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國內國際經濟軍事歷史娛樂視頻圖片評論

中國共産黨何以成為全民抗戰的中流砥柱

中國新聞人民日報 2015年09月01日 17:03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抗日戰爭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奮起反抗外來侵略取得的第一次完全勝利。抗日戰爭的勝利提出了一個至今仍然值得深思的問題:中國共産黨作為一個偏居陜北、力量有限且尚未取得全國政權的政黨,何以成為全民抗戰的中流砥柱?今天我們紀念抗戰,探究制勝秘訣,尤其應深刻認識中國共産黨在抗日戰爭中的地位和作用,為新時期實現中國夢強軍夢提供思想啟示、精神動力。

  政治是戰爭制勝的根本。中國共産黨以堅強的政治領導引領方向,實現政勝於敵

  戰爭是政治的繼續。政治從根本上決定著戰爭性質、戰爭規模、戰爭進程以及戰略戰術。抗日戰爭是中華民族反抗外來侵略的民族解放戰爭。贏得這場戰爭,根本方法在於實現全民族抗戰,深厚偉力在於把全民族的力量凝聚到抗擊侵略者上來。對於當時連年內戰、一盤散沙的中國來説,尤其需要解決好這一問題。中國共産黨是一個以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為指導的政黨,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這就決定了她能夠在民族危亡的歷史關頭,把握和順應時代大勢,展現出高超的政治智慧、寬闊的政治胸襟和偉大的政治擔當,堅持從全民族根本利益和抗日戰爭政治本質出發,以卓越的政治領導力把抗日戰爭引向勝利之路,實現了政勝於敵。

  率先吹響抗日號角,喚醒中華民族。九一八事變後,中國共産黨率先吹響抗日號角,最早提出抗戰主張,最早公開對日宣戰,最早制定抗日救國綱領,最早派出武裝力量走上抗日前線。在中國共産黨“抗日則生,不抗日則死”的強烈警示下,中華民族的抗戰救亡意識被空前激發起來。千千萬萬中華兒女聚集在中國共産黨抗日救亡的旗幟下,以嶄新的精神風貌與民族自信投入到抗日戰爭中。

  倡導與推動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引領抗戰方向。實現全民族抗戰,核心是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國共産黨在這一問題上發揮了決定性的政治領導作用。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在瓦窯堡召開會議,提出建立廣泛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戰略任務。1936年12月,力促西安事變和平解決,科學分析和處理國共階級矛盾與中日民族矛盾的關係,完成了從反蔣抗日、逼蔣抗日到聯蔣抗日的抗戰政治路線大轉變。中國共産黨作為一個尚未取得全國政權的政黨,將自己的抗戰主張成功轉變為全國抗戰的政治總路線,確立了對抗日戰爭的政治領導權。

  在錯綜複雜鬥爭中堅定維護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是不同階級、不同黨派、不同抗戰路線之間的聯盟,其內部存在著激烈的矛盾與鬥爭。這些矛盾與鬥爭關係抗日戰爭的前途命運。對此,中國共産黨制定了一整套政治鬥爭的方針、原則與策略,包括“發展進步勢力、爭取中間勢力、孤立頑固勢力”的總方針,“堅持獨立自主”和“又聯合、又鬥爭”的基本原則,以及“有理、有利、有節”的策略,先後挫敗國民黨掀起的三次反共高潮,保證了抗日戰爭沿著抗戰、團結與進步的方向發展,進一步鞏固了對抗日戰爭的政治領導地位。

  戰略是戰爭制勝的關鍵。中國共産黨以卓越的戰爭戰略指導駕馭全局,實現略勝於敵

  戰爭戰略指導是引領戰爭準備與實施的總方略。戰爭既是交戰雙方物質力量的較量,也是雙方戰略指導的一決高下。正確而高超的戰略指導往往能夠産生“四兩撥千斤”的奇效,可以扭轉力量劣勢帶來的戰略被動。抗日戰爭是大而弱、落後的農業中國與小而強、實現了工業化的日本帝國主義之間的決死戰爭。贏得這場實力相差懸殊的戰爭,以略制勝更加關鍵。中國共産黨以卓越的戰略指導能力,實現了略勝於敵。

  制定持久勝敵抗戰方略,駕馭戰爭全局。全面抗戰爆發後,針對日本速戰速決的戰略企圖以及國民黨正面戰場被動挨打的教訓,中國共産黨從一開始就因敵制略,形成了自己的戰爭戰略指導。1937年8月在洛川會議上,中國共産黨正式制定了持久勝敵的抗戰方略。全面抗戰進行10個月後,又提出了以《論持久戰》《抗日遊擊戰爭的戰略問題》等為代表的一整套戰略指導理論,預見了抗日戰爭進程與勝利結局。持久勝敵的抗戰方略是中國共産黨以弱勝強的正確戰略,後來抗日戰爭的發展進程及最終勝利都證明了這一戰略的正確性。

  開展敵後遊擊戰爭,為持久勝敵蓄勢蓄力。持久勝敵,貴在持久,關鍵在積小勝為大勝。全面抗戰爆發後,中國共産黨從敵我力量對比懸殊的現實出發,果斷實行軍事戰略轉變,明確提出執行獨立自主的山地遊擊戰戰略方針,並根據作戰實踐不斷豐富與完善,最終將其確立為“基本的是遊擊戰,但不放鬆有利條件下的運動戰”。在這一戰略方針指導下,通過機動靈活的敵後遊擊戰,不斷消耗敵人,把廣闊敵後戰場上的一個個小勝積累起來,為實現持久勝敵蓄勢蓄力。

