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國內國際經濟軍事歷史娛樂視頻圖片評論

【央視評論】培養我們的“大國工匠” 是“挑戰不可能”嗎?

央視評論_首頁央視新聞 2015年08月12日 23:58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今年“五一”期間,央視新聞頻道曾推出系列節目《大國工匠》,引發輿論關注。最近,央視一套播出的一檔大型勵志節目《挑戰不可能》也挺受歡迎。裏面有各種考驗體力、腦力極限的“不可能”,被很多普通人挑戰成功。改革開放這幾十年裏,中國人挑戰過大大小小很多的“不可能”。工廠裏“師傅帶徒弟”這件事,近年來就被一些人認為已成為“不可能”。人社部、財政部近日拿出一個《企業新型學徒制試點工作方案》,看來就是想挑戰一下這個“不可能”。

三個“對立”阻礙了“師傅帶徒弟”

“學徒”這事兒之所以一度變得“不可能”,原因有三:

一是年輕人都奔著考大學去,讀完中職、高職去就業成了一件不太光彩的事,“學知識”和“學技能”被對立了起來。

二是企業裏“師傅帶徒弟”的傳統被丟掉了不少,老少工人各自忙著幹活掙錢,“大工業”與“師徒關係”被對立了起來。

三是“技術決定論”、“機器致勝論”流行,似乎決定一國製造能力的主要是投入多少貨幣和先進技術,忽略了工業化進程中“人”的技術能力的作用,“大國製造”與“大國工匠”被對立了起來。

三個“對立”前後腳出現,又疊加在一起,在這類思維、氛圍之下,“學徒”漸行漸遠。

“企業+新型”是當下學徒制探索的核心

這次有關部門提出的“企業新型學徒制”,當然就是針對以上三個“對立”,試圖用優化制度設計的方式,把中國工業化進程中“師傅帶徒弟”的老傳統找回來,並賦予新的時代內涵。其中,“企業”和“新型”,是兩個最重要的關鍵詞。

“企業”——讓企業成為培養技能工人的主體。在企業推行以“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企校雙師聯合培養”為主要內容的企業新型學徒制,進一步發揮企業的培訓主體作用。主要的培訓對像是“與企業簽訂6個月以上勞動合同的技能崗位新招用人員和新轉崗人員”。企業將與學徒們簽訂培養協議,明確培養目標、培訓內容與期限、考核辦法等內容。

“新型”——探索有別於過去“師傅帶徒弟”的新的師徒關係。這新舊兩版“師傅帶徒弟”,不同點至少有兩個:一是雙方之間有帶有法律效力的勞動契約關係,而不是傳統的“家長式”;二是師傅跟徒弟雖然結成比較親密的“一幫一”關係,但他們仍需融入企業大生産之中,共同接受先進技術,共同在現代製造業生産鏈條中與別的師傅、徒弟們相處、合作,而不是傳統的“小作坊式”。

讓企業“不虧”才能促企業“願做”

以企業為主體的學徒制,實踐中最不確定的因素,就是企業可能不太願意幹這事。企業的種種顧慮,歸根結底用大白話説,就是怕吃虧——辛辛苦苦帶出個能幹的徒弟,別人很方便地就可以挖走。

實事求是地説,這是新時代裏“師徒關係”的最大動搖因素。過去之所以曾流行“師徒手把手”的關係,很重要的一條就是徒弟一般能跟師傅幹一輩子,沒什麼跳槽的內在訴求和外部可能。有了“綁定一輩子”的習慣,師傅才肯正兒八經地帶好這個徒弟。

然而,時代無法再挂倒檔、開倒車。今後,年輕的、優秀的技術工人,會長期成為勞動力市場上的“香餑餑”。怎麼辦?破題的鑰匙,就是要讓致力於建立“企業新型學徒制”的企業,做這事“不虧”。

所以,這次的《工作方案》裏,提出了“建立企校雙師聯合培養制度”、“推行技工院校彈性學制和學分制”、“健全企業新型學徒制培訓投入機制”、“完善企業新型學徒制補貼政策”等。一句話:要把師傅和“徒弟”綁定,先把“企業”和“學校”綁定,讓它們之間增添紐帶;同時用“四兩撥千斤”的財政支出,給企業培養學生提供資金支持。

今後還應創造改革探索空間,讓悉心培養了技術工人的企業,在與學徒之間確立中長期勞動關繫上,擁有較多的先行權利。這才能既尊重每一位勞動者的選擇權,又適度避免學徒們“學好了就跑”。

總之,要把“不可能”變成“可能”,咱們大家得共同做三種努力:一是深刻認識現代工業化的內在規律,尊重“人”的勞動,尊重職業技能的重要;二是把制度設計儘快落實,扎紮實實地培養出一批批“好學徒”,用結果説話;三是讓職業技能人才,無論師傅還是徒弟,都能獲得更合理的勞動回報,讓全社會更具體地意識到——“大國工匠”的價值。

文/央視特約評論員 楊禹

  • 新聞
  • 軍事
  • 財經農業
  • 社會法治
  • 生活健康
掃一掃
掃一掃,用手機繼續閱讀!
央視網新聞移動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iPhone
央視新聞移動看!
CBox移動客戶端
下載到桌面,觀看更方便!
新聞圖集更多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