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溆浦地處湖南省西部、懷化市東北部、沅水中游、雪峰山北麓,是我黨創建時期重要領導人之一、中國婦女運動先驅向警予的故鄉。長期以來,受自然等諸多客觀因素影響,縣域經濟發展相對滯後,2011年被納入國家武陵山片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試點縣。全縣43個鄉鎮699個村(居),還有貧困村177個,佔行政村總數的27.1%;按照純收入2300元的貧困線標準,仍有13.98萬人處在貧困線以下,佔總人口的15.7%;貧困發生率達到17.48%,高於全省平均水平8個百分點;全縣還有51個村公路沒有通暢,還有788公里“斷頭路”沒有拉通,還有127個村沒有實施農網改造,還有35.5萬人喝不上安全衛生的自來水,貧困面廣程度深,基礎薄弱難度大,生態脆弱災害多,産業滯後層級低,扶貧攻堅任務十分艱巨。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扶貧開發工作,發出了“繼續向貧困宣戰”、“堅決打好扶貧攻堅戰”的號召,把扶貧開發提高到事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事關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的高度。“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沒有農村的小康,就沒有全面的小康,沒有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國人民的小康。近年來,我們認真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精準扶貧”和“精準脫貧”指示精神,秉持“不讓貧窮留子孫”的理念,主動適應新常態,提出“六個精準化”抓手,以扶貧攻堅為突破口,來促進縣域經濟發展,實現脫貧致富直至全面小康的目標。
一、貧困底子和扶貧對象精準化。底子清、對象準,是扶貧工作更加聚焦貧困群體、更好對症下藥、更能發揮功效的前提。因此,我們把開展農村扶貧對象識別和建檔立卡工作作為扶貧開發的首要環節。一是對象識別嚴把“五關”。各鄉鎮、村組成立了民主評議小組,嚴把扶貧對象識別五道關口,即:戶主申請關、小組評議關、入戶調查關、集體評定關、張榜公示關。特別是在張榜公示關環節,實行村組、鄉鎮、縣裏三級逐級公示,並設立了舉報電話,安排專人接待處理群眾的來信來訪,收集群眾意見,接受群眾監督,杜絕了“關係戶”、“人情戶”的出現。2014年,共識別貧困村177個,貧困人口66598戶165308人,為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奠定了較好基礎。二是分類指導突出“三型”。在精確摸底的基礎上,我們對全縣177個貧困村進行分類定型,制定具體的工作目標和扶持措施,增強了扶貧攻堅的針對性。對生存困難型貧困村(一類村),主要採取鼓勵生態移民的方式,進行整體搬遷,推進扶貧開發;對劃入生態移民範圍的農戶,根據安置方式、搬遷成本和脫貧預期效果,實行差異化獎補。由農戶自行選點、分散安置的,本村內搬遷每人獎補1萬元(每戶最多獎補4萬元),遷入集鎮每人獎補1.5萬元(每戶最多獎補6萬元),遷入縣城每人獎補2萬元(每戶最多獎補8萬元),遷往縣城以外大中型城市每人獎補2.5萬元(每戶最多獎補10萬元)。由政府統一規劃,在本村或集鎮集中安置的,政府幫助解決用地和公共設施建設,並按村內或集鎮分散安置獎補標準的80%給予獎補。對發展受限型貧困村(二類村),主要加強水、電、路、氣、信息和環保等基礎設施建設,改善人居環境。同時,大力開展勞務技能培訓,提高就業創業能力,發展勞務經濟。加大低保、醫保、新農保力度,不斷擴大農村基本保障覆蓋面,兜住貧困群眾的生活底線。到2015年底,將缺乏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全部納入低保範圍。對潛力可挖型貧困村(三類村),重點實施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面向市場發展現代農業産業。三是信息管理做到“四有”。我們按照“嚴格對象標準、規範識別程序、堅持公平公正、直接到戶到人”的原則,全面掌握貧困人口的比例、規模、分佈及居住條件、文化程度、健康狀況、就業渠道、收入來源、致貧原因等基本情況,建立信息檔案,做到戶有卡、村有冊、鄉有簿、縣有檔,從而為全面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找準了“靶向目標”。
