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國內國際經濟軍事歷史娛樂視頻圖片評論

社科院專家介紹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的偉大歷史意義

中國新聞新華網 2015年08月28日 17:37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8月28日上午10時,抗戰勝利70週年紀念活動新聞中心邀請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李培林,近代史研究所副所長汪朝光,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李學通介紹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的偉大歷史意義等方面情況。圖為發佈會開始。新華網 郭小天 攝

    8月28日上午10時,抗戰勝利70週年紀念活動新聞中心舉行首場記者會,邀請了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李培林,近代史研究所副所長汪朝光,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李學通介紹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的偉大歷史意義等方面情況。記者會文字實錄如下:

   主持人高善罡:女士們、先生們,各位記者朋友:歡迎大家參加抗戰勝利70週年紀念活動新聞中心舉辦的首場記者會。今天,我們非常高興地邀請到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李培林先生,請他向大家介紹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的偉大歷史意義等方面情況,並回答大家關心的有關問題。

   出席今天記者會的還有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副所長汪朝光先生,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李學通先生。汪所長主要研究中華民國史,李研究員主要從事近現代史料整理與編輯工作。下面,我們首先請李培林副院長介紹有關情況。

   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李培林:媒體的朋友們上午好。

   1945年8月15日,先後對中國和亞洲太平洋地區發動侵華戰爭的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9月2日,日本向同盟國簽署無條件投降書。至此,前後長達8年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以中國人民的完全勝利和日本侵略者的徹底失敗而宣告勝利結束。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勝利具有偉大的歷史意義。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是中國人民反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奴役、掠奪的正義的自衛戰爭和民族解放戰爭。日本在對中國發動的全面侵略戰爭中,殘殺中國民眾,掠奪中國資財,摧殘中國文化。因此,中國人民反抗日本侵略的戰爭具有無可置疑的正義性,是捍衛中國的獨立自由、進步發展、民族解放。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是中華民族覺醒、全民團結、一致抗戰的不朽豐碑。日本的對華侵略,激起中國人民和全體中華兒女的無比義憤。在抗日戰爭中,中國人民地無分南北,人無分老幼,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旗幟下,展現了空前的民族團結,全民一致,同仇敵愾,抵抗侵略,粉碎了日本速戰速決、滅亡中國的罪惡圖謀。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勝利,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復興的轉捩點。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第一次獲得完全勝利的反侵略戰爭,由此改變了近代以來中國飽受帝國主義列強欺淩壓迫的屈辱地位。抗日戰爭勝利後,中國基本廢除了帝國主義列強強加的不平等條約,收復了祖國不可分割的神聖領土東北和台灣,重新確立了中國的世界大國地位,成為聯合國創始成員國和安全理事會常任理事國之一。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鑄就了中華民族的共同體意識,推動了整個中華民族的覺醒,形成了偉大的愛國主義民族精神。日本帝國主義的野蠻侵略,激發起中華民族團結一致抗禦外侮的巨大能量,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在抗日戰爭中不斷地傳揚和昇華,為取得抗日戰爭的勝利發揮了重要作用,並成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強大精神力量。

   中國共産黨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的中流砥柱。中國共産黨是全民族共同抗戰的積極推動者和堅定實踐者。中國共産黨提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綱領,提出全民抗戰和全面抗戰的路線,提出進行持久抗戰的戰略,開闢和發展敵後戰場,建立敵後根據地,成為全民族團結抗戰的中流砥柱。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打響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第一槍,開闢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中國人民以其巨大的民族犧牲,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最後勝利、為維護世界和平正義作出了極其重要的歷史性貢獻。可以説,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歷時之長,涉及之廣,軍民犧牲之慘烈,財産損失之巨大,都世所罕見。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充分表明,中國人民絕不屈服於任何外敵的壓迫,他們通過自己的不屈抗爭和浴血奮戰,贏得了抗日戰爭的全面勝利,在中國歷史上譜寫了輝煌的勝利篇章。中國社會科學院作為國家哲學社會科學研究中心,一直把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作為重要研究領域。自建院以來,特別是近年來,我院歷史學相關研究所在該研究領域推出了一大批具有重要學術價值和社會影響的科研成果。今年,我院為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週年,也組織了一系列全國性和國際性的學術會議。國際歷史科學大會這次是首次在亞洲,並且是首次在中國舉辦,現在仍然在濟南進行當中。也衷心希望各位記者朋友能夠幫助宣傳和推介我院學者的研究成果。

   我先説這些,謝謝大家!

