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中國不僅在解決地區衝突、聯合國維和行動中,而且在應對氣候變化、環境污染等挑戰中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它使全世界看到,中國必將崛起,會促進共同發展和共同繁榮。
作者:汪巍
汪巍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
過去5年國際形勢保持總體穩定與局部動蕩的基本態勢,同時國際和地區格局複雜演進,呈現出一些突出動向和變化,它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大國加速對外政策調整
美國奧巴馬政府保持內政優先、外交求穩的總體態勢,進一步調整對外戰略,針對俄羅斯加大對敘利亞危機介入力度,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作出強烈反應,但美俄均竭力避免在敘利亞迎頭相撞。近年烏克蘭東部戰火持續燃燒,此乃科索沃戰爭之後,歐洲經歷的又一場大衝突。這場衝突已演變成一場西方與俄羅斯之間的代理人戰爭。一邊是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要千方百計地剪除俄羅斯這只北極熊的爪子,一邊是俄羅斯擇機反擊。近來北約還加強在中東歐軍事部署,應對烏克蘭危機挑戰。
美國的拉美政策近期也作出調整,其重要舉措是改善與古巴關係,奧巴馬在此問題上不顧國內共和黨人的反對,反映出奧巴馬在美國中期選舉之後,積極爭取外交得分,為民主黨在2016年大選中爭取拉美裔選民支持打基礎。
美國與歐洲政治上是夥伴、軍事上是盟友、經濟上是對手的局面過去5年沒有發生變化。歐洲經歷了主權債務危機,大病初愈,歐洲既要制裁俄羅斯,又不能過度,反之傷及自身,因為歐洲的能源嚴重依賴俄羅斯。最近,非洲和中東的移民和難民正在以空前的人數不斷涌入歐洲,對歐洲經濟發展帶來負面影響。
由於美國對中俄進行戰略擠壓並干涉兩國內政,中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具有更實質的內容。最近幾年俄羅斯繼續推進強國戰略,加大與新興大國合作力度。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整體實力增強,金磚國家合作機制、上海合作組織等蓬勃發展,國際影響進一步上升。
在深化金磚國家合作的進程中,中印一致同意沿著戰略合作夥伴關係的大方向,進一步構築更加緊密的發展夥伴關係,兩國務實合作實現新突破;中國與巴西決定深化全面戰略夥伴關係,探討建設從大西洋到太平洋、跨越南美大陸的兩洋鐵路。中俄在天然氣領域的合作主要涉及東、西兩線管道合作,涉及每年對華供應天然氣680億立方米,中俄天然氣合作不僅將促進俄羅斯出口多元化,而且將進一步緩解中國能源消費不斷增長的壓力。
在維護和平與促進發展的進程中,中國不僅在解決地區衝突、聯合國維和行動中,而且在應對氣候變化、環境污染、自然災害、跨國犯罪、毒品氾濫、疾病流行等挑戰中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它使全世界看到,中國必將崛起,中國的和平崛起不僅不會損害周邊國家或是西方大國的利益,相反會促進共同發展和共同繁榮。
世界經濟保持復蘇勢頭
在後金融危機時期,區域經濟一體化和世界經濟多極化繼續向前發展。世界經濟既有復蘇跡象,也面臨速度不均等問題。主要發達經濟體復蘇勢頭增強,美聯儲實行“量化寬鬆”貨幣政策,大量印發美元,輸出通貨膨脹。新興經濟體增速放緩,外部風險和挑戰增加。各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積極推進大數據、新能源、新型製造、生物工程等戰略性新興産業,謀求增強內生增長動力。2015年世界經濟增長率將由2014年的3.4%下降到3.1%,增速放緩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全球勞動年齡人口的減少和老齡化的持續上升。
