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國內國際經濟軍事歷史娛樂視頻圖片評論

抗戰記憶代代傳承 別樣青春銘記歷史

中國新聞中國青年網 2015年09月02日 19:25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抗戰血·中國夢”系列報道

  抗戰記憶代代傳承 別樣青春銘記歷史

  中國青年網北京9月2日電 (記者 盧冠瓊 杜美辰)隨著9月3日“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臨近,每天都有近萬名的觀眾走進位於盧溝橋畔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這是座承載著一段沉重歷史的紀念館,一批又一批的觀眾為了共同的民族記憶來到這裡,參觀展覽、聆聽講解、輕聲交流、陷入沉思。“9·3紀念日”前的最後一個週末,記者在抗戰館聚集的人群中,偶遇了三位年齡與身份各異的抗戰故事講解者,重溫歷史,並聆聽了他們與抗戰緊密相關的別樣青春。

  “七七事變”親歷者:活一天 就要講一天抗戰故事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頭的一聲炮響,揭開了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全面爆發的序幕。密集的槍炮聲,驚醒了世代居住在盧溝橋西的鄭福來。那個時候,他僅有6歲。“是不是小日本又在演習了?”窗外火光沖天、槍炮聲響,幼小懵懂的鄭福來翻了個身再次睡去。

  天亮後,醒來的鄭來福聽到了院子裏淒厲的哭聲。走出屋子,他才知道,前一天還在一起玩耍的小夥伴四春子,被落下的炮彈炸開了肚子,沒等送進醫院就斷了氣。“小日本打進城了!”看著滿目瘡痍的街道與房屋,他知道,生活從此不一樣了。

  “戰鬥持續了很多天,宛平城裏到處都有炮彈落下。房子都被震漏了,實在沒法待了。”鄭福來説,奶奶讓他頂著鍋蓋,跟著母親和妹妹混在人群裏逃難,到一個遠房阿姨家。“母親抱著妹妹,我跟在母親身後,拽著衣角一直走啊走。”到達目的地時,鄭福來的腿已經“痛得不聽使喚,腳後跟磨破了,血淋淋的襪子和腳粘在一起,脫都脫不下來”。

  1937年7月29日,北平淪陷。帶著孩子身在異鄉、沒吃沒喝,鄭福來的母親作出了一個冒險的決定——回家。回家的路,必須沿著鐵路走,可遍地的死屍幾乎將鐵路堵死。女人害怕,小孩子也害怕。表兄囑咐他拉扯著衣襟前進,一定不要睜開眼睛。由於年齡小、好奇心強,鄭福來還是偷偷瞇著眼睛看。向記者示範當時瞇眼睛的動作,鄭福來老人的聲音突然變得顫抖,“成堆的死人,男女老少都有,有的還被開膛破肚,有的已經四肢不全,全被日軍殺死了。都是無辜百姓啊,鬼子太可恨了!”老人緊握拳頭,情緒激動。

  逃難歸來,家鄉已物是人非。自家三間灰土房的門窗沒了,房子被炮彈炸沒了頂,奶奶、父親、伯父、伯母不知道逃到了哪。聽大人們講,村裏一個挑水的村民看見日軍進村,因為害怕轉頭就跑,被鬼子追上去拿刺刀挑死;吳振山的二叔經過崗哨沒給鬼子行禮,被一刺刀捅死;金輝到河裏打漁,鬼子硬説他是八路軍,放狼狗把他咬死了;村中婦女被日軍強姦的更不在少數……承載著鄭福來美好童年的盧溝橋,已經成為了國人慘受屈辱的“廢墟”。日軍殘害無辜村民的場景,成了鄭福來一生中抹不掉的記憶。

  1949年,新中國成立,鄭福來參加工作。1952年,已是青年小夥兒的他被民選為盧溝橋鎮第一任鎮長。宛平城墻上的彈痕、豁口歷歷在目,“這些都是日軍侵略的鐵證。”幾次城墻大修,鄭福來都建議要求保留彈痕,“一定要以此警示後人”。

  作為歷史的見證者,僅有二十歲的鄭福來經常利用遛彎兒的時間和節假日來到盧溝橋頭做義務講解員。一堅持,就是64年。在這座飽經硝煙戰火、有著八百多年曆史的橋上,鄭福來用青春歲月默默傳遞著歷史的烽火,直到烏絲變白髮。

  64年間,鄭福來已自發接待超過70個國家的外賓、媒體記者和數以萬計的參觀者。為中外遊人做義務講解,老人告訴記者,這與他一次接待日本人的經歷有關。“我給他們講解,説到日軍在這裡掃蕩、殘害中國軍民時,其中一位説‘日本人不會無故殺人’。”鄭福來聽後非常生氣,他駁斥道:“惡狼進屋吃人,強盜進屋搶劫,難道不該反抗?這樣的反抗,也該殺嗎?”日本人聽完沉默地低下了頭。回想當時的情景,鄭老依舊十分氣憤,“50多歲的日本人,竟然都不知道日軍侵華的真相!”