   主持人:謝謝李院長,現在開始提問,請大家提問的時候通報一下自己的姓名和所代表的新聞機構。

   香港大公報記者:我想請問各位專家,今年中國非常隆重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週年,請問各位專家這是否有特殊的考慮?謝謝。

   李培林:關於抗日戰爭的偉大意義我在剛才簡短的介紹當中已經都説了,舉行閱兵和一系列紀念抗日戰爭的活動除剛才我所説的幾點之外,應該確認的意義就是在世界範圍之內,我們知道抗日戰爭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確立了我們近70年來世界的和平和發展,這是非常不容易的。經歷那場戰爭,為那場戰爭做出巨大犧牲的人現在平均年齡大概都已經近90歲了。我們要通過這樣一個活動,讓民族、讓歷史記下這一幕,知道反法西斯戰爭以後、抗日戰爭勝利以後奠定的國際經濟秩序,奠定的東亞和太平洋的經濟社會秩序。儘管並不能説非常的完善,但畢竟為我們的和平發展起到了基礎的、保障性的作用。我們不能允許挑戰或者打破這個秩序。當然,我們歡迎對這個秩序進行建設性的意見和進一步的完善。

   另外還有一個特殊的意義大家可能都知道,現在在東亞和南海也有一些不平靜的地方。我們也看到,在歐洲,歐洲共同體中,法德在二次世界大戰中也是一個敵對的雙方,是正義和法西斯惡魔的對抗,但是現在他們成為共同構建歐洲和平發展秩序的中心。因此,我們也希望在東亞,中日韓能夠成為維護地區和平和發展的主要力量。

   我就先簡單回答一下,謝謝。

   香港中評社記者:今年大閱兵國家也邀請了部分的國民黨老兵受閱,也歡迎台灣人民共同紀念抗日戰爭勝利。請問兩岸共同紀念抗日戰爭勝利有什麼意義?另外抗日戰爭也是國共兩黨合作完成的,那麼國民黨在這次戰爭中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有何價值?謝謝。

   近代史研究所副所長汪朝光:您的問題很有意思,確實是這樣,在這場戰爭中中國人民表現了空前的團結。當時的中國國民黨和中國共産黨有過合作的共識,也有過分裂和內戰的歷史,但是面對外敵入侵,兩黨兄弟能夠團結一致,堅定抵抗外來侵略。所以我覺得中國共産黨對中國國民黨在抗戰中的貢獻是肯定的,尤其對抗戰中犧牲的戰士一直是肯定的。

   如果諸位有興趣,大家可以看一下1949年以後中華人民共和國公佈的抗戰先烈,其實在1950年就開始公佈抗戰先烈的名冊和名錄。最近一段時間,更有集中大規模的公佈。去年公佈了一批、今年又公佈了一批,其中都有很多國民黨當年犧牲的戰士。從這一點來觀察國共兩黨的合作和一致對外,確實對這場抗戰的勝利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對在這場戰爭中流血流汗付出犧牲的老兵,最近幾年來黨和國家還是比較關心的,比如給他們發放各種各樣的補貼,對生活在鄉間的老兵給予各種各樣的關懷。同時,也有很多民間的愛心人士對他們給予各種各樣的關懷。我覺得這都體現了我們後人對先人犧牲的敬仰。

   另外我個人理解抗戰是海峽兩岸的共同記憶,日本侵佔台灣以後,其實很多台灣同胞是堅定反抗日本侵略的,在中國抗日戰爭爆發之後,很多台灣同胞也一度到大陸來參加大陸的抵抗活動。所以不光是這次紀念活動,以前的紀念活動我們都非常歡迎台灣同胞的參加,這是兩岸共同的一段歷史記憶。

   這是我個人的理解,謝謝。

   中央電視臺記者:我們知道抗戰的勝利既是中國人民的勝利,也是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勝利。您能否談談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關係,尤其中美、中蘇的關係對抗戰的勝利有什麼樣的意義,或者起到什麼樣的作用?謝謝。

