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抗日戰爭不僅是一場中華民族解放戰爭,而且是一場全民參與的人民戰爭。在這場戰爭中,中國人民同仇敵愾,浴血奮戰,用落後的武器裝備打敗了經濟實力和軍事實力遠比自己強大的敵人,創造了戰爭史上的奇跡,洗刷了中華民族的百年恥辱,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最後勝利作出了不可磨滅的歷史性貢獻。抗日戰爭的勝利是人民戰爭的勝利,抗日戰爭譜寫了人民戰爭的光輝篇章。
一、戰爭的偉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於民眾之中
抗日戰爭從一開始就存在著共産黨主張的全面抗戰和國民黨主張的片面抗戰兩條路線的分歧。全國抗戰爆發後,共産黨明確提出全面抗戰路線,認為抗戰不只是哪一個黨派、哪一個人的事,而是每一個中國人的事,是全體中華兒女的事,主張廣泛發動群眾、組織群眾、武裝群眾,依靠廣大群眾抗擊侵略者。人民戰爭是全面抗戰路線的必然要求。
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的創造者。毛澤東從唯物史觀的高度考察戰爭,闡明了人民群眾在革命戰爭中的偉大作用。在《論持久戰》中,他以“兵民是勝利之本”為題,專門論述了人民戰爭的思想,指出戰爭的偉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於民眾之中。只要我們依靠人民,堅決地相信人民群眾的創造力是無窮無盡的,並和人民打成一片,那就任何困難也能克服,任何敵人也不能壓倒我們。戰爭作為人類社會活動的一種特殊過程,主體是人民群眾。從事戰爭的物質條件是勞動人民創造的,兵力主要來源於勞動人民,前方將士的士氣也取決於後方民眾對戰爭的態度。沒有人民群眾的參與和支持,戰爭根本無法進行,更不可能取得勝利。
人的因素是戰爭勝負的決定因素,是進行人民戰爭的重要理論依據。抗戰初期,一些人只看到日本的武器裝備比我們強,而沒有看到人的因素的作用,得出了“亡國論”的結論,這實際上是“唯武器論”,是機械論在戰爭問題上的反映。毛澤東指出,武器是戰爭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決定的因素,決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因為包括武器裝備在內的軍力和經濟力,都要人去掌握,沒有真心愛國、勇敢頑強的人,再好的武器也不能充分發揮效力。戰爭是力量的競賽,戰爭力量的最基本因素是人和物。人民戰爭之所以能剋敵制勝,就在於它合理地把進行戰爭的人和物這兩個最基本的因素巧妙地結合起來,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在戰爭中發揮最佳的作戰效能。
戰爭的性質和特點,是選擇戰爭路線的基本依據。抗日戰爭是抗擊外敵侵略的正義的民族戰爭,要贏得戰爭的勝利,必須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毛澤東指出,民族戰爭而不依靠人民大眾,毫無疑義將不能取得勝利。抗日戰爭又是一場持久戰,持久戰需要採取人民戰爭的形式,而不是單純的政府、軍隊抗戰。毛澤東在《論持久戰》等文中,分析了中日戰爭的性質、特點及其發展的客觀規律,認為抗日戰爭必然是一場持久戰,必然要遇到許多艱難困苦。在戰爭過程中,關鍵要廣泛動員人民群眾參加到抗戰中來,人民群眾是真正的銅墻鐵壁。1937年8月,中共中央在洛川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通過了抗日救國十大綱領,提出要打倒日本帝國主義,必須實行全國軍事的總動員、全國人民的總動員,使抗日戰爭成為真正的人民戰爭。
