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國內國際經濟軍事歷史娛樂視頻圖片評論

一台縫紉機連綴的國際友情

中國新聞新民晚報 2015年06月12日 16:12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70多年前遠涉重洋到上海避難的猶太人與虹口人民之間融洽、友善相處的故事又有了“姐妹篇”:今天,69歲的沈三馥老先生向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捐贈了一台比他年齡還大的縫紉機。這臺美國産的縫紉機是一位當年在舟山路開服裝店的猶太老闆臨回國前贈送給沈先生父親的,它伴隨沈家度過了滄桑歲月,見證了不同族群的人民在二戰特殊時期一段淳樸的友情。

  拼湊“遺失”的記憶

  現在回想起來,關於這個在家裏放了幾十年的縫紉機的故事,是沈三馥老先生通過父親似乎不經意間的只言片語中拼湊起來的。“因為父輩和我們這個年代的人經歷了太多的政治風波,以至於所有跟外國相關的經歷和故事都被有意無意地‘屏蔽’掉了。”沈老先生説,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週年,他看到了很多相關報道,包括當年上海接納避難而來的猶太人並和他們友好相處的故事。

  於是,他想起了家裏那臺老舊的“古董”縫紉機。“鑄鐵的機架很沉的,上面是魚鱗狀的花紋,很漂亮,但時間太久,已經散了架,前幾年被我處理掉了,現在只剩下這機頭了。”沈三馥老先生小心翼翼地取出縫紉機,眼裏有些許遺憾。拂去70多年的歲月,縫紉機的油漆早已斑駁,輪子也已生銹,但機身上SINGER的商標還是清晰可見,它背後溫暖的故事也始終定格在沈老先生心底。

  沈三馥的父親沈忠利是寧波人,紅幫裁縫。年輕時和同鄉一起外出闖蕩,去過天津、大連,最後在上海落腳。“1944年10月到1948年10月,父親就在舟山路上一家叫木耳奇西服店裏工作。”沈三馥説,父親曾經告訴他,西服店的老闆是個到上海避難的猶太人。顧客大多是住在附近的猶太人。因為沈忠利手藝好,西服店生意興隆,“單子接得多,來不及做,父親每天早出晚歸,很忙的。”那時家裏沒有鐘錶,為了上班不遲到,沈忠利一般是天沒亮估摸著時間便出門,沒想到有一次估錯時間,提早了好些時候到店裏,他也不敲門,就坐在街沿等開門。由於勤勉忠厚,沈忠利深得猶太老闆賞識,老闆天天結工資給他,“所以當時我們家的生活過得還算不錯。”

  臨別饋贈縫紉機

  在猶太人店裏做了4年,沈忠利和老闆相處得很好,老闆很喜歡這個店員。時間長了,沈忠利還學了些洋涇浜英語goodmorn-ing、goodevening……平時和老闆、顧客説些簡單口語不成問題。1948年年底,猶太老闆要回國了,臨走,他把店裏的一台美國産SINGER(勝家)牌縫紉機送給沈忠利,希望以後它能幫到沈家。“這臺縫紉機在當時是很貴重的,很少中國家庭有。當時猶太老闆還留下了不少模特照片,都是金髮碧眼的外國人穿著西服照的。”沈三馥説,遺憾的是照片在“文革”期間被害怕戴上“裏通外國”帽子的父親撕毀了。

  猶太人走後,店關張了,沈忠利也失了業。一家人靠父親在木耳奇西服店攢下的積蓄度日。“當時我們一家人的衣服破了,全是父親用這臺縫紉機縫縫補補的,逢年過節我們小孩偶爾也做件新衣服。”沈三馥記得自己的小學書包也是父親用這臺縫紉機做的。緊巴巴的日子到解放後才有改觀,之後沈忠利到上海電纜廠當了名工人。

  關於在外國人開的西服店做事以及猶太人送縫紉機這段歷史,沈忠利在家裏説得並不多,但沈三馥説他了解念舊的父親在心底始終很感恩猶太老闆幫助過他的點滴往事。

  縫紉機伴隨著沈三馥一家,度過了很多艱難歲月。因著父親的好手藝和這臺縫紉機,在物資匱乏的日子裏,沈家的孩子也總是穿得乾淨又體面。隨著日子越來越好,縫紉機的用場也越來越小。到後來,父親再也看不清針線,踩不動縫紉機了。沈三馥便用布把縫紉機包好,放在家裏。“我一直捨不得扔掉它,看到它就會想起操勞了一輩子的父親,也會想起他曾經跟我説起過和猶太老闆共事的點滴。父親總是説,那個外國老闆不錯,這臺縫紉機也幫了我們家不少忙。”沈三馥説,他看到本報和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在徵集相關物品,“與其放在家裏,還不如捐給紀念館,讓更多人知道這段歷史,了解當年中國人和猶太人友好相處的過去。”

  • 新聞
  • 軍事
  • 財經農業
  • 社會法治
  • 生活健康
掃一掃
掃一掃,用手機繼續閱讀!
央視網新聞移動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iPhone
央視新聞移動看!
CBox移動客戶端
下載到桌面,觀看更方便!
新聞圖集更多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