   汪朝光:剛好我也做過一些相關研究,李院長剛才也介紹,其實社科院特別重視抗日戰爭史、中日關係史、第二次世界大戰史的研究,近代史研究所今年內也會推出《中國抗日戰爭史》,其中會有很重的篇幅從世界和國際的角度觀察這場戰爭。您剛才的提問很有意義也很有價值。中國的抗日戰爭當然是中國人民捍衛自己國家民族獨立的自衛的、正義的戰爭,同時中國的抗日戰爭確實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説中國抗戰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這確實是有來由的。比如中國最早打響戰爭的第一槍、反抗侵略的第一槍,中國在這場戰爭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同時我們也不會忘記這場戰爭中各個同盟國,無論是政府還是他們的民間,確實給了中國很多的幫助。比如在抗戰剛剛爆發的一段時間,蘇聯就給了中國很多的幫助。要知道中國雖然是一個大國,但當時確實是一個弱國,我們工業基礎不行,技術裝備也不行,我們確實非常迫切需要外界的幫助,所以在抗戰剛剛開始的一段時間,蘇聯給了中國相當多的武器裝備和支持,還給了中國好幾筆貸款的支持,同時還派出援華義勇隊,在中國直接參加對日作戰,我們大家熟知的臺兒莊戰役和廣西的崑崙關戰役,中國軍隊使用的T26坦克就是蘇聯支援的,這是當時蘇聯非常先進的坦克。

   我們也知道二戰的轉捩點是斯大林格勒戰役,紅軍第二集團軍的總司令抗戰時期就是蘇聯援華軍事總顧問,在中國各個戰區還有很多部隊裏都有蘇聯顧問的身影,他們確實對這場戰爭起到了支持的作用。所以中國人民一向以來對他們的支持是表示感謝的,包括蘇聯志願隊的很多烈士。我去年去重慶,還專門去公墓祭拜了一下。

   美國也是如此,抗戰開始可能美國是持中立的態度,但是我們知道在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後,有很多美國在中國遊歷、經商的傳教士,可以説他們在第一時間目睹了日軍侵略中國給中國帶來的傷害,並且把這種傷害傳達給了全世界。我們也知道第一個拍攝南京大屠殺現場實景的就是美國傳教士馬吉,在金陵女子學校的魏特琳女士也無私地保護了很多中國人。同時這種宣傳在美國民間激起了對日本的抵制感,後來美國政府逐漸意識到日本也傷害了美國的利益,也傷害到了世界和平,所以美國後來對中國也有很多貸款和支持,包括租借物資的支持。1941年12月,日本襲擊珍珠港,美國真正成為了同盟國,包括美國改組的第14航空隊,使中國有兩三年時間在戰場上奪回了制空權。要知道在高峰時期,每天穿梭在喜馬拉雅上空的飛機多達兩三百架,由於條件惡劣很多飛機墜毀了,現在偶爾還能發現當年墜毀的飛機殘骸。包括美國對中國軍隊提供軍火貸款等支持。應該説在戰爭期間中國、蘇聯、美國都是攜手為世界人民和平戰鬥的同盟國。這方面李老師可能了解得更多,是否可以補充一些。

   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李學通:我再補充一點,因為我多年從事史料的工作,在多年工作中也閱讀到相關史料,不僅是文字的史料,當年政府的檔案,國家之間的談判、協議等等,包括最近比較關注的影像史料。大家也看到,無論是中蘇之間還是中美之間,有很多當年留下的影像史料。特別是比如剛才汪所長提到的駝峰運輸,還有比如中印油管。當初中美雙方修建的從印度通往中國的油管,因為侵華日軍切斷了中國沿海交通線以及對外聯絡的口岸之後,中國接收對外援助的口岸就極少。戰爭初期,比如在西北、蘇聯這條線是中國一個很重要的接受外來援助的運輸線,後來滇緬公路被切斷後,中國政府的物質援助就更加困難,這期間中國國內的運輸,汽油當時非常缺乏,有“一滴汽油一滴血”的説法。