二、人民戰爭是徹底埋葬日本侵略者的汪洋大海
人民戰爭就是在中國共産黨領導下,以人民軍隊為骨幹,依靠人民群眾,團結各階級、各階層和社會集團的一切進步力量,開展以軍事鬥爭為主,並和政治、經濟、文化、外交等鬥爭形式緊密配合的全民戰爭。人民戰爭是全面抗戰最有效的組織形式。人民戰爭使中華民族出現了萬眾一心、共禦外侮的壯闊場景,造成了陷敵于滅頂之災的汪洋大海,成為抗日戰爭得以持久並最終取得勝利的重要法寶。
深入敵後,開闢抗日根據地。抗日戰爭中,中國人民面對的是裝備精良、訓練有素的日本侵略軍。正確的戰略方針,是深入敵後,建立抗日根據地,開展遊擊戰爭。毛澤東指出,要發動群眾、武裝群眾,就必須在敵人統治力量薄弱而地形又有利的農村地區,建立革命根據地。1937年11月太原失陷後,八路軍開始在華北創建根據地。新四軍也開赴蘇南、皖南、皖中等地區,創建華中根據地。這些根據地在敵我之間包圍與反包圍的大棋盤上,做下一個個制敵于死命的“眼”,使日偽軍深陷敵後戰場。1938年10月,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以國民黨軍隊為主體的正規戰退居次要地位,以共産黨抗日武裝為主體的敵後遊擊戰上升到主導地位,敵後戰場成為抗日主戰場。到1945年春,全國已有18個解放區,總面積約95萬平方公里,共有人口9550余萬人,正規軍91萬人,民兵220萬人。敵後戰場的開闢,鉗制了敵人大量有生力量,挫敗了日軍速戰速決的戰略企圖,為奪取抗日戰爭的最後勝利創造了條件。
實行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創造了“戰爭史上的奇觀”。這種戰略戰術,就是從實際出發,揚長避短,力爭主動,利用矛盾,各個擊破,把戰略上的劣勢逐步轉變為戰略上的優勢。具體地説,就是戰略上藐視敵人,戰術上重視敵人;實行積極防禦,反對消極防禦;把遊擊戰提高到戰略地位,主要開展遊擊戰,但不放棄有利條件下的運動戰。抗戰過程中,遊擊戰大顯神威,人民群眾的創造力、戰鬥力得到極大發揮。他們不分軍隊和群眾,不分男女與老幼,不管是在平原還是山地,都積極投入到反對日寇“掃蕩”、“清鄉”、“蠶食”的鬥爭中,創造出地道戰、地雷戰、麻雀戰、破襲戰等多樣戰法,演繹出“無處不戰、無時不戰”的戰爭奇觀。八年全國抗戰中,八路軍、新四軍和其他人民抗日武裝抗擊了64%的日軍和95%的偽軍,對敵作戰12.5萬餘次,消滅日軍52萬餘人,偽軍118萬餘人。連日軍也無奈承認,遊擊戰使日軍陷入一場“沒有明確戰線的戰爭”、“陷在泥潭裏的浴血戰爭”。
武裝鬥爭與非武裝鬥爭相配合,發揮人民戰爭的整體威力。武裝鬥爭是中國革命主要的鬥爭形式,但人民戰爭不是一個孤立的武裝鬥爭問題,必須同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等各條戰線的鬥爭直接間接地配合起來,形成人民戰爭的整體威力。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後,日寇對我華北根據地實行大規模的“總力戰”,我們黨堅持以軍事鬥爭為中心,結合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條戰線的鬥爭,以及公開的和隱蔽的等各種形式的鬥爭,充分發揮人民戰爭的整體威力,粉碎了敵人推行的“總力戰”,使抗日戰爭度過了最困難的階段。同時,我們黨還把武裝群眾與非武裝群眾的鬥爭結合起來。抗日戰爭相持階段,冀南、冀魯豫等根據地的群眾挖掘長達幾萬里的地道和交通溝,冀中群眾對所有道路進行全面改造,使我軍的行軍作戰、伏擊、迂迴、運輸大為方便,使敵人的機械化部隊無用武之地,對最終奪取抗戰勝利發揮了重要作用。
三、中國共産黨是奪取抗戰勝利的中流砥柱,黨的領導是人民戰爭得以進行的根本保證
