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國內國際經濟軍事歷史娛樂視頻圖片評論

訪三位中國抗戰史專家:偉大勝利 歷史貢獻

中國新聞人民日報 2015年08月18日 07:12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編者按:為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週年,在銘記歷史中砥礪民族復興的堅強信念,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本報記者圍繞抗戰史研究中的幾個重大問題,近日訪談了軍事科學院軍事歷史和百科研究部部長曲愛國、中國抗日戰爭史學會會長步平、中國社科院黨校副校長夏春濤三位抗戰史研究專家。

  為什麼説中國共産黨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中流砥柱

  記者:中國抗日戰爭,是一場全民族共同奮起禦侮的人民戰爭。在全民族團結抗戰中,中國共産黨的中流砥柱作用主要體現在哪?

  曲愛國:抗日戰爭,是攸關國家民族前途命運的殊死決戰,也是檢驗當時中國各黨派和政治集團的試金石。決定這場戰爭走向、進程和結局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最緊要的,就是解決動員組織、力量聚合、戰略指導、戰略佈局、發展方向這五個關鍵問題。之所以講中國共産黨是全民族團結抗戰的中流砥柱,其根本作用正體現於此。

  具體來説,一是中國共産黨提出並實施了全面的全民族抗戰路線,有效動員組織人民群眾抗戰,把人民群眾抗戰的自覺性能動性有效轉化為堅持抗戰、奪取勝利的戰爭偉力,從而解決了全民族抗戰的發動組織問題。二是倡導並促成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擔負起統一戰線的政治領導責任,堅持發展進步力量、爭取中間力量和孤立頑固勢力,與中國社會各種抗日力量風雨同舟、戮力抗敵,從而解決了全國抗戰力量的凝聚整合問題。三是提出實施了持久戰的戰略總方針,把抗戰過程分為戰略防禦、戰略相持、戰略反攻三個階段,突出戰略相持階段的地位作用,把持久戰的基點放在“放手發動群眾,壯大人民力量”,實行人民戰爭之上,從而在根本上解決了奪取抗戰勝利的戰略指導問題。四是開闢和發展敵後戰場,開展遊擊戰爭,把敵人後方變成抗日前線,創造出兩個戰場的戰略格局,形成內線外線相互支撐、正面敵後戰略協同的有利態勢,構建起中國抗戰持久堅持、最後勝利的堅固支撐,從而解決了持久抗戰、奪取勝利的戰略佈局問題。五是把堅持抗戰到底與推進民主進程、民族解放和社會進步融為一體,把陜甘寧邊區和各抗日根據地建成了持久抗戰的鞏固基地和社會發展的示範新區,為中國發展指明了方向,從而解決了“中國向何處去”的問題。

  中國共産黨始終站在全民族抗戰最前列,以正確方針指導抗戰,以卓越工作支撐抗戰,以模範行動引領抗戰,代表著抗戰勝利的方向,體現著全民族救亡圖存的希望,成為全民族抗戰的旗幟和中流砥柱。

  記者:中國共産黨全面的全民族抗戰路線與國民黨片面抗戰路線的根本區別在哪?

  曲愛國:兩條抗戰路線的根本區別在於,是打一場國家和民族的戰爭,還是打一場政府和軍隊的戰爭。其核心是如何動員、組織和領導人民群眾抗戰,這是國共兩黨指導抗戰、實施抗戰的分水嶺,也是雙方在抗戰期間力量消長興衰的根本原因。國民黨雖然在退無可退的時候決定實施“地無分南北,年無分老幼”的全國抗戰,並通過了《抗戰建國綱領》,但始終實行的是政府操控、軍隊主體的片面抗戰路線。《大公報》記者張高峰曾一針見血地指出:“沒有民眾的軍隊準打敗仗,沒有民眾的戰場只能放棄”。而共産黨實行的是全面的全民族抗戰路線,提出《抗日救國十大綱領》,強調“民力和軍力相結合,將給日本帝國主義以致命的打擊。民族戰爭而不依靠人民大眾,毫無疑義將不能取得勝利。”無論是在淪陷區還是遊擊區,共産黨人都是播火者,都是動員抗戰、組織抗戰和堅持抗戰的領導者。在敵後戰場,共産黨構建起主力軍、地方軍、民兵自衛隊三結合的抗日武裝力量體制,真正展開了波瀾壯闊的人民戰爭。美軍駐延安軍事觀察組有個評論:共産黨領導的抗戰“有一種生機勃勃的氣氛和力量,一種和敵人交手的願望,這在國民黨的中國是難以見到的”。其所以成功,是因為動員了最廣泛的民眾參戰,而“這種全體動員的依據和可能性,是建築在一种經濟的、政治的和社會的革命運動之上的”。

  兩條抗戰路線的區別,還表現在對待人民群眾的態度上。國民黨是讓民眾“共同擔負”,共産黨是與人民患難與共;國民黨致力於控制民眾,共産黨致力於服務人民,把人民視為父母靠山和力量源泉,與人民是血肉關係、魚水關係。這是截然相反的兩種觀念,是不同政黨和軍隊階級屬性的集中體現。

  記者:抗戰進入戰略相持階段後,中國共産黨領導抗日軍民開闢的敵後戰場,為什麼會逐漸上升為中國抗戰的主戰場?

