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四川98歲抗戰老兵用拐杖還原“拼刺刀殺鬼子”。 張浪 攝
中新網8月29日電 軍事科學院軍事歷史和百科研究部解放軍歷史研究室副主任張從田大校今日表示,中國共産黨領導的敵後戰場有效抗擊了半數以上的侵華日軍和幾乎全部的偽軍。為打敗日本侵略者、奪取抗戰的最後勝利作出了重大貢獻。
抗戰勝利70週年紀念活動新聞中心今日舉辦舉辦第二場記者會。軍事科學院軍事歷史和百科研究部解放軍歷史研究室副主任張從田大校,研究員彭玉龍大校,國防大學軍隊建設與軍隊政治工作教研部中央黨史黨建教研室主任秦利大校,介紹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歷史的有關情況,並回答問題。
張從田介紹,中國抗日戰爭是在中國共産黨倡導建立的,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旗幟下進行的全民族抗戰。在反對日本軍國主義侵略的統一戰略目標下,國民黨軍擔負正面戰場的正規作戰,共産黨領導的人民軍隊擔負敵後戰場的遊擊戰爭,形成相互配合、相互策應的兩個戰場。這種特殊的戰爭形態,成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在軍事上的成功體現。它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創舉,也是中國抗日戰爭的顯著特點。
張從田表示,兩個戰場的形成,關鍵在於敵後戰場的開闢。全國抗戰爆發後,日軍展開戰略進攻,中國軍隊處於戰略防禦,正面戰場自然形成。中國共産黨實行戰略創新,領導人民軍隊大膽深入日軍佔領區,開展獨立自主的遊擊戰爭,開闢了華北、華中、華南和東北敵後抗日戰場,把敵人的後方變成抗日的前線。敵後戰場與正面戰場相互配合,構成了中國抗日戰爭兩個戰場的戰略格局,奠定了中國持久抗戰並贏得最後勝利的基礎。
他表示,不同的戰略指導,導致兩個戰場主次地位的變化。全國抗戰初期,正面戰場擔負著抗擊日軍戰略進攻的主要任務,起著主戰場的作用。但隨著戰爭的推延和日軍侵華政略策略的變化,國民黨當權者消極避戰的趨勢日益明顯,正面戰場的作用受到嚴重的影響,甚至發生了1944年的豫湘桂大潰敗,引起國內外輿論的譴責。而中國共産黨領導的敵後戰場,實行全面抗戰路線和持久戰戰略總方針,開展大規模的遊擊戰爭,有效抗擊了半數以上的侵華日軍和幾乎全部的偽軍。敵後戰場逐漸上升為中國抗日戰爭的主戰場,並成為對日反攻的戰略基地,為打敗日本侵略者、奪取抗戰的最後勝利作出了重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