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國內國際經濟軍事歷史娛樂視頻圖片評論

猶太人不忘救助情

中國新聞人民日報 2015年07月15日 18:30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本文原載於人民日報,時間為2013-05-21,轉載只為提供資料。

  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不久前訪問中國,在參觀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時説:“很多年以前,就在這裡,上海為飽受納粹迫害的猶太人打開大門,提供了一個溫暖的避風港。”

  時光追溯至二戰,納粹在歐洲瘋狂迫害、屠殺猶太人,很多地方將猶太人拒之門外,上海卻成為接納猶太人的“諾亞方舟”。1933年到1941年,上海先後接納近3萬名猶太難民。除數千人經上海去其他地方外,約有2.5萬名猶太人把上海當作臨時家園。

  歲月流轉,猶太人從未忘記中國人民在艱難時刻給予的救助。1992年12月,赫爾佐克作為第一位訪華的以色列總統,就將參觀上海猶太難民遺址列入行程。他説:“中國人民在猶太民族歷史上最黑暗的時期幫助了我們,以色列人民對此不會忘記。”此後,幾乎所有的以色列領導人來華時都要訪問上海猶太難民遺址和紀念館,並向中國領導人表示感激之情。正像內塔尼亞胡總理説的那樣:“不管日程安排多緊,我都要訪問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因為它是猶太人與中國人友誼的象徵。”

  1994年,上海市政府在戰時猶太難民聚居的虹口區建立了猶太難民紀念碑。參加揭幕儀式的美國猶太社團領導人施奈爾拉比激動地説:“‘辛德勒名單’救了1000多人,而上海拯救了猶太社區數萬人。”如今,每年都有奧地利“大屠殺紀念服務”項目的志願者到上海猶太研究中心工作。著名猶太實業家艾森伯格以極大熱情推動在上海建立了鑽石交易所。他説:“把鑽石交易所建在上海,是因為二戰期間上海幫助了許許多多的猶太人,我就是其中之一。”很多在中國生活過的猶太人把他們的子女帶到“第二故鄉”,追憶與中國人民同甘共苦的歲月。

  當然,猶太人的感恩之情並不僅限于中國。二戰後,以色列議會通過一條法令,規定政府代表猶太人感謝在納粹大屠殺期間救助過猶太人的非猶太人,並授予他們“國際義士”勳章。目前,已有數萬人獲此殊榮,包括瑞典外交官瓦倫堡、德國實業家辛德勒等人。曾向數千猶太難民發放“救命簽證”的時任中國駐維也納總領事何鳳山,就是獲得“國際義士”稱號的中國人。

  如今,中國救助猶太人的難忘歷史成為學術研究、紀念活動、藝術創作的一個熱點,相關題材的著作、小説、電影不斷涌現。這是一個不僅有學術價值、更有現實意義的課題,尤其在新納粹、種族主義、極端主義和恐怖主義沉渣泛起,有人公然否定日本法西斯犯下的歷史罪行之時。

  今天人們紀念那段歷史,就是要弘揚人類歷史上友好互助的正義業績,傳承人類文化中真善美的價值觀,努力構建和諧、包容、美好的世界。(潘光)

  • 新聞
  • 軍事
  • 財經農業
  • 社會法治
  • 生活健康
掃一掃
掃一掃,用手機繼續閱讀!
央視網新聞移動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iPhone
央視新聞移動看!
CBox移動客戶端
下載到桌面,觀看更方便!
新聞圖集更多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