  曲愛國:1938年10月武漢失守後,抗戰進入戰略相持階段。國民黨軍在付出重大代價後,基本保持了正面戰場的戰線穩定。但隨著戰爭推延,消極避戰趨勢日益明顯,除在滇緬戰場作戰取得勝利外,其他作戰乏善可陳。直到戰爭結束,國民黨軍始終無法扭轉正面戰場的被動態勢。

  改變中國抗戰進程的關鍵一招,是開闢敵後戰場,開展遊擊戰爭,這是共産黨對抗戰勝利的偉大貢獻。共産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和華南抗日遊擊隊在華北、華中和華南敵佔區“麻雀滿天飛”,“向一切敵人佔領區域發展”, 開闢出廣闊的敵後戰場,使遊擊戰“從戰術範圍跑了出來向戰略敲門”,成為奪取抗戰勝利的重要戰爭樣式。到1940年8月,抗日根據地發展到數十萬平方公里,人民軍隊發展到50萬人,遊擊戰爭在華北、華中和華南敵佔區蓬勃進行。這就徹底改變了中國抗戰走勢,迫使日軍不得不將大批主力調回後方對付陌生的遊擊戰爭。從1938年開始,日軍把肅清後方的抗日武裝作為“當前第一位的基礎工作”。後來更是明確在華作戰目的以“治安強化”、“肅正”佔領區為主,把重點放在“剿共”上,最多將其在華兵力的75%(不含關東軍部隊)和幾乎全部偽軍投入敵後戰場,力圖摧毀抗日根據地。這樣,在中國抗戰的大棋局中,敵後戰場逐步上升為主戰場,八路軍、新四軍成為堅持抗戰的骨幹力量。

  共産黨和人民同生死、共命運,以黨的一元化領導整合各種力量,以人民戰爭的整體戰抗衡敵人的“總力戰”,鑄起了人民戰爭的銅墻鐵壁,不但堅持了敵後抗戰,而且在1943年夏秋率先轉入局部反攻。1944年,日軍在正面戰場發動“一號作戰”,國民黨軍一潰千里。但在敵後戰場上,日軍承認局面正“急劇惡化”。八路軍、新四軍等抗日武裝的攻勢作戰持續高漲。到抗戰勝利時,抗日根據地已經達到19塊,面積100余萬平方公里。人民軍隊發展到了132萬多人。

  八年全國抗戰,八路軍、新四軍和華南遊擊隊共作戰12.5萬餘次,殲滅日偽軍171.4萬餘人,其中包括日軍52.7萬餘人,自身傷亡61萬餘人。由此可見,敵後遊擊戰爭是決定中國抗戰進程的關鍵因素,敵後戰場是奪取抗戰勝利的堅固支撐。

  為什麼説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

  記者: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分為歐洲戰場和亞洲戰場,為什麼説中國戰場是東方主戰場?

  步平:1931年,日本率先發動侵略中國東北的九一八事變,燃起世界法西斯對外侵略戰爭的第一把戰火,打破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歐美列強確立的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在世界東方形成第一個戰爭策源地。中國人民奮起抵抗,打響了反法西斯戰爭的第一槍,揭開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1937年,日本發動七七事變,開始了全面侵華戰爭。中國人民展開全國性抗戰,在世界東方首先開闢了大規模反法西斯戰場。據資料統計,在日本戰略進攻、中國戰略防禦期間,中日雙方投入總兵力達400余萬人,戰線長達1800多公里,戰火遍及中國10多個省區,戰區面積約160萬平方公里,被捲入戰爭的中國人口達4億之多。

  抗戰期間,中國戰場抗擊和牽制了日本2/3以上的陸軍兵力和部分海空軍力量,牢牢捆住了日本法西斯的手腳,使其陷入長期戰爭的泥潭而不能自拔。中國的持久抗戰,遏止了日本侵犯西伯利亞的北進計劃,使蘇聯得以避免兩線作戰;牽制和推遲了日本進攻南洋的南進步伐,粉碎了日本與德、意法西斯東西對進、稱霸全球的戰略圖謀。中國還派出遠征軍開赴緬甸,與盟軍共同對日作戰。作為亞太地區盟軍對日作戰的重要戰略基地,在人力、物力、財力上有力支援了同盟國的反法西斯鬥爭。中國的持久抗戰不但為蘇、美、英等反法西斯國家贏得了寶貴的戰爭準備時間,而且為保證同盟國實施“先歐後亞”大戰略起了重要作用。這些都充分表明,中國戰場當之無愧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

  記者:為什麼説中國抗戰是戰勝日本法西斯的決定性力量?

