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國內國際經濟軍事歷史娛樂視頻圖片評論

八旬猶太難民重返上海 追憶二戰時期的避難生活

中國新聞新華網 2015年07月15日 18:15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本文原載于新華網,時間為2014-03-30,轉載只為提供資料。  

  新華網上海3月30日電(許曉青 田浩敏)二戰期間有幸在上海躲過納粹迫害的5名猶太人在過去一週內陸續回到當時的猶太難民聚居地尋訪故人,並向這座“拯救生命的城市”表達感恩之情。

  年近八旬、來自美國芝加哥的哈婭·斯莫爾女士拿著一張泛黃的相片,期待此行能找到當年全家在避難時照顧自己日常起居的一名上海阿媽。

  斯莫爾1934年出生於俄羅斯的一個猶太人家庭,生逢戰火的她7歲時隨父母從暫住國波蘭一路躲避大屠殺,輾轉越南、日本等地,最後來到了中國上海避難,在這座城市度過了孩提時代重要的5年。

  重返故地的斯莫爾在頸上特地佩戴了鑲有中國繁體漢字“福”“壽”吊墜的項圈。她説,這是上世紀30年代在上海時留下的紀念物,“每次看到它們,你就會相信——這是倖存者的奇跡”。

  二戰期間,曾有數萬名猶太難民從歐洲各地經不同的逃亡路線來到上海,他們大多聚居於今天上海虹口區的提籃橋一帶,從事一些小買賣或者文化工作,有幸躲過納粹迫害。上海也因此得名“東方的諾亞方舟”。

  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館長陳儉介紹説,難民中的大部分人在戰爭結束後離開中國,散居於世界各地。隨著時間推移,像斯莫爾這樣健在的親歷者變得越來越少,他們有的去世、有的失聯,但也有一些親歷者及其後代每年會回到上海虹口追憶往事。

  斯莫爾女士對當年在上海的生活仍記憶猶新。有一次父親帶她去看病,在申請通行證時,受到了日本哨兵的恐嚇。“記得是這樣,哨兵把我父親的頭按在桌子上,強迫他把手從背後高高舉起,哨兵突然大聲怪笑,拔出刺刀戳向我父親的鬍鬚……”儘管後來斯莫爾和她的父親有驚無險地拿到了通行證,但這段經歷在她的幼小心靈裏留下了陰影。

  不過,在上海避難的日子對於斯莫爾來説也不都是“恐懼的記憶”。她認為,自己從不把自己當作“難民”,在上海的童年其實得到了周圍中國人很好的照顧,“大家互相尊重,一同努力”,“中國人會説簡單的英語,而我們這些人不會説漢語,但基本能溝通”。

  對於這段苦難的家族史,斯莫爾的父母曾三緘其口不願提及,“因為戰爭是我們一家巨大的創痛,我母親的11個兄弟姐妹和父親的13個兄弟姐妹沒能像我們一樣在戰亂中倖存下來”。

  如今,斯莫爾家族當年在上海生活期間使用過的絲綢製品等已捐贈給芝加哥博物館收藏。

  201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和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週年。陳儉説,選擇在今年與斯莫爾一同回訪上海的還有來自以色列、阿根廷等國猶太人後裔,他們希望通過此行牢記歷史,並對上海表達感恩之意。

  • 新聞
  • 軍事
  • 財經農業
  • 社會法治
  • 生活健康
掃一掃
掃一掃,用手機繼續閱讀!
央視網新聞移動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iPhone
央視新聞移動看!
CBox移動客戶端
下載到桌面,觀看更方便!
新聞圖集更多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