二、工作規劃和項目計劃精準化。扶貧開發工作任務繁重,必須規劃先行、計劃科學、步步為營、久久為功,必須落實到真正有效的項目上,防止“不對路”、“走彎路”。為打好扶貧開發攻堅戰,加快縣域經濟發展,我們按照“規劃到戶、責任到人”的要求,進一步將扶貧開發工作項目化、具體化、責任化。一方面,精心編制了《溆浦縣武陵山片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實施規劃(2011—2020年)》,制定了《溆浦縣推進“兩個加快”扶貧開發工作三年行動方案》,提出了“圍繞一個目標(同步小康),做好兩篇文章(扶貧攻堅、區域發展),整合三大資源(專項扶貧、行業扶貧、社會扶貧),突出四個重點(基礎設施、基礎産業、基本服務、基層組織)”工作思路,實行扶貧攻堅“一把手”負責制,確定專人專抓,強化責任落實,狠抓項目推進,確保扶貧實效。另一方面,根據各地實際情況,確定扶貧項目、投資規模、實施內容、建設年限、推進步驟、受益對象、責任分解等內容,制訂詳細的扶貧項目計劃,做到項目規劃到戶,資金落實到戶,脫貧效果到戶。特別是交通、水利、農網改造、危房改造等項目精準到年度、到季度、到月份,責任明確到鄉鎮、到單位、到人頭,確保到2020年全縣貧困人口減少到3.2萬人以下,貧困發生率降到3.9%以下,控制在4%以內。2014年,全縣共實施各類扶貧項目387個,總投資4780萬元,涉及195個村2.6萬人受益。由於一大批扶貧開發項目的啟動和實施,有效拉動了全縣經濟協調穩定增長。全年完成生産總值122.72億元;完成公共財政收入5.56億元,全口徑稅佔比達到76.22%,增加8.6個百分點;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80.72億元,增長8.5%;實現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3.55億元,增長12%。
三、基礎建設和産業開發精準化。基礎建設事關貧困地區生産生活條件改善,事關農民體面生活;産業是加快縣域經濟發展的主題,是實現貧困地區經濟持續發展、農民持續增收的關鍵。我們牢牢抓住“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這兩個關鍵環節,統籌抓好基礎建設和特色産業發展,努力讓農民成為體面的職業,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産業,讓農村成為宜居的家園。一是狠抓基礎設施建設。我們按照水、電、路、氣、房、環境整治“六到農家”的要求,加大農田水利、安全飲水、信息通信、環境衛生、文體活動等方面的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深入推進統籌城鄉示範村創建和鄉村環境衛生整治行動,貧困地區群眾人居環境和生活品質不斷提高。2014年,啟動縣鄉公路斷頭路“三年清零”和農網改造“三年清零”行動,打通斷頭路19條162公里,完成農網改造33個村;大力實施安全飲水工程,10.5萬人飲水安全得到保障;興修各類水利工程6670處,治理河道10.8公里,建設高標準農田1.5萬畝,綜合整治土地3.5萬畝;加快“寬帶進農家”推進力度,全縣130個村1.1萬戶農村居民,足不出戶也能知曉天下事。二是狠抓生態環境改善。堅持管好“鋤頭”植樹造林、管住“斧頭”封山育林、管死“源頭”防火護林、管活“山頭”産業強林,自2013年起持續封山育林251萬畝,森林覆蓋率已達到64.84%。全面啟動“裸露山體生態復綠”三年行動,對全縣的裸露山體逐個落實責任主體,任務到人頭,措施到山頭,力爭三年內修復裸露山體5000畝。廣泛開展鄉村衛生整潔行動,創新環保綜合監管機制,深入推進生態創建,成功創建國家級生態鄉鎮5個、省級生態鄉鎮8個、“綠色村莊”17個,威虎山、穿岩山省級森林公園獲得批准,縣域生態環境更趨優良。三是狠抓特色産業發展。堅持“輸血”式扶貧與“造血”式扶貧相結合,依託資源優勢,發展符合本地實際的特色産業,積極引導和全力幫扶貧困群眾産業致富。2013年以來,先後下發了《溆浦縣加快産業及産業園區發展三年倍增行動計劃》、《溆浦縣提升農業“7+1”工程實施方案》、《關於加快黑木耳産業發展的意見》、《關於加快竹産業發展的意見》、《關於加快溆浦鵝産業發展的意見》等文件,大力發展特色優勢産業,並積極推行“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生産經營模式,通過建立種養基地、開發産品加工、發展合作組織,讓更多的群眾在産業鏈上受益。全縣在6個扶貧片區重點實施一批特色優勢産業項目,使産業既有龍頭企業帶動,又有加工基地支撐,讓群眾受益最大化。2014年,全縣新增市級農業産業化龍頭企業5家,春和公司成功創建省級農業産業化龍頭企業;新增農民專業合作社150家,總數達到382家;溆浦鵝獲國家地理標誌産品認證;超級稻第四期百畝攻關片實現畝産1026.7公斤,刷新世界記錄。大力發展電子商務,深入推進“萬村千鄉市場工程”,新增鄉村農家樂110家,總數達到326家。充分挖掘貧困地區的生態文化資源,加快特色旅遊産業開發,著力打造“水邊聽故事、屈原唱離騷”和“乘坐高鐵看梯田”特色品牌,思蒙國家濕地公園、山背花瑤梯田逐步成為全國各地遊客的夢中嚮往。2014年,接待遊客172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6.82億元。