  步平: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開展時間最早、持續時間最長的鬥爭,中國戰場長期牽制和抗擊了日本軍國主義的主要兵力,對日本侵略者的徹底覆滅起到了決定性作用。

  由於中國戰場的存在與抵抗,日本陸軍投入太平洋戰場的僅有l0個師團,不及中國戰場的1/3。日本在太平洋戰場上儘管投入海軍主要力量,但無法抽調在中國戰場的日本陸軍配合作戰,在中途島戰役後與盟軍的逐島爭奪戰中更處於劣勢。日本海軍提出攻佔澳大利亞遏止美軍反攻的作戰方案,卻因陸軍兵力不足而被迫放棄。

  1943年初,日本240萬陸軍總兵力中,在中國戰場為66萬人,太平洋戰場為48萬人。可見陸軍主力仍在中國戰場作戰,從而為美軍在太平洋反攻創造了良好條件。同年6月,美軍在新幾內亞東部展開反擊,日軍由於地面兵力不足節節敗退,深感中國戰場牽制之苦。外相重光葵承認:“假若中國問題趨向解決,帝國的處境將會大大改善”。

  日本大本營參謀總長杉山元在給天皇的奏折中曾經提出首先迅速解決中國問題的主張,即反過來從日本本土及太平洋戰場調兵到中國戰場,發起進攻重慶的作戰,企圖在取得中國戰場勝利的前提下,再調中國戰場的日本軍隊增援南方。然而,中國不僅表現出決不屈服的抗戰意志,並且在本身承受巨大軍事壓力的情況下,仍從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全局考慮,派出遠征軍協助同盟國軍隊作戰。在兩次滇緬作戰過程中,中國軍隊以犧牲13萬人的巨大代價,延緩印緬戰局惡化,有力支援了太平洋戰場上的盟軍。

  1943年10月,日本大本營在太平洋戰場兵力吃緊的情況下,決定從中國戰場抽調5個師團到太平洋戰場,另以5個師團為預備隊,但由於在中國戰場發動“一號作戰”,所以實際上只抽調了3個師團到太平洋戰場,但同時又向中國戰場增加了8個旅團的兵力,導致在太平洋戰場進一步被動。正是由於中國戰場與太平洋戰場互相配合、互相呼應、互相支持,加速了戰局向戰略反攻方向轉化,成為日本戰敗的決定性力量。

  為什麼説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是抗戰勝利的決定因素

  記者:如何理解抗戰精神的基本內涵?為什麼要大力弘揚抗戰精神?

  夏春濤:抗戰精神已經成為我們的寶貴財富,而且歷久彌新。弘揚偉大的抗戰精神,具有重大現實意義。

  抗戰精神內涵極為豐富。概括起來講,就是習近平總書記總結的四句話: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視死如歸、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不畏強暴、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百折不撓、堅忍不拔的必勝信念。這四句話不但準確地闡釋了抗戰歷史的內涵,揭示了抗戰勝利的原因,是我們正確理解和把握抗戰的基準,而且完整地體現出抗戰時期中國人民的精神面貌,折射出中華民族的優秀品格,是我們傳承抗戰血脈、繼承抗戰傳統的要義所在。弘揚抗戰精神,就是要深刻體會蘊含其中的歷史內涵,領悟激蕩其間的意志氣魄,激揚精神鬥志,激發奮進力量,致力國家富強、民族復興,像我們前輩那樣成就宏偉大業,再鑄民族輝煌。

  記者:抗日戰爭是近代以來中國抗擊外敵入侵贏得的第一次完全勝利。如何理解抗戰精神在其中所起的巨大作用?

  夏春濤: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是中國人民贏得抗戰勝利的決定因素。愛國主義精神植根中國優秀、深厚的歷史文化傳統,在近代歷次反侵略戰爭中均有體現,抗日戰爭時期則得到昇華,達到一個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在愛國主義旗幟感召下,依託中國共産黨倡導建立的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國內各黨派、各民族、各階級、各階層、各團體以及海外華僑華人紛紛投身抗戰洪流,匯聚成排山倒海般的磅薄力量。儘管出現過暗流、逆流,但在中國共産黨帶領感召下,團結抗戰、共禦外侮始終是主流。正如我們國歌所唱“把我們的血肉,築成我們新的長城”,所謂“新”,主要是説這是一道精神長城。它是無形的,卻堅不可摧、不可逾越。

  從力量對比上講,近代以來敵強我弱的態勢在抗戰時期並無改變,但中國人民的精神風貌和凝聚力發生顯著變化,從而深刻影響了戰局進展。抗戰持續時間長達14年,如果沒有強大的民族精神作支撐,艱苦卓絕的抗戰不可能堅持這麼久。同一時期,號稱歐洲第一陸軍強國的法國,擁有“牢不可破”的馬奇諾防線,卻被德國閃電戰擊潰,僅一個多月就告敗亡。而中國雖積弱積貧,但有強大的民族精神作後盾,所以能在外援有限的困境下,獨力支撐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乃至最終以弱勝強。中國人民民族精神的大爆發,最終使日寇征服中國的險惡圖謀化為泡影。

  • 新聞
  • 軍事
  • 財經農業
  • 社會法治
  • 生活健康
掃一掃
掃一掃,用手機繼續閱讀!
央視網新聞移動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iPhone
央視新聞移動看!
CBox移動客戶端
下載到桌面,觀看更方便!
新聞圖集更多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