“一帶一路”構想提出以來,已經有沿線50多個國家積極響應參與。作為“一帶一路”的重要支撐,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籌建邁出實質性步伐,絲路基金已經設立,中蒙、中泰鐵路等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合作積極推進,中韓、中澳等自貿談判開花結果。隨著“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亞洲經濟增長速度加快。
亞太地緣戰略重要性凸顯
國際地緣政治重心向亞太轉移趨勢進一步加強,各主要力量均加大對亞太的戰略投入。
日本首相安倍繼續右傾化,有意以長期執政為契機,解禁集體自衛權,妄圖擺脫“戰後體制”。
美國“亞太再平衡”戰略的初衷是把戰略資源配置的重點從中東轉向亞洲,同時在亞太區域內從東北亞轉向東南亞。然而,“亞太再平衡”所倡導的戰略重心東移從根本上顛覆了美國全球戰略的傳統優先次序,存在較大戰略風險,在執行過程中遭到美國國內及國際社會越來越多的批評,因此,在奧巴馬總統第二任期內,美國調整“亞太再平衡”戰略,將“與中國建立穩定、富有成效和建設性的關係”作為戰略新階段的支柱之一,將中國視為實現“太平洋夢”的“關鍵夥伴”。與此同時,美國增大針對東亞的軍事部署,如部署F35戰機、魚鷹運輸機、全球無人機等,與菲律賓簽署今後10年加強防務合作協議,部分解除對越南武器出口限制。美國減少駐阿富汗美軍後,在阿富汗空襲恐怖分子時繼續招致無辜平民死亡,引發當地政府和國際社會的譴責。
在亞太地區貿易自由化進程中,2014年APEC峰會啟動了亞太自貿區進程並批准相關路線圖,超越並整合本地區日趨碎片化的雙多邊自貿安排,成為APEC進程中里程碑式的重大進展,引發各方強烈共鳴支持,對實現亞太各種區域合作安排的相互包容與促進具有重要意義。
美國、日本、澳大利亞等12個國家在2015年10月5日結束“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協定”(TPP)談判,達成TPP貿易協定,在自由貿易、投資及知識産權等廣泛領域達成一致。雖然TPP形成的貿易規則可能會對中國産生影響,但隨著中韓、中澳自貿協定簽署,中美、中歐投資協定談判加快推進,上海自貿區試點拓展,“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談判和亞太自貿區建設穩步推進,以及“一帶一路”建設的持續推進,中國已呈現出深層次、高水平、全方位的對外貿易開放格局,TPP協定達成對中國的影響有限。
為推動亞太經濟合作,新加坡、印度尼西亞、菲律賓太平洋經濟合作全國委員會會長在2015年10月中旬齊聚北京,與中方共商推動亞太自貿區進程與促進區域經濟合作的舉措。
尚待解決的地區熱點問題依然存在
2011年初,突尼斯、埃及、阿爾及利亞、巴林、也門和利比亞等國發生動蕩。這些動蕩最終導致埃及總統穆巴拉克下臺和西方大國對利比亞的武力干涉。隨著西方大國加大在中東北非地區的反恐力度,一些恐怖分子流竄到黑非洲活動,助長了“索馬裏青年黨”和尼日利亞“博科聖地”等恐怖組織的氣焰,造成近年索馬裏、尼日利亞、肯尼亞等國恐怖襲擊頻發。
伊朗核問題接觸對話勢頭上升並取得重要突破,但中東地區反恐形勢依然嚴峻。在伊拉克,隨著伊拉克軍隊收復提克裏特和石油重鎮拜伊吉,“伊斯蘭國”的勢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遏制;同時,種族滅絕和大屠殺的行徑、公然試圖推翻現有中東政治秩序的企圖、對世界各國穆斯林民眾進行的蠱惑、殘忍殺害多名西方記者的舉動,更使“伊斯蘭國”臭名昭著。然而,圍追堵截、趕盡殺絕不是應對“伊斯蘭國”的明智之舉,要想徹底擊垮“伊斯蘭國”,還要從教派和解入手;如能將注意力更多地放到調和疏通、標本兼治上,才有祛病除根的可能,讓人民安居樂業才是遏制伊斯蘭教極端主義在全世界範圍內蔓延的制勝法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