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國內國際經濟軍事歷史娛樂視頻圖片評論

公方彬:致遠艦,鑄在海底的悲壯豐碑

中國新聞環球時報 2015年09月30日 09:49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甲午海戰沉船致遠艦被發現的消息引起很多人關注,有網友對此評論説:“此日漫揮天下淚,有公足壯海軍威。”我們有太多的沉沒,為什麼那麼多的沉沒已被遺忘,而致遠艦卻讓人百年難忘並且每遇節點總能激起人們心靈深處的感動?筆者認為,致遠艦是以別樣犧牲而成感動,又因別樣犧牲而化作精神的符號。

  大清帝國由盛世輝煌到迅速隕落給中華民族留下太多悲情,更讓我們不得不一次次追問和深思。雖然大清王朝留下太多沉重,但廢墟中也蘊含著精神。當致遠艦拼力做最後一撞時,其註定昇華出一種至高無上的犧牲精神。

  致遠艦的犧牲其實並未超出中華民族的精神血脈與文化範疇,更準確地講是奠基於民族精神或道德價值觀。因為自我犧牲原本就是中華民族血脈中最豐富的因子,正所謂“殺身成仁”“不成功便成仁”“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如此等等。這些精神因子哪怕平日裏並不彰顯,更不張揚,但是一旦得到催化,就會在某個人或某些人那裏生發、表現,再造輝煌,再成基因。

  致遠艦的犧牲,其實已經超出大清王朝的最大精神和心理承受力。甲午海戰之時,大清帝國已經風雨飄搖,覆沒在即。“有心殺賊,無力回天”的鄧世昌指揮著致遠艦撞向日艦的那一刻生成的是落日悲壯,昭示的是帝國病入膏肓、無力回天。某種意義上,致遠艦的一撞是對大清帝國在精神和心理上的最後一擊,脆弱的大清已經無力承載這種“致遠精神”。

  回顧近代歷史,“致遠精神”已經注入中華民族的血脈,不斷激勵後人。中華民族之所以在抗日戰爭中浴血重生,之所以在一次次挑戰面前實現超越,就是因為血脈裏擁有包括“致遠精神”在內的豐厚精神因子。歷史發展到當下,中國正處於百年來最接近世界中心的時候,繼續前進則註定輝煌,如果後退必再遭磨難。而一個民族上得越高,走得越遠,就越需要更加強大的精神支撐。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們從致遠艦的犧牲中收穫很多,並且永遠享用其精神。

  強調和推崇“致遠精神”,關鍵在於現實需要。美國一位軍事高官曾説:“唯一能夠遏制中國的國家是中國本身”。這其實就是承認中國力量,我們對此也有強烈自信。當代中國軍人已經不必重復致遠艦的悲情赴死,但我們卻要承擔起新的犧牲。對內,我們仍然要以“致遠精神”奮發圖強發展國家,對外我們則需以“致遠精神”履行國際責任,助力中國實現和平崛起。在此關頭,我們猶需“致遠精神”。

  順便提一句,今天是國家烈士紀念日。紀念所有為國犧牲的人們,並不僅僅是為了表達懷念之情,主要還是吸取精神力量。當新一代中國軍人內心深處認同並確立:“烈士,是軍人精神的歸宿!”我們就敢言讀懂悟透了致遠艦的犧牲,並能接續傳承這種精神。(作者公方彬 是國防大學教授)                                    

  • 新聞
  • 軍事
  • 財經農業
  • 社會法治
  • 生活健康
掃一掃
掃一掃,用手機繼續閱讀!
央視網新聞移動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iPhone
央視新聞移動看!
CBox移動客戶端
下載到桌面,觀看更方便!
新聞圖集更多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