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國內國際經濟軍事歷史娛樂視頻圖片評論

梳理抗戰遺産大型調查:83.8%受訪者首推抗戰精神

中國新聞中國青年報 2015年08月17日 08:22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1984年出生的孫成超老家在江西九江彭澤縣,前不久他到民政局領證結婚。那天人挺多,等待的時候他在附近廣場上閒逛,偶然發現了一個抗戰烈士公墓。

  “我就進去拜了一下,就在領證的那天。因為沒有他們,就沒有今天的我們。”從那以後,他每次和朋友們在附近經過,都會安靜下來,沉默地通過。

  “抗日英烈是抗戰精神最集中的體現。”孫成超説,我們紀念抗戰,不是為了記住仇恨,而是為了將抗戰精神發揚光大。

  孫成超的想法也和大多數人不謀而合。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近日聯合騰訊網、今日頭條App開展的“中國青年看抗戰”大型網絡調查發現,83.8%的受訪者表示抗戰給今天留下的遺産是抗戰精神,截至8月9日,共有5913人參與了這項調查。

  南京師範大學南京大屠殺研究中心主任張連紅對受訪者的選擇也很認同,“抗戰精神是最重要的選項”。他認為,面對殘暴、強權、侵略挺身而出的勇敢抗爭,是人類社會必須要張揚的、最寶貴的東西。

  今年20歲的遼寧盤錦青年王雨心中的抗戰精神,是一種當國家遇到危難,每個人都要挺身而出的民族精神。“我眼睛近視300多度,所以不能當兵,但我可以去做敵後工作者。總之肯定不會看熱鬧,坐視不管”。

  即將上研究生的李大偉(化名)認為,抗戰精神不需要太過華麗的辭藻,它就是一種責任,每個人都有責任維護國家利益、維護國家未來。

  在廣東做保安的韋賢,兒子即將上高二,對抗戰史實的了解,比他自己要多得多,這讓韋賢感到很安慰。“我感覺,抗戰精神正在向下一代傳遞。不管是哪一代,都不可能丟掉”。

  “每個人都有自己心中的抗戰精神。就像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中國夢,每個人的中國夢加在一起就是中華民族的復興夢。” 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黨委書記、副所長高洪説。

  調查中,有50.1%的受訪者表示,抗戰的重要遺産是“國歌”。

  遼寧大學歷史學院教授焦潤明近些年一直在研究東北抗戰和義勇軍的史料。在他看來,抗戰精神和國歌應該是一體的。國歌精神其實就是義勇軍精神。現在,人們只知道國歌是義勇軍進行曲,並不知道義勇軍到底是怎麼回事。

  他介紹,事實上,義勇軍的抗戰事跡異常悲壯,完全是東北人民自發組織的抗爭。很多人都是拿著自己的槍,騎著自己的馬,自帶乾糧去打仗,打得非常慘烈。但犧牲人數至今也沒有精確統計,有説10多萬人,有説20多萬人。

  “這種精神就是一種明知不可而為之的精神,就是‘血肉長城’的精神,體現了中華民族不屈的精神。”焦潤明説。

  調查同時發現,民族獨立和國際地位提升也被受訪者視為抗戰最重要的遺産之一。有63.7%的受訪者表示,廢除與列強的不平等條約是重要的抗戰遺産,50.4%的受訪者選擇台灣擺脫日本殖民統治,45.1%的受訪者認為是我國獲得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席位。

  “這説明人們對通過抗戰實現的民族獨立印象深刻。” 外交學院國際關係研究所教授、日本研究中心副主任周永生認為,近代的中國,不僅僅是積貧積弱,而且是一盤散沙、四分五裂。抗戰時期,全民族在外來侵略奴役面前,第一次萬眾一心、團結一致,這在中國是前所未有的。可以説,抗日戰爭促進了中華民族民族意識的全面覺醒。

  調查中,還有不少受訪者補充填答了他們心中的抗戰遺産。答案豐富多彩,包括:“民族凝聚力”“落後就要挨打”“民族獨立”“自強不息”“珍惜和平”“地道戰地雷戰”,等等。

  在高洪看來,抗戰還有一個重要遺産,就是建立了戰後新的國際秩序。二戰結束後,通過開羅宣言和波茨坦公告,在全球範圍內明確了現代社會的法理原則,比如侵略領土要歸還。這一法理原則在今天仍然有效,也是我們今天堅持收回釣魚島的法理依據。我們要尊重抗戰勝利成果,堅持二戰後奠定的國際秩序。

  • 新聞
  • 軍事
  • 財經農業
  • 社會法治
  • 生活健康
掃一掃
掃一掃,用手機繼續閱讀!
央視網新聞移動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iPhone
央視新聞移動看!
CBox移動客戶端
下載到桌面,觀看更方便!
新聞圖集更多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