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國內國際經濟軍事歷史娛樂視頻圖片評論

中國正在走和平發展的強國之路

中國新聞人民日報 2015年09月22日 10:03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當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之後,中國特色強國之路如何走,已成為世人關注的焦點。與歷史上的大國崛起相比,走和平發展道路這一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強國之路,是由我國基本國情與所處國際環境決定的。走和平發展道路,不僅涉及中國與其他大國尤其是守成大國之間的關係,而且涉及中國與周邊國家的關係,涉及中國對待多邊合作、區域合作的立場,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工程。

  新型大國關係:避免“修昔底德陷阱”的出路

  縱觀西方世界歷史,新興大國崛起通常會對既有霸主構成挑戰,而既有霸主則要回應這種挑戰。這樣,兩者之間的戰爭就不可避免。古希臘歷史學家修昔底德對這種現象的概括被後人稱為“修昔底德陷阱”。伴隨中國經濟快速發展,中美是否會陷入“修昔底德陷阱”?這不僅關係中美兩國未來發展的命運,也關繫世界格局發展的方向。

  為避免陷入“修昔底德陷阱”,構建新型大國關係是必然選擇,其核心內涵是不衝突不對抗、相互尊重與合作共贏。如果説不衝突不對抗是維護新型大國關係的底線的話,那麼,相互尊重與合作共贏則是雙方追求的目標。為實現這一目標,雙方需要尋找、擴大合作空間與利益交集。

  新型大國關係理念的基礎之一是經濟全球化與相互依存的國際背景。歷史上,大國關係的核心是爭奪殖民地與市場,排他性是其突出特徵。即使在冷戰時期,爭奪殖民地目標不復存在,排他性也並未消失。東西方不僅是兩個平行的世界市場,而且是相互對立的兩大政治、軍事集團,只是由於核威懾才維持了一種脆弱的平衡。進入經濟全球化時代,中國與以美國為主導的西方世界不存在全方位對抗關係,雙方通過貿易及生産要素流動所形成的國際産業鏈(價值鏈)有機聯絡在一起。新型大國關係理念的另一個基礎是中國已全面融入經濟全球化與現行國際體系。改革開放30多年的實踐證明,這符合中國自身利益。

  中國所倡導的新型大國關係不僅是中美之間的雙邊關係,而且是一組新型大國關係。其中,既有與發達國家之間的關係如中歐關係,也有與新興國家之間的關係如中俄關係、中印關係等。這種多重的新型大國關係適應世界格局多極化的發展趨勢,也使中國與其他大國之間的關係更為均衡、更為穩定。當然,構建新型大國關係並不意味著中國與其他大國之間沒有競爭、沒有矛盾,也不意味著中國會放棄對國際秩序與國際規則的利益訴求。但中國無論參與競爭還是謀求利益,都會運用和平、合作而非戰爭的方式。

  親誠惠容:穩定周邊環境的基石

  周邊穩定對中國和平發展有著特殊意義。首先,和平穩定的周邊環境是中國內部穩定的條件之一。中國的周邊國家在政治、經濟、社會、文化、歷史、宗教等方面具有多樣性。無論維護傳統安全還是非傳統安全,穩定周邊對中國來説都是最優先的。其次,中國與周邊國家已經建立起緊密的經濟聯絡。這突出表現為不斷提升的貿易、投資依存度與不斷深化的亞洲國際産業鏈。再次,中國與周邊國家是世界經濟最富活力的地區。未來相當長時期,這一地區的經濟增速和潛力都是其他地區所無法比擬的,以至於越來越多的人認同“世界經濟重心東移論”。最後,基於上述背景,近年來世界大國都在調整其亞洲戰略,如美國的“亞太再平衡”戰略、印度的“東向”戰略、日本的“價值觀外交”等。換言之,大國都在力圖影響這一地區的國際秩序。在這個意義上,中國與周邊國家的關係和中國與其他大國的關係是交織在一起的。

  為應對周邊環境發生的變化,2013年和2014年,習近平同志先後提出並系統闡述了親誠惠容理念與亞洲新安全觀。兩者具有內在一致性:後者可以看作是前者在安全領域的自然延伸,它們共同的目標是創造穩定和平的周邊環境。親誠惠容理念以平等、共榮為核心,不同於歷史上大國崛起的周邊外交理念。例如,美國在其崛起過程中奉行所謂的“門羅主義”,其所體現的孤立主義明確要求歐洲國家不得干預美洲事務。這實際上是要把美洲大陸變成自己的後院,是要與歐洲大國劃分勢力範圍。冷戰時期蘇聯以意識形態為基礎,打著社會主義陣營的旗號,構建了一個以蘇聯為中心的周邊體系。這同樣是在與美國劃分勢力範圍。

