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紀念抗戰勝利70週年大閱兵活動前夕,大量遊客來到天安門廣場感受氛圍。中國青年網記者 李延兵 攝
中國青年網北京9月3日電(記者 褚楚 李延兵 見習記者 劉凱 通訊員 李迎迎)初秋的北京,天安門廣場裝飾一新,人民英雄紀念碑直指蒼穹。今天,新中國第一次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閱兵將從這裡展開隊列。在此之前,無數中華兒女懷著對祖國的美好祝福,用不同的方式期待著向世人彰顯國力的這一神聖時刻。
銘記歷史、緬懷先烈、珍愛和平、開創未來,回顧中國抗戰歷史、回顧中國發展之路,身處不同崗位和不同人生階段的國人都有著相同的愛國情懷。
95歲抗戰老兵:一心想著把鬼子都趕出中國
抗戰老兵劉鎮炎行軍禮。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李迎迎 攝
時光荏苒,戰爭的硝煙早已散盡,但那些關於戰爭的記憶,對於抗戰老兵來説仍然歷歷在目。
劉鎮炎是福建省龍岩人,今年95歲,1942參軍後進入73軍77師 。“為了節省子彈,鬼子近了我們就用刺刀,遠的話再用槍。鬼子到處轟炸,我們的人越打越少。”雖然“常德會戰”已經過去72年,劉鎮炎仍難以忘記戰友們死難的情形。
1943年初夏,日軍經過長時間部署,發動了鄂西湘北戰役,劉鎮炎所在的73軍奉命參加對華容、藕池口一帶的日軍進行反擊作戰。作戰中,他眼看著戰友往前衝,一排排的被日本兵的炮彈炸飛,想衝出去和日本兵拼了的他被老兵按住了。“戰鬥打完了,整個人都聽槍炮聲習慣了,麻木了。”
1944年,日軍發起了一場縱貫中國南北、代號為“一號作戰”的大規模戰役。在這場戰役中,日軍總計動員兵力約51萬,其參戰兵力之多、作戰地域之廣,打破了日軍侵華以來的空前記錄。為了保住長沙,劉鎮炎所在部隊在桃源縣與日軍激戰三天,他和20多個戰友被300多名日本兵圍困,拼盡全力抵抗日軍圍攻。
“那場戰鬥極其殘酷,打退一波又來一波,不斷的衝鋒,我是從死人堆裏爬出來的。”戰鬥進行到後期,他所在的營每個班也就剩兩三個人。1945年8月14日,在經歷過多次生死考驗後,劉鎮炎聽到了一輩子都難以忘記的消息——日本投降了,天皇向全國廣播了接受波茨坦公告、實行無條件投降的詔書。日本投降的消息很快被傳開,劉鎮炎説這是他一生最難忘的消息。
曾在槍林彈雨中出生入死的劉鎮炎,如今已入暮年。早年當兵的經歷,不僅讓劉鎮炎打下好身體的基礎,還很關心時事。國內國際新聞和各類局勢評論,是老人每晚必看的節目。
兒女孝順、四世同堂,老人覺得生活很幸福。“別看我已經95歲了,身子骨硬著呢,偶爾自己還煮煮飯哩。”
“這一次為了慶祝抗戰勝利,舉行大閱兵活動,我很激動。雖然我去不了現場,但我一定會在電視上收看。看到祖國有那麼多精兵強將,我真心感到驕傲。”劉鎮炎這樣告訴記者。
石油開發工程師劉雨晴在中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工作40餘年。 中國青年網記者 李延兵 攝
73歲石油開發工程師:科技報國是我一輩子的信仰
今年73歲的劉雨晴,是一名中國石油管道穿越技術專家。“我們這一代是共産黨培養的,70年來,我見證了中國翻天覆地的變化。”劉雨晴告訴記者,這麼多年來,他深切感受到,國家要有尊嚴必須強大,國家強大的根本是科技和國防。作為一名中國石油管道工程師,科技報國一直是劉雨晴的人生信仰。
1980年,劉雨晴作為中國石油工程師代表團成員隨團前往歐洲。回憶那一次的出國交流,劉雨晴説:“那時候歐洲的辦公已經全部計算機化,從德國往英國調一個文件,只需要幾分鐘,當時就覺得中國的發展需要加快步伐。”