  開闢敵後戰場,將敵拖進持久戰的泥淖。抗日根據地是抗日遊擊戰爭得以長期堅持的戰略基地。中國共産黨利用抗戰初期日軍長驅直入、後方空虛的弱點,領導八路軍、新四軍大膽深入敵後,先後在華北、華中、華南等地開闢了19個抗日根據地。抗日根據地的創建與擴大,使侵華日軍面臨正面戰場和敵後戰場的前後牽制與內外夾擊,陷入兩線作戰的被動境地,終被拖入持久戰而不能自拔。

  力量是戰爭制勝的基礎。中國共産黨創造性地開展敵後人民遊擊戰爭,實現力勝於敵

  戰爭是敵對雙方綜合實力的較量。戰爭力量不單單是由軍力組成的,而是由經濟力、軍事力、社會組織力等方方面面的力量資源匯聚而成的。抗日戰爭是中國軍民與日本帝國主義之間的總體較量,遵循力量制勝的基本規律,關鍵在於找到激發和凝聚億萬民眾抗戰偉力的戰爭樣式和實現路徑。中國共産黨將人民戰爭這一制勝法寶運用於抗日戰爭實踐,創造性地廣泛開展敵後人民遊擊戰爭,充分發揮其整體制敵、綜合製勝的力量優勢,以強大的人民戰爭力量打敗日本侵略者,實現了力勝於敵。

  革新軍制,推動人民武裝力量發展壯大。在敵後實行廣泛的人民遊擊戰爭,其力量支撐在於人民武裝。抗日戰爭形勢的發展,要求把敵後軍民的力量整合在一起,形成整體合力。1941年11月,中革軍委明確指出,抗日武裝力量由主力軍、地方軍和民兵組成,要求實行主力軍與地方軍、地方軍與民兵、武裝群眾與非武裝群眾“三結合”,充分體現了兵民是勝利之本的思想。人民武裝力量形成了由民兵到地方軍、再到主力軍的階梯式格局,迅速發展壯大,奠定了抗日戰爭力勝於敵的基石。

  制定“十大政策”,以多樣化手段綜合製敵。進入相持階段後,日本帝國主義實施“三分軍事,七分政治”的方針,從政治、軍事、經濟、文化諸方面入手,企圖徹底消滅敵後抗戰力量。1943年10月,中共中央在總結各根據地對日鬥爭經驗的基礎上,形成了著名的“十大政策”,強調以軍事鬥爭為中心,把軍事、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條戰線的鬥爭有機結合起來,整體制敵。這是人民戰爭綜合製勝思想在抗戰實踐中的生動運用,有力推動了人民遊擊戰爭更加廣泛深入地開展。

  創新遊擊戰法,陷敵於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抗戰相持階段,由於侵華日軍長期的大規模殘酷掃蕩,敵後抗日根據地面臨空前困難。中國共産黨廣泛動員群眾,率領敵後軍民創新遊擊戰法,使用“敵進我進”“翻邊戰術”等戰法,把內外線作戰結合起來,使日軍經常處於腹背受敵的被動狀態。同時,還因地制宜開展地雷戰、地道戰、麻雀戰、破襲戰、圍困戰等戰法。通過開展人民遊擊戰爭,動員組織千千萬萬民眾,敵後抗戰軍民逐漸掌握了戰場主動權。

  道義是戰爭制勝的必要條件。中國共産黨始終高舉正義旗幟,實現義勝於敵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戰爭道義作為一種道德力量與倫理力量,影響各方對待戰爭的態度,增強或削弱各方民眾的參戰意志與決心,對於戰爭各方力量消長産生隱性的漸進的重大影響。中國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抗日戰爭的正義性使得道義成為贏得戰爭勝利的寶貴戰略資源。中國共産黨以寬闊的世界眼光和先進的思想理念,緊緊把握時代大勢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走勢,牢牢佔據了抗日戰爭道義制高點,贏得了廣泛尊重、支持與援助,實現了義勝於敵。

  高舉正義大旗,贏得國際社會廣泛支持。抗日戰爭具有謀求民族解放的正義性和推動中國社會發展的進步性。抗日戰爭期間,中國共産黨發表了大量有關抗日的宣言、通電與決議,向國內民眾和國際社會充分表達抗戰正義必勝、中國必勝的信念和中華民族團結抗戰、決不妥協的意志。中國共産黨還採取各種舉措,向國際社會宣傳紅色延安及其抗戰主張,努力爭取國際社會的廣泛支持與援助。

  自覺踐行道義,樹立英勇抗戰群體形象。道義制勝不僅源於道德力量,更依賴於行動感召力。抗日戰爭期間,中國共産黨人以自己的巨大犧牲,英勇抗擊了2/3左右的侵華日軍和幾乎全部偽軍,使敵後戰場成為抗日戰爭的主戰場。事實雄辯地證明,中國共産黨始終堅持抗戰,挺起了中華民族堅強的“抗戰脊梁”,成為中華民族威武不屈、自強不息的精神再造者。

  倡導民主進步,為道義制勝增添思想動力。中國共産黨領導的抗日戰爭,不僅要贏得抗日民族解放戰爭的勝利,還要為建立自由、民主、進步的新中國創造有利條件。中國共産黨始終把握反帝、反殖鬥爭的時代進步大勢,積極向全國民眾傳播民主革命的思想主張,以民主進步的價值理念為武器,同反動勢力展開爭取民心的鬥爭,不但為搶佔抗戰道義制高點增添了思想動力,而且有力推動了中國民主革命向前發展。

  (作者為國防大學戰略教研部主任)

  • 新聞
  • 軍事
  • 財經農業
  • 社會法治
  • 生活健康
掃一掃
掃一掃,用手機繼續閱讀!
央視網新聞移動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iPhone
央視新聞移動看!
CBox移動客戶端
下載到桌面,觀看更方便!
新聞圖集更多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