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中國共産黨領導的敵後遊擊戰有效的牽制消耗了日軍的有生力量,至1944年初,中國共産黨領導的人民軍隊抗擊了64.5%的侵華日軍和幾乎全部的偽軍。百萬日軍深陷中國戰場泥潭,無法在關內抽出兵力“北進”和“南下”,這大大加速了太平戰場美國對日作戰勝利的進程,解決了蘇聯兩線作戰的危險,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特別是亞洲戰場的勝利作出了極大貢獻。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週年,值此舉國隆重紀念的莊嚴時刻,必須重溫史實,以對歷史高度負責的態度,正確認識和評價中國共産黨領導的敵後遊擊戰在中國全面持久抗戰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堅持持久戰,是對抗戰規律的精闢認識和理性態度;開闢敵後戰場進行遊擊戰,是打敗日本侵略者的基本戰略
抗戰爆發時中國是農業國,日本是亞洲唯一的近代工業化國家,是當時世界上六個發達的資本主義列強之一。中國“弱而大”,日本“小而強”,兩國發展階段的“代差”,決定了中國不可能在短時間內獨立戰勝日本帝國主義。但中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只要全民族堅持持久抗戰,就能夠極大地打擊、消耗並最終戰勝日本侵略者。早在抗戰之初的1938年5月,毛澤東就發表了《論持久戰》,精闢地分析了敵我情勢,駁斥了“速勝論”和“亡國論”的荒謬觀點。文章提出,“持久戰”是中國抗戰的必然規律,在經歷“防禦、相持、反攻”三個階段後,中國最終將取得決定性勝利。八年抗戰的歷史進程,充分印證了毛澤東論斷的正確性。
堅持持久抗戰,僅靠正面戰場陣地戰的死打硬拼,是行不通的,必須以小勝積大勝、以空間換時間。在戰爭初期,日軍佔地甚廣,但其畢竟是小國,兵力不足。開闢敵後戰場,以廣泛的遊擊戰爭打擊消耗敵人,與其形成戰略上的長期對峙,就成為必須和可能。毛澤東在《抗日遊擊戰爭的戰略問題》一文中,總結了建立敵後抗日根據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指出在廣大敵佔區發動普遍的遊擊戰爭,將敵人的後方變成前線,使其在整個佔領地上不能停止戰爭。顯然,敵後遊擊戰不是配合正面戰場作戰的輔助;也不僅是停留在戰役、戰術層面;更不是小規模的,而是大規模的。這是堅持對日作戰並取得最終勝利的戰略問題。
二、只有中國共産黨領導下的人民武裝,才能開闢敵後根據地,並堅持持久遊擊戰
抗戰進入相持階段後,敵後遊擊戰爭已經成為對日作戰的基本戰略和戰法。抗戰的長期性和殘酷性決定了,沒有根據地的遊擊戰爭,是不能夠長期生存和發展的。而建立穩固的根據地,必鬚髮動群眾,建立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絡,這,只有中國共産黨領導下的人民軍隊才能做到。七七事變爆發不久,紅軍接受改編成為八路軍、新四軍,出師敵後戰場。短短兩年左右時間,僅在華北,就建立起了晉察冀、晉綏、晉冀魯豫等大片敵後抗日根據地,並取得了平型關、神頭嶺、響堂鋪、反六路圍攻、反九路圍攻等重大勝利。面對強大兇殘的日本侵略者的報復和掃蕩,八路軍、新四軍堅決貫徹中國共産黨提出的發動群眾、創建敵後根據地的方針,一方面廣泛發動群眾、堅定民眾的抗戰信心,一方面建立“三三制”民主政權並盡可能改善民生,得到了人民群眾的廣泛擁護,使自己在敵後迅速站穩腳跟併發展壯大。