四、科教培訓和基本保障精準化。“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扶智是貧困群眾獲取“內生動力”的關鍵。我們加快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進一步加大投入,對貧困家庭孩子義務教育、“兩後生”(應屆初、高中畢業後)到定點學校接受中等職業教育,每人每年資助3000元,確保學生不因貧失學輟學。制定了到戶到人的教育培訓計劃,對困難群體實行分層次培訓,精準到戶,授課到人。通過農村實用技術培訓、科技骨幹培訓和職業學歷教育,全面提高貧困人口的自我發展能力,促進勞動力轉移就業和創業。2014年,全縣共舉辦各類針對貧困群眾的實用技術培訓115期,完成培訓1.05萬人次,引導和扶持875名貧困“兩後生”完成職業學歷教育,組織230名貧困村幹部、科技骨幹到湖南科技職院和懷化職業技術學院學習,增強了帶奔能力。同時,堅持以人為本,按照教育、醫療、養老、低保、五保、村集體經濟“六個落實”的要求,真正做到了生活保障到人、就學保障到人、就醫保障到人、就業培訓到人、住房保障到戶。2014年,我縣完成民生保障支出25億元,佔財政總支出的78%。五項社會保險參保人數達73.6萬人;15周歲以上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了8.5年,高中毛入學率達到了87%;城鄉低保應保盡保,低保保障率達9.6%;新農合參合率達到98%;實施農村危房改造1200戶,引導村民適度集中連片建房,370戶農戶搬進新居。
五、資源整合和力量投入精準化。扶貧資金是貧困群眾的“保命錢”和脫貧致富的“藥引子”。我們進一步整合扶貧資金,加大力量投入,增強貧困群眾的基本保障和脫貧致富能力。一是堅持“政府統籌、扶貧&&、部門聯動、合力攻堅”的原則,按照“統一規劃、渠道不改、用途不變、管理不亂、集中投入、各計其功”的資金整合方式,進一步整合各類涉農資金及專項扶貧、行業扶貧、社會扶貧三大資源,向貧困村和貧困人口集中,切實發揮了扶貧項目、資金“1+1>2”的整合效應。經過整合,全縣扶貧開發三年行動項目總投資達4.85億元。二是進一步整合扶貧力量,不斷完善扶貧工作考核體系,推行領導幹部蹲點扶貧制度,激勵各級各部門搶抓武陵山片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良好機遇,積極拓寬思路,廣辟項目和資金渠道,全力推進扶貧開發工作。出臺《溆浦縣扶貧攻堅駐村幫扶工作實施方案》,委派80個扶貧幫扶工作隊,從縣直機關和鄉鎮選派160名優秀幹部深入到扶貧點開展幫扶指導工作。制定《溆浦縣扶貧攻堅工作考核方案》,把精準扶貧和精準脫貧成效作為一項重要內容納入各級各部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綜合績效考核,並建立扶貧攻堅年度述職考核制度,進一步強化了各級抓扶貧攻堅的責任。三是大力推行“公司+銀行+合作社+農戶”的産業扶貧模式,由有經濟實力和社會責任感的企業擔保,金融部門授信,種植農戶貸款(3-5萬元),扶貧資金貼息,有效破解了貧困群眾投入資金難題。2014年,投入扶貧資金800萬元用於貸款貼息或直補,撬動銀行授信放貸8450萬元。積極構建小額信貸擔保平臺,縣扶貧辦籌措300萬元,作為擔保資金,存入農業銀行擔保專戶,農業銀行按8至10倍的比例投放小額貸款,撬動銀行放貸2400至3000萬元,專門用於貧困人口發展生産,從而放大扶貧資金的使用效益。
六、動態管理和監測評估精準化。事物是發展變化的,只有掌握髮展規律,把握髮展形勢,才能因勢利導,推動工作。扶貧開發是一項動態性工作,必須加強監測評估,實行動態管理,切實提高針對性和實效性。一方面,完善“進退”機制,強化動態管理。切實加強對貧困人口的識別建卡和動態管理,真正使“假貧困者”無處藏身,“已脫貧者”及時退出,“真貧困者”和“返貧困者”得到最大限度的扶持和幫助。另一方面,加強監測評估,增強扶貧實效。嚴格執行全國農村貧困監測制度,不斷加強貧困監測,建立精準的監測評估體系,加強對項目資金的監測和評估,組織專業技術人員全程參與項目的設計、實施和驗收,確保項目質量、資金安全和項目效益。深入了解貧困特點和原因,不斷提高數據採集、處理、分析能力,為扶貧開發工作提供科學決策依據,使扶貧幫困真正扶到關鍵處、幫到點子上,切實增強扶貧工作成效。2014年,全縣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7100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達到7638元,分別同比增長10.49%和10.26%。全縣貧困人口由2010年的21.5萬人減少到2014年的13.98萬人,凈減貧困人口7.52萬人;貧困發生率由2010年26.88%下降到2014年的17.48%,貧困狀況明顯緩解。在2014年度全面小康社會建設監測考評時,我縣人民生活水平實現程度為83.9%,在全省48個武陵山片區扶貧攻堅重點縣中排第18位,在全市排第1位。(作者係中共溆浦縣委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