查顯示,有接近80%的英國人最熟悉的中國政治家是我們的開國領袖毛澤東主席,排在第一位。之後依次是鄧小平和習近平主席。我們感覺這個結果是在情理之中的。英國是最早承認新中國的西方大國,所以對我國第一代領導人是熟悉的;在鄧小平時代,中英完成了香港回歸的談判,當時英國女王也曾來華訪問;當下中英關係更是非常緊密,英國是第一個宣佈加入亞投行的西方大國,今年威廉王子訪華,我國領導人也頻頻亮相國際舞臺,所以很多英國人也比較熟悉習主席。
中國青年報:英國人覺得最能代表中國的關鍵詞是文化和美食,而這兩樣是中國的傳統拿手項目。這是否意味著英國人對中國的了解還停留在過去,對當今的中國缺乏了解?
王璐:文化中國和美食中國的形象不論何時都不過時。1/3的答題者提到了文化和美食,但回答中還出現了很多其他關鍵詞,比如“家庭”,覺得中國人非常顧家,尊敬長輩;“生産力”,因為很多商品都Made in China;此外,還有“改變”和“矛盾”“共産黨”“人很勤勞”,等等。也有負面的關鍵詞,比如野蠻,因為吃狗肉,還有狗肉節。整體來看,英國人對中國的了解還是相對多元的。
中國青年報:如果非常了解中國人算100分,您覺得目前英國人對中國人了解大概在一個什麼水平上?
王璐:剛剛過及格線吧。職業的關係,這個回答與其説是分析結論,不如説表達的是對對外傳播工作效果的不滿足。東西方文化確實存在很大差異,調查中遇到的能説中文的英國人寥寥無幾,相比之下,他們更熟悉語言相通、歷史交往更多的國家。有英國網友給我們留言説:英國人覺得中國是一個遙遠的國家,但許多英國人會去澳大利亞旅行,其實後者更遠。
另一方面,中國是一個歷史“長度”、經濟水平和多民族文化“寬度”、城鄉發展社會矛盾“深度”都很複雜的國家,快速的發展變化以及矛盾多元的面貌,連我們都需要不斷學習,刷新認知,對於鮮有機會能來中國的外國人來説,生活中所接觸到的中國人,就是他們對中國最直觀的了解途徑,而近年來這個“渠道”發展得最快。
中國青年報:在歐洲,乃至世界範圍來看,英國人對中國人算了解嗎?
王璐:宏觀上不能一概而論,在微觀感受上,我覺得英國人了解中國的渠道和主動性,最近10年有明顯的提升。
舉些例子:我2003年去英國讀研時,在課堂上解答的問題比學到的知識還要多,因為不論導師還是英國同學,雖對中國好奇,但了解中國的機會不多。
近幾年我再去英國,不論大城小鎮,對當地出現的中國人越來越習以為常,他們當中的每一個都是當代中國最真實的代言和中國文化的傳播者,除了學生和遊客,越來越多的國人進入到英國政商、文化、社會生活各領域。中餐館裏的英國人幾乎和中國人一樣多;與英國人閒聊,很多人會提起兩屆奧運會,稱讚2008年無與倫比,2012年也突出了英倫特色;健談的出租車司機羨慕中國經濟發展的速度,説他開的是吉利生産的車,你付的車費一定程度上又回到了中國;大英博物館明清古畫修復師的學徒都是年輕的英國人;Classic FM上經常聽到華人音樂家的作品;一個英國同行比我還先知道《甄嬛傳》推出了英文版。
中國青年報:不過,調查發現英國人了解中國人的渠道依然非常有限,主要是英國本土媒體。而事實上,中英建立全面戰略夥伴關係已經進入第11個年頭,這是不是意味著英國從官方到民間對中國的宣傳都還不足呢?
王璐:十幾年前,很少有英國媒體人應聘來我們中心工作,因為他們沒有這方面的需要。現在英國同事已經佔到我們外籍員工的1/3了。英國本土媒體對中國的關注度,與英國對中國有沒有“剛需”有關。兩國高層的互動加強,經濟合作和文化交流加深,民間往來越來越頻繁,這些勢必都會在媒體上形成相應的投射。吸引關注關鍵還是要靠自身實力和自我價值的提高。
中國青年報:調查反映出的英國人對中國和中國人的評價,和您平時的認知判斷一致嗎?
王璐:調查顯示,他們大多認為中國人勤奮、友善,中國文化獨具魅力,認為應當理性客觀地看待中國的發展,良好的雙邊關係將使雙方獲益,等等……當然,也有一些負面的評價,但沒有負面就不真實了,大多數評價是積極的。國外受眾的網絡調查能有如此理性客觀的結果是很令人寬慰的。過去西方大國民眾對中國和中國人的印象,要麼所知甚少,要麼陳舊片面。這次的調查結果讓我們看到了進步。
中國青年報:要增進英國對我們的了解,我們今後在文化輸出和對外傳播上,還應該具體做些什麼?
王璐:英國人對中國人整體印像是正面的,但包括負面評價在內的所有回答都有助於我們思考。中國之複雜,發展之迫切,挑戰之多,令我們的對外傳播前路遠長于來路。國與國不同,不能強行把思想塞進別人的腦袋,但要努力破除成見,增進了解,在解讀“異”上達到相互尊重,在展現“同”上引發共鳴。任何展現多元和積極進取中的中國形象的努力都是最有説服力的傳播。此外,更為重要的一點是尊重傳播規律,尊重該領域的專業性,給予外宣媒體有助其發展的配套政策。
中國青年報:此次習近平主席出訪英國,被稱為開啟了中英關係的“黃金時代”,從一個國際視角的媒體從業者的角度,您怎麼看未來中英關係的發展?
王璐:兩國進一步邁上了相互尊重、互信共贏的發展軌道,為中國與歐洲及其他大國間構建新型關係提供了有益的借鑒,也將給媒體間的國際往來與交流創造更多的機遇。去年國際臺開始建設英國全媒體發展項目,開闢了廣播、電視、網站和期刊業務。希望中英關係的這個“黃金時代”也是我們媒體的黃金時代。我們對未來充滿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