   所以當時為了支持中國的抗戰,中美兩國在印度和中國之間修了一個輸油管道,美國支援的汽油直接用船運到印度,從印度上岸,通過輸油管道從印度北部通過緬北地區進入中國雲南,從雲南輸到昆明、重慶,這也是抗戰時期算是同盟國之間互相支援的很好的例子。這方面無論是文字史料還是影像的史料都有記載,比如我們剛才講到的西北方面,因為蘇聯對華支援軍事武器裝備,中國需要向蘇聯出口中國的礦産品,當時叫特礦,比如鎢、錫、銻等,用回空的車向蘇聯出口中國的礦産品、羊毛等等中國土特産,以換取蘇聯援華物資。所以西北之間運輸的那條路上走了很多車,有些車被稱為“羊毛車”。

   我就補充這些,謝謝。

   中央人民廣播電臺記者:習近平總書記最近在中央政治局會議的學習當中,特別談到抗戰歷史和抗戰歷史研究,想請專家談談對這個問題的看法。謝謝。

   李學通:就像這位記者朋友剛才提到的,在今年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的學習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專門就抗日戰爭史以及抗日戰爭史的研究發表了重要講話,我們對此也很關注。實際上再往前看一下,從2014年7月7日紀念全面抗戰爆發77週年的紀念會上,包括去年9月3日紀念抗日戰爭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9週年的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都有相關的講話。我們作為專業工作者對此也非常關注。他講的幾點我覺得印象非常深刻,非常貼切,並且符合當前抗日戰爭史研究的現狀,或者未來發展的方向。比如我印象中,他在充分肯定以前長期以來相關部門,黨史部門、軍事部門、社科院、高校等已經取得的很多成果的基礎上,同時指出,就抗日戰爭的歷史地位、歷史意義,以及這場戰爭對中國歷史、世界歷史的影響相比,我們目前的研究還有很多不足的地方,還有許多有待於進一步深入的地方。

   我覺得很符合我們目前的實際情況。而且他也提出幾點,比如堅持唯物史觀,要使我們的研究確立在詳實、準確的史料上,經過細緻深入的分析得出正確的結論。他強調,我們不僅要關注七七盧溝橋事變之後的八年抗戰史,要把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的14年抗戰史貫通起來研究;他提出,總體研究要深入,專題的研究要更細緻;他提出,要重視史料的收集,要全面整理相關的檔案史料、文獻史料、影像史料,特別注意在全世界範圍內蒐集相關的史料和檔案,特別是提出要注意收集影像的史料;他特別提到要加強和國際學術界的交流,海峽兩岸要共享史料、共同書寫史書等等。我覺得都是符合目前學界的情況,對此我們也很有共識,在這些方面也確實還有很大的提升和發展的空間,有待於我們進一步的深入,把這個研究做得更紮實、更細緻。謝謝。

   李培林:我補充一點,因為我在社科院主管科研,所以最近我們剛剛佈置了要對抗日戰爭的歷史做一個中長期研究的規劃。也就是説,我們研究抗戰不是僅僅為了今年70週年出幾本書宣傳宣傳,而是一個長期的考慮。因為抗日戰爭在中華民族歷史上是一個重大的、具有轉折性意義的戰爭。中國自1840年以來一直受到各種帝國主義列強的欺淩,所以這次的勝利改變了中華民族發展的歷史,所以我們想以史為鑒,開闢未來。因此,這次研究大家也都知道,歷史研究新的發現,很重要的是依賴於史料。我們現在的史料是多方面的,不僅是中國共産黨自己的歷史留下的史料,也包括國民黨的史料,比如在南京第二檔案館保留的大量的國民黨的檔案。另外在台灣,我們也積極和學者合作收集檔案。

   另外,我們還和日本合作。日本不僅在中國留下了一些檔案,而且他們在中國還做了很多的調查,非常浩瀚的資料,包括日本現在已經開放的一些資料。另外,我們現在還在搞大量的人物訪談,當時身臨其境的這些人物,中國人、日本人、美國人、蘇聯人,參與這些事情的人當時留下了一些記憶。所以我們要通過多方面的史料,不是一家的説法,共同的史料、大家共同的歷史記憶,來還原歷史,在共同的歷史的基礎上開闢未來、走向未來。 謝謝。