近代以來,在反對侵略的鬥爭中,中國人民不屈不撓,英勇犧牲,但總是以失敗告終,其根本的原因在於缺乏先進理論的指導和先進階級及其政黨的領導。抗日戰爭中,中國共産黨把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制定了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成為全民族團結抗戰的領導核心。抗日戰爭的勝利,是人民戰爭的勝利,也是共産黨領導的人民戰爭的勝利。共産黨的領導是人民戰爭得以進行的根本保證。
積極倡導、促成和維護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奠定抗戰勝利的政治基礎。抗戰期間,我們黨正確分析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積極倡導和堅持以國共兩黨合作為主體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國共兩黨實現了第二次合作,以國共兩黨合作為基礎,包括中國各族人民、各民主黨派、各愛國軍隊、各階層愛國人士以及海外華僑在內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形成併發展起來,最大限度地動員起全民族抗戰的力量。我們黨還正確處理民族鬥爭與階級鬥爭的關係,堅持統一戰線中的獨立自主原則和一系列正確的策略方針,避免了全國性的內戰。抗戰初期,中共中央提出反對投降主義,在統一戰線中保持黨在思想上、政治上、組織上的獨立,堅持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發展壯大人民武裝,促成和維護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八年全國抗戰中,工、農、商、學、兵齊動員,海外的1000多萬僑胞也用多種方式踴躍支援和參加抗戰,這些都與中國共産黨的組織和領導密切相關。
提出全面抗戰路線和持久戰的戰略總方針,為奪取抗戰勝利指明方向。1937年8月,我們黨在洛川會議上提出全面抗戰路線,號召各黨各派各界精誠團結,共赴國難。黨的七大提出,要放手發動群眾,壯大人民力量,在我們黨的領導下,打敗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國人民,建立一個新民主主義的中國,這也是黨在整個抗日戰爭時期的政治路線。各種抗日團體如雨後春筍般遍佈中華大地,各個階層的群眾紛紛組織起來,以不同方式投入到抗日戰爭的偉大洪流之中。我們黨還從實際出發,提出了實行持久戰的戰略總方針,並據此提出開展敵後抗日遊擊戰的一整套戰略戰術。主力部隊、地方部隊和民兵三結合的武裝力量體制,實現了軍力民力的完美結合,發揮了人民戰爭的巨大威力;實行減租減息、精兵簡政等政策,最大限度地調動了人民的積極性,夯實了戰勝敵人的強大基礎,鑄就了人民戰爭的銅墻鐵壁。
發揮共産黨人表率作用,堅定人民抗戰必勝的信念。中國共産黨始終把號召、帶領和團結全國人民共同抗戰視為崇高使命,身體力行、意志堅定、誓死赴難,充分發揮了先鋒和模範作用。九一八事變發生後,中共中央和蘇區政府連續通過了10多份文件,號召人民組織武裝抗日。七七事變爆發後,中共中央立即發表通電提出:“只有全民族實行抗戰,才是我們的出路!”面對日軍的大舉進攻和國民黨軍的節節後退,八路軍、新四軍不懼艱險,迎難而上,挺進敵後開展遊擊戰爭。平型關大捷,是全國抗戰以來中國軍隊取得的第一個大勝仗,極大地鼓舞了全國人民的抗日鬥志。抗戰期間,黨領導的人民抗日武裝,始終奮戰在抗戰最前線,發揮了中流砥柱作用。在各條戰線上,共産黨人以崇高的使命感,投身抗日洪流,不怕困難、衝鋒陷陣,以自己最富於犧牲精神的愛國主義模範行動,堅定了人民抗戰必勝的信念。正如毛澤東指出的,沒有中國共産黨的努力,沒有中國共産黨人做中國人民的中流砥柱,中國的獨立和解放是不可能的。
