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國內國際經濟軍事歷史娛樂視頻圖片評論

回眸“十二五”:調結構顯成效 三大變化惠民生(圖)

中國新聞人民網 2015年10月14日 16:00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昨夜鬥回北,今朝歲起東。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即將在今年年底畫上句號,第十三個五年規劃提上日程。

  將時鐘撥回到2011年3月16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2011-2015年)規劃綱要》正式發佈,在主要目標章節旗幟鮮明地提出結構調整要取得重大進展:居民消費率上升。農業基礎進一步鞏固,工業結構繼續優化,戰略性新興産業發展取得突破,服務業增加值佔國內生産總值比重提高4個百分點。城鎮化率提高4個百分點,城鄉區域發展的協調性進一步增強。

  以史為鑒,方知興替。在“十三五”規劃漸行漸近之時,對過去五年來經濟社會發展的軌跡進行回顧和梳理,無疑是下一步深化改革、轉型發展的重要參考。

  回望“十二五”,“調結構”與“惠民生”相融並促,結構調整在取得顯著成效的同時,三大變化也在不知不覺間推動了民生福祉的持續改善。

  變化之一:

  産業結構優化升級服務業佔據半壁江山

  “十二五”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是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加快推進産業結構的優化升級正是新一輪改革的題中之義。“十二五”以來,在一系列政策的引領下,我國産業重大結構性問題得到改善,新的增長動能逐步形成,三大産業發展並駕齊驅並逐步完成結構優化。

  農業綜合生産能力持續提高。2014年糧食産量達到1.2萬億斤,實現新中國成立以來首個“11連增”;農業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提高,主要作物良種基本實現全覆蓋。農村土地流轉率提高到30%,家庭經營、集體經營、企業經營等多种經營方式逐步實現共同發展。

  工業轉型升級步伐加快。淘汰落後産能和製造業的轉型升級同步展開;以數字化、網絡化、智慧化為特徵的智慧製造更是成為新的發展熱點;實體經濟轉型陣痛之時,真正擁有自主品牌和高新技術的工業企業開始崛起。

  尤為值得稱道的是服務業的異軍突起。服務業增加值比重規劃目標是在2010年的43%基礎上提高4個百分點,2012年服務業增加值佔GDP比重歷史上首次超過第二産業,到2014年,服務業增加值比重就上升到48.2%,提前完成了規劃目標,到今年上半年,第三産業增加值佔國內生産總值的比重為49.5%,已佔據半壁江山。

  數據不僅僅停留在紙面,切實的福利也已惠及個體。“進城務工的機會更多了,以前父輩們到工廠打工,現在我們的職業選擇更豐富,收入高了,工作也更體面”,從山西農村來到北京,在一家連鎖快餐店打工的小林向人民財經表示。

  的確,隨著第三産業特別是現代服務業的飛速發展,工業對農業的反哺能力弱、農民工就業難等問題得到了極大地解決。在三大産業協調發展的同時,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汽車等新興産業也大量涌現,成為産業結構優化升級的重要推手。

  變化之二:

  “三駕馬車”改轅易轍消費激活內需新引擎

  “十二五”前4年,我國國內生産總值(GDP)年均增長8.0%,GDP總量增長到63萬億元。今年國家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出臺了擴投資、促消費、穩外貿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確保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

  在經濟結構的轉型期、經濟發展的機遇期,消費、投資、出口這三駕馬車如何轉換動力、形成合力,是國民經濟順利換擋、提質增效的關鍵。“十二五”以來,我國經濟增長要素投入結構、需求結構、供給結構持續優化,逐步由中低端向中高端水平邁進。

  2014年,國民經濟中消費率提高到了51.2%,消費需求對增長的貢獻率提高到了50.2%,需求結構上由以前主要依靠投資需求來拉動經濟增長,轉變為主要依靠消費需求來拉動經濟增長,消費已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力量。今年上半年,消費對GDP增長的貢獻率達到54.4%。

  在新的消費熱點不斷培育和壯大的背景下,越來越多的老百姓開始享受消費的福利,比如便捷的購物渠道、火爆的電影市場、日趨成熟的旅遊資源……

  還在讀大學的高英告訴人民財經記者,通過互聯網平臺,自己的購物領域不僅僅在國內,還延伸至海外。2015年上半年的數據顯示,網絡消費增速是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的近4倍。同時,居民消費結構也正在由以往的“生存型”消費向以教育、旅遊等發展型和享受型消費過渡。

  消費一馬當先的同時,投資、出口漸趨穩定。“一帶一路”規劃、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等戰略不斷出臺和細化,國家投資不斷向經濟投資缺口腹地側重;對外投資成果顯著,2011年~2015年上半年,我國對外直接投資累計達到4466億美元。

  在經貿環境複雜嚴峻,進出口增速均明顯放緩情況下,國家更是通過推動制度創新提高貿易便利化水平,對外貿易結構得到持續優化。2014年貨物貿易進出口總額達到4.3萬億美元,出口産品技術含量明顯提升。貿易主體格局更趨合理,外商投資企業進出口額佔比下降到46.5%,民營企業進出口額佔比提高到36.4%。作為絲綢之路經濟帶上最年輕的城市,中國和哈薩克斯坦邊境口岸霍爾果斯設有我國首個跨境邊境合作中心,在這裡,我國生産的電子、紡織等商品正源源不斷地出口到中亞、西亞的市場。

  變化之三:

  城鎮化持續推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

  “十二五”期間,我國城鎮化建設進展迅速,城鎮人口持續增加、城市規模不斷擴大,城市發展已經進入全新的階段。城鎮化率規劃目標是在2010年47.5%的基礎上提高4個百分點,到2014年,實際城鎮化率已經達到54.7%,提前超額完成了規劃目標。

  特別是在2013年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以來,隨著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出臺,我國啟動了2個省和62個城市(鎮)的國家新型城鎮化試點,城鎮化進入速度與質量同步提升的新階段。全國城鎮人口總量持續穩定增長,持續增長的城鎮人口給城市提供了大量的勞動力,同時保證了整個社會的持續穩定。

  2015年,國家重點實施了“一融雙新”工程,在農民工融入城鎮、新生中小城市培育、新型城市建設等方面收效頗豐:農民工市民化進程加快,24個省份出臺了戶籍制度改革方案,以城鎮為主的人口分佈格局已經形成;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東部3大城市群充分發揮了引領作用,中西部城市群也不斷加快發展步伐,城鎮化佈局正在不斷優化。

  在此基礎上,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進一步縮小。2014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每人28844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達9892元;2011年至2014年,城鎮新增就業人數5119萬;2015年上半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快於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個百分點,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倍差2.83,比上年同期縮小0.04個百分點。

  田家佔氣候,共説此年豐。“十二五”即將過去,“十三五”向我們走來。習近平總書記特別強調,要堅持立足優勢、趨利避害、積極作為,系統謀劃好“十三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有了“十二五”的堅實基礎,我們完全有信心迎來“十三五”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美好時光。(孫陽)

  • 新聞
  • 軍事
  • 財經農業
  • 社會法治
  • 生活健康
掃一掃
掃一掃,用手機繼續閱讀!
央視網新聞移動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iPhone
央視新聞移動看!
CBox移動客戶端
下載到桌面,觀看更方便!
新聞圖集更多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