   經濟日報記者:剛才李學通老師講到了8年和14年的關係,我想請您進一步闡述一下,現在也有一些讀者問,以前講8年抗戰講得多,在這方面怎麼理解?謝謝。

   李學通:其實大家很清楚,日本是近代以來對中國侵略時間最長,對中國侵略傷害最嚴重的國家。從甲午戰爭,甚至更早之前,對台灣(琉球)關於藉口琉球漂民事件開始的對台灣的覬覦。大規模的是自甲午戰爭以後對中國東北的侵略,想實現日本佔領中國東北的野心,以致于進一步佔領全世界的野心,從而走上軍國主義道路。日本大規模的侵略是從1931年的“九一八”事變開始,我們現在稱之為局部抗戰,實際上中國人民已經開始了抵抗日本侵略的戰爭。但是由於當時歷史的條件和環境,抗日戰爭局限在東北地區。1937年“七七”盧溝橋事變之後,日本發動了全面的侵華戰爭,把整個中國引進了戰火,中華民族不得不進行全民族的、“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的抵抗。而侵略是一步步來的,1931年的侵華戰爭和後來是一以貫之的,只是有不同的時段、不同的目的。因此,我覺得1937年之前東北的抗戰也是整個中華民族抗戰的一部分,把它連貫起來可能對於我們抗日戰爭的艱巨性、全面性的認識更有利於我們認識的深化。

   汪朝光:我個人理解確實有不同的説法,包括在學術界對這場戰爭的時間也有各種各樣不同的研究。但我個人理解,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之後中國人民就開始了不屈不撓的抵抗,但是這個抵抗確實局限在一個短時間上,地域也局限在一個具體的地域,比如東北有抵抗。1932年日本把侵略擴大到關內,淞滬抗戰上海也有抵抗,1933年侵略華北,長城抗戰中國仍然有抵抗。1936年綏遠地區也有抵抗。這些抵抗我覺得都反映了中國一定不甘於外國侵略的獨立自主的抵抗精神,但在地域上畢竟有局限性和時間上的限制性。1937年“七七”事變之後中國的抵抗確實就像剛才李老師所説的“地無分南北、人無分老幼”,全國共同一致,尤其是國共兩黨再度攜手合作,真正使得這場戰爭成為一場全民族的自衛抗敵的戰爭。

   汪朝光:所以我覺得是否可以從局部和整體的關係更多地理解這場戰爭,從1931年來理解我們可以更多地認識到日本侵略的持久性,認識到中國人民不屈服抵抗的持久性。從1937年的角度來觀察,我們可以更多地認識到中華民族覺醒的全民抗戰的全面性,國共兩黨合作、中華民族全民族大團結的一致性。所以,我覺得這是一個不同層次、不同角度的理解,都是中國抗戰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國際廣播電臺記者:我想請問各位專家,剛才專家也提到在反法西斯戰爭以及中國抗日戰爭過程中,美國和英國是一個同盟國的關係,包括中國也是東方的主戰場。但是在70週年這麼一個比較重要的時刻,好像西方國家的官方並沒有表現出太多的支持或者是熱情,我想請幾位評價一下怎麼看待歷史意義和現實利益考量的關係。謝謝。

   汪朝光:您的問題確實很有意思。據了解,新聞中心記者會還有七場,可能更多專家比我們更適合回答這個問題。但就我個人理解,當年在二戰中,中國、美國、蘇聯、英國確實是同盟國,大家確實攜手合作打敗了德日法西斯在全球範圍內的侵略和擴張,應該説這種同盟國的關係也是世界人民或者有關國家人民的共同歷史記憶。但至於現在,我們的紀念活動西方怎麼看待的問題,我覺得這和國與國之間的現實關係和國際形勢的發展也有著或多或少的聯絡。比如二戰期間的同盟國在攜手打敗了德國和日本之後,就很快爆發了冷戰。冷戰本身就造成了同盟國的分裂,尤其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陣營和以蘇聯為首的東方陣營。所以二戰之後很多對國際事務的處理,就顯示了陣營分裂帶來的影響。比如在座的諸位記者,如果對歷史有研究,也知道1951年處理對日問題的舊金山和會,中國居然沒有被邀請參加,要知道中國是這場戰爭的最大受害者,也是這場戰爭最英勇的抵抗者。所以其實這種國與國之間各種基於現實利益的考量當時就已經發生了。