改革開放以後,經歷了中國經濟的迅速發展的劉雨晴成為了中國著名的石油管道穿越技術專家,參與了許多中國與國外合作的石油疏通項目。在石油管道領域研究多年的他逐漸體會到科學技術對於興國強國的重要性,也見證了中國在各個領域的發展,親眼目睹了中國在國際地位上提升。
在中國即將舉行大閱兵活動之際,劉雨晴感慨萬千:“中國又一次要向世人展示強大的國力,通過這麼多年的發展,我們挺直腰桿,越來越有底氣了。”
“今天的閱兵儀式上84%的國産新裝備是第一次亮相。這對於中國來説又是一次質的飛躍。”回顧以往所經歷過的大閱兵,劉雨晴説道,作為一位在抗日戰爭中出生,在共和國培養下成長,在改革開放的時代裏進步的老人,為祖國的石油技術奉獻一生心甘情願。
如今,在古稀之年,看到中國再次在世人面前展現祖國的強大,劉雨晴滿心自豪。
忘記等於背叛,在紀念抗戰勝利70週年之際,劉雨晴告訴青年人:“紀念革命烈士,紀念為祖國奉獻的先輩,是為了讓下一代知道,祖國的今天,是無數先輩用青春和熱血澆築的。如今在祖國需要你的時候,要勇於站出來,這是作為一名中國人的責任和擔當。”
人民日報軍事記者倪光輝為9月3日的閱兵報道,與同事積極籌備中。中國青年網記者 李延兵 攝
37歲軍事記者:堅守崗位是報效祖國最好的方式
37歲的人民日報記者倪光輝,從事軍事報道已經4年多了,這次得以參與慶祝抗戰勝利70週年的系列報道,從8月份開始參與到大閱兵的相關報道中了。前幾週,他有幸前往閱兵訓練基地,近距離地走近受閱部隊,了解受閱部隊的訓練情況,感受了受閱官兵們的精神面貌。“這次走進閱兵村參與報道,我很興奮,來到閱兵基地,看到了全軍種的訓練,自己被震撼到了。”倪光輝告訴記者。
在訓練基地採訪,倪光輝遇到了一位56歲的在職軍長,作為受閱部隊中較為年長的將軍,雖然已經兩鬢斑白,但依舊在高溫高強度的條件下接受訓練,這給倪光輝帶來了不小的觸動。“他跟我説,‘閱兵臺就是點將臺,不管多麼艱苦,都義不容辭’,這句話讓我深受感動。從6月份開始,面對高溫酷暑,高強度的訓練簡直是對他們毅力的一次考驗。”倪光輝説,部隊在連續高強度下訓練了那麼多天,但他看到的不是一張張倦容,而是流露著堅定的目光。
“參與此次報道,對於我來説,也是一位編外人員的受閱,是對我多年工作的一次檢驗。”這一次閱兵報道,對倪光輝來説是一次挑戰,同樣也是一次意義非凡的機會。閱兵當天,他將以記者的身份在現場見證這一歷史性的時刻。倪光輝説:“十年一大慶,在每個人的職業生涯中能有幾個十年?恰好在抗戰勝利70 年之際,我有幸參與這麼重大的報道,是一次難得的人生體驗。”參與軍事報道五年多,倪光輝在與三軍的接觸中,真切感受到祖國國防軍事實力的日益強大。此次深入閱兵訓練基地報道,也深深為官兵們的精神面貌感染。“作為一名記者,我只有認真嚴謹地做好工作,堅守好崗位,就是對抗戰勝利70週年做得最好的紀念。”倪光輝説:
採訪當天,他告訴記者,為了籌備閱兵報道,已經很多天都是工作到淩晨。身體雖然疲憊,但他的內心卻充滿了熱情和動力。
東北師範大學學生周紅與同學一起參觀英雄紀念碑,以此紀念抗戰勝利70週年。中國青年網記者 李延兵 攝
在紀念抗戰勝利70週年閱兵活動前夕,天安門廣場上來自各地的遊人如織,他們都在用自己獨特的方式紀念抗戰勝利70週年。來自東北師範大學經濟學院大三周紅訴記者:“作為一名90後,沒有體會過戰火紛飛的生活。身處和平年代,在21世紀的繁榮中長大,我們是幸福的一代。在紀念抗戰勝利70週年之際,我和同學一起想來看看毛主席紀念堂,看一看英雄紀念碑。因為銘記歷史、勿忘國恥,是作為一名年輕人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