  親誠惠容不是一個虛幻的概念。作為一個崛起的大國,中國與周邊國家不僅在雙邊層面,而且越來越多地在區域層面,通過提供公共産品推行睦鄰、安鄰、富鄰政策。比如,中國歡迎周邊國家搭乘中國經濟的快車、便車,這是秉持正確義利觀的具體體現。再比如,“一帶一路”建設所推動的互聯互通,有助於彌補亞洲基礎設施建設投資的巨大缺口;所倡導的全方位經濟合作,有助於消除或緩解區域內安全風險如伊斯蘭極端勢力、恐怖主義,同時也提供了一種新型區域經濟合作機制。

  開放包容:推動區域和多邊合作的基本原則

  大國推動區域和多邊合作,既是自身參與全球治理的內在需求,也是向國際社會提供公共産品的途徑。

  過去10年,國際經濟領域發生了一個重大變化,那就是以世界貿易組織為代表的多邊主義正在被以自貿區為代表的區域主義所取代。所有大國都把對外經濟合作的重心轉向了區域主義,區域主義已經成為國際經濟發展的主流。另一方面,絕大多數國家認同多邊主義比區域主義更有利於經濟全球化發展。對於多邊主義與區域主義的關係,區域經濟一體化理論與實踐都沒有給我們提供確定性答案:區域主義發展究竟是多邊主義發展的絆腳石還是跳板?前者意味著自貿區的排他性特徵有可能導致在全球範圍內形成相互分離的自貿區小島,從而阻礙經濟全球化進程;後者意味著自貿區以滾雪球的方式不斷擴大,推動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因此,大國所倡導的自貿區都強調自身是服務於多邊主義的跳板而非絆腳石,如美國力推的跨太平洋經濟夥伴關係協定、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夥伴關係協定等。

  中國在積極倡導多邊主義理念的同時,以開放包容的原則參與和推動區域經濟合作。在2014年舉行的亞太經合組織北京峰會上,中國提出了以新的途徑實現亞太自貿區的倡議。這一倡議的突出特徵是從一開始就把亞太經合組織的所有成員納入進來,而不同於美國跨太平洋經濟夥伴關係協定在起步階段就把一部分成員排除在外。美國的做法顯然不利於以區域主義為跳板推動多邊主義。

  中國倡導的“一帶一路”建設,進一步把開放包容的原則落到了實處。作為一種新型區域經濟合作機制,它以古絲綢之路為聯絡紐帶,但並不限制其他國家參與;以互聯互通為基礎,為貿易投資自由化與全球産業鏈深化提供條件;以多元化合作機制為特徵,而不是以嚴格的機制化安排作為進入門檻。在“一帶一路”框架下,各國可以選擇符合自身發展需要的合作機制,而不必強制加入一個統一的機制化安排。這顯然更加適應亞洲及沿線國家發展的多樣性。

  命運共同體:中國融入世界的方向

  西方主導的工業化進程對人類社會進步所起的積極作用是有目共睹的,但也應看到,這一工業化進程只給世界15%左右的人口帶來了富裕。面對佔人類大多數的發展中國家推進工業化、參與經濟全球化的浪潮,現有經濟全球化規則與制度安排的弊端越來越明顯。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經濟體的集體崛起不以推翻現有秩序為目標,但要求改革的訴求是必然的,也是合理的。

  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在和平發展過程中對現行國際秩序的立場既反映自身的利益訴求,也代表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利益訴求。這種訴求的核心可以概括為利益共同體、責任共同體與命運共同體。這三者是一個有機整體:利益與責任相輔相成,在利益與責任的基礎上形成人類共同發展的命運共同體。

  建設利益共同體、責任共同體與命運共同體,充分體現了和平發展道路的要求。在大國關係、周邊關係、多邊與區域合作領域,中國都在踐行這一理念。近年來,從《中美氣候變化聯合聲明》到全球氣候變化談判、從亞洲新安全觀到《南海各方行為宣言》、從積極支持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談判到亞太自貿區的中國倡議都體現了利益共同體、責任共同體與命運共同體理念。尤其是“一帶一路”的“五通”(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全面展現了中國致力於建設利益共同體、責任共同體與命運共同體的立場。

  探索中國特色和平發展強國道路,將打破“國強必霸”的歷史模式,避免陷入“修昔底德陷阱”。這不僅是世界各國的共同訴求,也符合中國自身的利益。

  (作者為中國世界經濟學會副會長)


  《 人民日報 》( 2015年09月22日 07 版)

  • 新聞
  • 軍事
  • 財經農業
  • 社會法治
  • 生活健康
掃一掃
掃一掃,用手機繼續閱讀!
央視網新聞移動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iPhone
央視新聞移動看!
CBox移動客戶端
下載到桌面,觀看更方便!
新聞圖集更多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