   現在冷戰雖然結束了,當年這兩大敵對陣營不存在了,但是我個人理解,國與國之間還是有很多現實的考量,所以西方國家可能對這場戰爭和中國的看法會有某些不一致的方面。我們紀念這場戰爭,我們紀念的是中國人民的英勇抵抗,紀念的是我們對世界公道、正義、和平的貢獻,我們也邀請其他國家來參加,我們也希望其他國家來參加。來的都是客,我們都很歡迎。但是其他國家,比如出於他們自己的考量,他可能願意參加,或者不來參加,或者有各種考量,我們也表示尊重,那也是他出於他國家利益的考慮。但是我相信,比如我也經常去美國訪問,或者去歐洲訪問,其實和他們當年參加過二戰的老兵有時也聊起來,大家也有很多共同的語言。因此,這樣一段歷史的記憶,我相信是會長久留存的。

   以上是我個人的理解,謝謝。

   李學通:我補充一下汪所長剛才談到的這個問題。實際上我覺得這個問題除了汪所長剛才提到的戰後歷史和現實政治的角度之外,還有一種學術的角度。我們在研究歷史問題中,與西方學術界的交流不夠,這實際上也是習近平總書記提到的“我們要加強和國際學術界的交流”的原因。前兩年一位英國學者寫的一本書叫《被遺忘的盟友》,講的就是中國戰場。我們的抗戰歷史在西方不被了解,你説是西方中心論也好,或者是什麼也好,一般的普通民眾或者學術界對我們這段抗戰歷史的情況,對東方主戰場對世界整個反法西斯戰爭的貢獻了解還是太少。我們主觀認為我們做的研究和國際學術界的交流還有提升的空間,如果我們與他們進行更多的交流,了解我們這段歷史,他們可能會有不一樣的看法。我覺得這也是一個方面吧。謝謝。

   日本每日新聞記者:請介紹中國為什麼在9月3日這一天舉辦紀念活動?謝謝。

   汪朝光:剛才我也説了還有很多場發佈會,可能會有其他的學者比我們更適合回答這個問題。您的這個提問也很有意思,一開始李院長已經説到中國今年紀念活動意義。我想補充的是包括和您剛才問題也有關係的,其實中國對抗日戰爭的紀念並不始自今日,並不是從今年開始的。這場戰爭恰恰是對中國有太重要的意義了。中國人民其實始終在紀念這場戰爭,在懷念當年為國捐軀的犧牲者,在維護世界和平。所以其實在1945年以後,每逢“五”或者中國一般通常所為的“逢五”或者“逢十”,其實都有各種不一樣的紀念活動。比如翻翻當時的報紙,1975年、1985年、1995年都有各種不同的紀念活動,這是一以貫之的。當然,今年具有特殊的紀念意義,確實我們進行了閱兵活動。因為我是研究歷史的學者,但是我個人理解,其實閱兵活動並不是從中國開始的,世界各國都有各種各樣的閱兵活動,尤其是在戰爭勝利的紀念日。比如我們知道法國每年7·14的國慶也有閱兵,蘇聯或者後來的俄羅斯在紀念偉大衛國戰爭勝利的時候也有閱兵,而且他們基本上是每年都進行的。

   所以我覺得今年在這樣的一個場合,這樣的一個環境之下,中國舉行閱兵儀式也凸顯了我們對這場戰爭的記憶,凸顯了我們對這場戰爭勝利的紀念,尤其凸顯了我們對維護世界和平、正義、人道、公道的決心。所以我個人並不認為它一定具有某種特殊的含義。我也看到網上的一些言論,是不是中國要強大了,要展示“肌肉”或者什麼,我個人理解真沒有這樣的意義。我覺得中華民族真的是愛好和平的一個民族,我個人就是做歷史研究的,包括中日兩國之間,中日人民之間其實有很多友誼的往來。