軍民團結如一人,試看天下誰能敵。毛澤東在《論持久戰》中指出:“戰爭的偉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於民眾之中。日本敢於侵略中國,主要原因就在於中國民眾的無組織狀態。克服了這一點,就把日本侵略者置於我們數萬萬站起來的人民之前。”中國共産黨領導的人民軍隊性質,決定了軍隊能夠動員民眾並與民眾打成一片。日本侵略者哀嘆,共産黨軍隊和國民黨軍隊不一樣,他們軍民不分,就像赤豆埋在紅沙土裏,而且幾乎沒有逃兵,這非常可怕。反觀國民黨當局,在抗戰進入相持階段後,也認識到了共産黨領導遊擊戰的威力並試圖效倣。1938年11月,國民黨邀請共産黨在南嶽共同舉辦遊擊幹部訓練班,中共中央隨即派八路軍參謀長葉劍英等一批中共教官參加籌建和教學工作。但由於國民黨軍隊嚴重腐敗而脫離群眾,所進行的各種敵後遊擊戰嘗試都收效甚微,最終均告失敗。
三、中國共産黨領導的敵後抗戰,顯示出了極大的威力,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作出了巨大貢獻
近年來,媒體中存在不少雜音,熱衷於比較國共某次戰役的殲敵人數,誇大國民黨軍隊的22次會戰,貶低共産黨遊擊戰的威力,甚不斷重復共産黨軍隊“遊而不擊”的陳詞老調。戰爭的基本原則是保存自己消滅敵人,最終達到戰爭的目的。長達八年的艱苦抗戰的最終目標,是驅逐日本帝國主義、實現中華民族的獨立解放。計較一城一地的得失和某次戰鬥打死多少日本兵,本來就是一種缺乏戰略眼光的短見,是狹隘的同態復仇心理。毛澤東在《抗日遊擊戰爭中的戰略問題》中指出,遊擊戰爭的基本方針必須是進攻的,遊擊戰爭在抗日過程中起著偉大的戰略作用。廣大敵後根據地軍民堅持廣泛持久的遊擊戰和有條件下的運動戰。各根據地根據不同的作戰環境創造出地雷戰、地道戰、麻雀戰、伏擊戰、拔點戰、破襲戰。積小勝為大勝。針對日軍對華北、山東等抗日根據地的反復“掃蕩”,中共中央提出“把敵人擠出去”的鬥爭策略。1942年,華北根據地提出不打大仗,但要求兩百多個縣每縣每天打死1個日軍,每個月便能累計消滅6000名日軍,相當於殲滅一個日軍旅團。“今天奪取一個村、明天攻下一縣城、叫敵人顧西不顧東,叫敵人兵力不集中。”
共産黨領導的敵後遊擊戰爭,是日軍從未見過的戰爭樣式,其威力令侵略者膽寒。懾於以遊擊戰術見長的抗日軍政大學學員在華北戰場上的戰鬥力,侵華日軍總司令岡村寧次甚至提出,寧肯用20名日本兵換一名抗大學員、用50名日本兵換一名抗大幹部。由於八路軍、新四軍在山東、江蘇建立了牢固的敵後根據地,1944年7月,美國派出美軍觀察組到延安,請求將其作為向日本戰略反攻的前沿機場,轟炸日本本土。共産黨領導的敵後遊擊戰爭,大大削弱了日軍有生力量和戰爭潛力,打斷了敵人“以戰養戰”的戰略企圖,給全國人民精神上極大的鼓勵,也在戰略上與正面戰場相互配合。如果沒有敵後遊擊戰拖住並消耗大量侵華日軍,正面戰場的國民黨軍隊將很難抵禦日軍的瘋狂進攻,中國的抗戰局面將會是另一番景象。至1945年9月2日日本正式簽字投降,中國共産黨領導下的抗日武裝開闢了18塊敵後根據地,人口發展近1億;人民軍隊發展到120余萬人,對敵作戰12.5萬次,消滅日、偽軍171.4萬人,其中日軍52.7萬人。
中國共産黨領導的敵後遊擊戰有效的牽制消耗了日軍的有生力量,至1944年初,中國共産黨領導的人民軍隊抗擊了64.5%的侵華日軍和幾乎全部的偽軍。百萬日軍深陷中國戰場泥潭,無法在關內抽出兵力“北進”和“南下”,這大大加速了太平戰場美國對日作戰勝利的進程,解決了蘇聯兩線作戰的危險,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特別是亞洲戰場的勝利作出了極大貢獻。
四、以史鑒今,正本清源,高度重視敵後抗戰歷史地位的深入研究
七十年前的抗戰歷史並不遙遠,借助實物及文字資料還原歷史並不困難。改革開放以來,國內外學界對國共兩黨領導的正面戰場和敵後戰場的作用已有定論。今天,某些媒體再次質疑中國共産黨敵後抗戰的歷史地位,其目的,無非是否定中國共産黨領導抗戰的光輝歷史,這是歷史虛無主義的集中體現,如果任其蔓延,將會嚴重扭曲年輕一代的歷史觀。為此,我們要堅持正確史觀,運用系統方法,從文獻、對比研究等多種角度深入分析,有針對性地發掘和梳理共産黨領導的敵後抗戰功績,用豐富的史料、有力的證據、科學的比較、生動的語言來批駁荒謬觀點,達到正本清源、資政育人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