四、人民戰爭仍然是新時代我們剋敵制勝的法寶
抗日戰爭的歷史已漸漸遠去,而人民戰爭的光輝卻並沒有褪色。新的時代條件下,戰爭形態發生重大變化,但人民戰爭仍然是我們剋敵制勝的重要法寶。習近平主席明確指出,不論形勢如何發展,人民戰爭這個法寶永遠不能丟,要把握新的時代條件下人民戰爭的新特點新要求,創新內容和方法,充分發揮人民戰爭的整體威力。
人民戰爭仍然是剋敵制勝的法寶。從戰爭的本質看,高新技術的迅速發展,推動了戰爭形態由機械化向信息化轉變,增加了戰爭的高科技含量。但是,技術的發展和裝備的改進,改變不了人民戰爭的本質,正義性仍然是實行人民戰爭的首要條件和戰勝敵人的根本優勢。從戰爭的力量源泉看,戰爭和軍隊的科技含量明顯增大,對軍隊和人民群眾的思想素質、科技素質以及戰爭的動員和組織提出了更高要求,但戰爭偉力之深厚根源仍然存在於民眾之中,仍然要充分動員廣大民眾在科技、財力、物力和人力上支援人民戰爭。從戰爭的規律看,人民戰爭的基本規律仍然是綜合因素制勝規律、政治決定人心向背規律和戰爭力量根源於民眾規律,決不能只看到高技術武器裝備的作用和戰爭雙方技術水平的對比。戰爭不僅是武器的對比,而且是人力和心力的對比。武器是戰爭的重要因素,但不是決定因素。戰爭勝負是由各種相關因素共同決定的,其中正義與否和人心向背對戰爭的結局至關重要。從戰爭指導看,人民戰爭形態向信息化的演變,不斷改變著的只是武器裝備、技術手段和作戰的方式方法。因此,仍然要從敵我雙方的實際出發,充分發揮我軍政治優勢、民眾優勢和戰爭指導優勢,堅定依靠、充分動員和嚴密組織廣大人民群眾,創新和運用機動靈活的戰略戰術。
人民戰爭面臨著機遇與挑戰。高新技術在軍事領域中的廣泛應用,為人民戰爭帶來了機遇。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為人民戰爭提供了新的有效手段;現代高科技發展的軍民兼容性,為人民戰爭提供了新的內容和方式;現代高新技術作戰系統的建立和完善,為人民戰爭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對策。但要看到,人民戰爭也面臨嚴峻挑戰,主要是:戰爭主要表現為信息化局部戰爭,以往舉國迎敵、全民參戰的形式面臨挑戰;技術密集的精兵對抗在信息化局部戰爭中佔據突出地位,單純依靠人力數量優勢的作戰方式面臨挑戰;信息化局部戰爭的直接交戰戰場範圍相對狹小,利用廣闊國土分散消耗敵人的作戰方式面臨挑戰;信息化局部戰爭突出表現為節奏緊湊的速戰速決,以戰略上持久作戰扭轉戰局的作戰方式面臨挑戰。機遇與挑戰同在,使人民戰爭具有了新的特點和新的要求。
人民戰爭要創新內容方法,發揮整體威力。要強化國防教育,克服“人民戰爭思想過時”、“打仗是正規軍的事,與我無關”的認識,增強忘戰必危的觀念,打牢人民戰爭的政治思想基礎。要創新人民戰爭的戰略戰術,從人民群眾進行的戰爭準備和戰爭實踐中,發現和總結剋敵制勝的戰法。要創造適合人民群眾參戰的新戰法,如經濟信息戰、文化信息戰、網絡戰,以及使用高新技術武器深入敵後的特種戰、破襲戰等。要堅持高新技術與中低技術裝備相結合,現代新打法與傳統打法相結合,軍警民相結合,軍事手段與非軍事手段相結合,形成綜合力量、整體威力。要通過體制機制創新,創造人民戰爭新優勢。要完善國防快速動員機制,實行精幹的常備軍和強大的後備力量相結合,堅定不移走軍民融合式創新之路,在更廣範圍、更高層次、更深程度上把軍事創新體系納入國家創新體系之中,實現兩個體系相互兼容同步發展。要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完善有利於發揮人民戰爭整體威力的制度體系,解決不利於人民戰爭體系化的體制性障礙、結構性矛盾、政策性問題,形成軍民結合、平戰結合、現實急需與未來發展結合的完整體系和運行機制,確保打贏信息化局部戰爭,維護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