   我跟大家説一個和本所有關,也和歷史有關的事。我們前所長劉大年先生是抗日戰爭的親歷者,在根據地工作。當年在戰爭環境下非常艱苦,他有一次得了重病,可以説生命垂危,誰挽救了他的生命呢?是一位日本醫生。這位日本醫生就是參加了日本侵華軍隊派遣到中國的,後來被八路軍俘虜了。後來通過對他的教育,他轉變了對戰爭的認識,從而轉變了立場,成為了根據地的一員,挽救了許多中國根據地民眾的生命。所以可見,當年參加戰爭的日本士兵,當他們了解真相,感受良知之後,也會轉變立場,更別説廣大的中國人。比如我們熟知的聶榮臻將軍救過的日本小女孩,我們也知道大量日本民眾在失敗之後被遣返的過程中環境很困難,中國民眾伸出了援助之手,給予了人道主義的關懷。當然,這個話説得可能有點遠了。我的意思就是説,就我個人理解,閱兵並不是是展示我們的肌肉或是什麼,我更願意把它理解為,表示對世界和平正義的決心,也是對我們先人犧牲的一種更好的紀念而已。這是我個人的理解。

   中國網記者:我想請問一下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勝利對於當時中國周邊國家的民族解放運動有怎樣的影響?這與中國現在同周邊國家的關係有怎樣的影響?謝謝。

   汪朝光:您的這個問題其實也挺重要。我覺得這恰恰體現出中國的抗戰不僅具有維護中國自身民族獨立的意義,也有維護世界和平,維護人類公道、正義的意義,所以它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史實角度觀察,在戰爭期間,包括戰前、戰後,中國都非常堅定地支持當年被日本割佔的殖民地的朝鮮半島的獨立運動,這是有目共睹的。在現在的中國留有許多當年朝鮮和韓國民族獨立運動志士活動的場所和遺址。中國同時也堅定地支持越南的民族獨立運動,許多當年的越南共産黨人和非共産黨人在中國從事獨立運動的時候都得到了中國的鼎力支持。我們知道越南獨立運動的領袖胡志明就長期在中國活動,確實得到了中國的鼎力支持。同時有意思的是,中國還非常堅定地支持印度的民族獨立運動。當時印度還是英國殖民地,雖然它基本上沒有直接受到日本的侵略,但是在印度獨立運動的過程中得到了中國的鼎力支持。儘管中國當時是一個大國,但也是一個弱國,有時候中國的力量也有限,但是無論是從道義上還是從實際行動上,中國對韓國的獨立運動,對越南的獨立運動,對印度的獨立運動都給予了鼎力支持。

   李學通:包括泰國、緬甸,中國政府當時都給予了不同程度的支持。

   汪朝光:從這個角度來講,我們可以理解中國這場戰爭在世界大格局中的意義。包括東南亞,在印度尼西亞、菲律賓、馬來西亞,在日本侵略過程中,在那些地方的華僑、華人都是非常堅定的抵抗日本侵略的戰士,所以他們對當地的獨立運動也有各自的影響力。我也是覺得我們更應該從國際的視野觀察這場戰爭,來領會這場戰爭對促進殖民地人民獨立和解放的重要意義,所以我相信這些國家的民眾也感受到了。中韓兩國在歷史問題上,在朝鮮半島的民族解放的這個問題上,應該説意見是高度一致的,我們支持他們的獨立運動,這段歷史也是他們的歷史記憶之一。

   李培林:我特別想請在座的日本媒體的朋友們,代為轉達中國人民對日本民眾的良好願望和和平發展的意願。剛才日本那位媒體朋友提出為什麼進行大閱兵,我想可能很多日本民眾都在擔憂是不是中國在向日本示威。但是你們也可以想一想,中國這樣一個大國,動用如此大的人力、物力、財力,能夠僅僅是為了一個中日關係嗎?所以我們還是希望大家能夠共同地記住歷史,形成對歷史的共識。中國民眾這兩天可能和日本民眾不同,都在關心到底是哪些國家的領導人能來。本來我們最期望出現的場面,中日韓的領導人能夠在天安門城樓上共同觀看閱兵,但是這次看來是少了一位重要的角色。所以我們還是希望通過這次活動,能夠在世界上,在亞洲形成對東方主戰場、對抗日戰爭這段歷史的共同的、正確的記憶。

   主持人:謝謝李院長,謝謝汪所長和李研究員。今天的記者會就到這裡。歡迎大家明天繼續參加新聞中心舉辦的記者會,謝謝大家。

  • 新聞
  • 軍事
  • 財經農業
  • 社會法治
  • 生活健康
掃一掃
掃一掃,用手機繼續閱讀!
央視網新聞移動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iPhone
央視新聞移動看!
CBox移動客戶端
下載到桌面,觀看更方便!
新聞圖集更多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