  “9·3紀念日”前的最後一個週末,聽聞海外媒體記者會來抗戰館參觀,鄭老也來到了這裡,“希望他們能將真正的歷史傳播出去。”“習主席強調,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也是最好的清醒劑。”鄭老説,“理解和銘記歷史,也是一種催人向上的力量,一種社會需要的正能量。實現中國夢需要這個,國泰民安需要這個。那段苦難的歷史一直印在我的腦子裏,我活一天就要講一天,能活到100歲,我就講到100歲!”

  95歲抗戰老戰士:思念犧牲戰友 現在離“中國夢”很近

  2015年8月25日,95歲的傅君詔老人收到了以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名義頒發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週年紀念章”和5000元慰問金。上週末,行動不便的老人囑託子女推著輪椅帶他來到抗戰館,“紀念日就要到了,來這裡看看。”佩戴著紀念章,坐在輪椅上重溫抗戰歷史,老人的眼神顯得有些落寞。

  “中國共産黨領導敵後軍民開展艱苦卓絕的遊擊戰爭,到1945年全國抗戰結束時,在敵後已經建立了19塊抗日根據地,人民軍隊發展到約132萬人,民兵發展到260余萬人,收複國土100萬平方千米,解放人口近1億人。”參觀展覽,看著一個個醒目的數據,老人會不時停下來跟子女講解往事,“太平洋戰爭爆發時,中國已經獨立抗擊日本法西斯侵略10年之久。中國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歷史貢獻。”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二十七歲的傅君詔正就讀于昆明昆華工業學校。 1939年,日軍轟炸昆明,“當時沒有條件抵抗,昆明很多學校都搬出去了。”傅君詔在國難之時,加入了中國共産黨,從事地下工作,“搞學生運動,團結進步青年共同抗日!”“堅持抗戰,反對投降!堅持團結,反對分裂!堅持進步,反對倒退!”當95歲的傅君詔老人記憶清晰、鏗鏘有力地喊出當年的口號時,在場的圍觀者無不肅然起敬。

  傅老回憶,抗戰爆發後,在國共合作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推動下,很多愛國青年自發開展抗日救亡活動,建立起許多團體。當時,共産黨吸引了很多追求進步的青年人。傅老告訴記者,“今天在抗戰館看到了這麼多青年,我很高興。我們那個時候,愛國青年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今天的青年也是,他們是這個國家的未來!”

  參加地下工作,傅君詔數次險被迫害。“有同學被逮捕,但是我們仍互相鼓勵。”回憶起那段熱血青春,老人的眼睛閃爍著光芒。記者問及其胸前的紀念章,老人説,“我覺得很光榮,但是戴上它,很沉重,我想念那些戰友。”八年抗戰,很多戰友的青春永遠定格在那個烽火歲月,感時傷事,老人家陷入了沉默。

  “現在的中國強大了,經過改革開放發展了生産力,經濟已經到了世界先進水平。習近平做的事兒,我們很高興。查處貪污浪費,整治黨內紀律,希望將來能夠繼續做下去。我們離中國夢很近!”傅老説,“如果他們(已故戰友)還在,看到今天,也會高興的。”

 

  抗戰館講解員:在這裡學習歷史 在這裡傳承歷史

  85後孟超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的一名青年講解員,進入抗戰館工作前,學習日語的他,未曾想到自己的青春會與這段歷史緊緊相連。2015年,時值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週年,也是孟超來到抗戰館工作的第六年。在這裡學習歷史,在這裡傳承歷史,六年間,無數次在展覽館內講解抗戰史的孟超,遇到過很多令他印象深刻的觀眾。

  為了緬懷歷史,手拉手一起搭乘公交車來到抗戰館的盲人學生,曾讓孟超感動不已;參展中陷入回憶、看到日軍照片憤怒不已的老大爺,讓孟超感受到了這場戰爭在今天仍舊給國民帶來的不可抹滅的傷害;看到侵華日軍屠殺中國人的紀錄片、會在抗戰館內集體落淚的日本友人,令孟超意識到了珍愛和平的寶貴意義;會指著歷史照片,質疑“這些是不是P出來(經過處理)”的中學生,曾讓孟超震驚且失落……

  向走進抗戰館的觀眾解説這段歷史,孟超告訴記者,他很喜歡這份工作,“這是一種責任,很有意義。”“我希望更多的青年人走進這裡,通過真實的歷史資料,消除錯誤認知。”孟超説,“我們珍愛和平,但是,這段歷史永遠不容忘卻!”

  • 新聞
  • 軍事
  • 財經農業
  • 社會法治
  • 生活健康
掃一掃
掃一掃,用手機繼續閱讀!
央視網新聞移動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iPhone
央視新聞移動看!
CBox移動客戶端
下載到桌面,觀看更方便!
新聞圖集更多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