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齊民要術》記載“蜀椒出武都,秦椒出天水”,隴南的花椒頗受市場歡迎。
央視網特稿(記者 王小英) 一張名片,四個二維碼,正面是個人微博、微信二維碼,背面是“隴南官方”微信公眾號和隴南電商協會微信公眾號的二維碼。
這是隴南市市委副書記張旭晨的名片,他不止在一個場合展示自己的名片,推薦大家掃一掃,因為二維碼中“裝”了隴南的特産、文化、歷史故事。這種名片,是隴南當地幹部的標配,也是隴南當地促進電子商務發展的手段之一。
縣委書記發微博賣核桃
隴南的花椒基地
位於秦嶺與岷山、大巴山交匯處的隴南,被無數大山重重包圍,屬亞熱帶、暖溫半濕潤和高原濕潤等多種氣候過渡地帶。
獨特的氣候資源,引來大熊貓等30余種珍稀動物在這裡繁衍生息;也是這種特殊的氣候,適宜1000多種名貴藥材及100多種山珍在這裡生長,此外,隴南的特色農産品核桃、花椒、油橄欖、中藥材、茶葉等,以優質、天然、無污染等特點備受人們的青睞。
2015年,隴南市特色農業基地面積達到1052萬畝,總産量373萬噸,尤其是花椒、橄欖油、核桃産量喜人。
“養在深閨”的好東西,如何才能賣成錢,使百姓富起來,隴南市一直在苦苦尋找突破口。
隴南成縣的核桃撕開了這個突破口。2013年6月19日,新浪實名認證微博“@成縣李祥”發出信息:“今年核桃長勢很好,歡迎大家來成縣吃核桃,我也用微博賣核桃,上海等大城市的人都已開始預訂,買點我們成縣的核桃吧!7月份上市。”
發此微博者“@成縣李祥”是成縣縣委書記。這條配有七張核桃圖片的微博迅速引起轉發和評論,“成縣核桃”成了一時走紅網絡的“熱詞”,通過微博、微信、網絡等新媒體,成縣青皮鮮核桃很快在上海、蘭州等地的一些大型超市上架,通過網絡開始走向全國各地。
僅僅六、七兩個月,成縣在網絡上預售的鮮核桃總量已超過1萬斤,還賣掉了151棵百年老核桃樹(1年果實的收益權),而這批核桃樹的核桃總産量也超過了3萬斤。
“成縣核桃”也引起了中國社科院信息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導師汪向東的關注,在他的牽線下,阿裏巴巴農村電商講習所首期培訓班2013年9月在成縣舉辦。隴南市政府還組團到省內外企業學習,參加網商交易大會、論壇,了解和掌握國內電子商務發展趨勢,聘請專家,為隴南電子商務發展出謀劃策。
務工青年返鄉賣特産
油橄欖基地
縣委書記李祥通過微博吆喝銷售家鄉特産,不僅讓大家知道了成縣核桃,也影響了遠在千里之外務工的小段。
小段是成縣鐔河鄉建村村老莊河社的普通農民,2000年初中畢業後,他南下打工,先後在福建、廣東等地做過搬運工、保安和餐館小工。
在外打拼,辛苦自不言説。有一天,當他看到成縣書記吆喝著賣特産時,才意識到原來家鄉的土特産很受歡迎。
隨後他註冊微博,認識了“三農”專家畢慧芬,了解農産品的市場,最後決定回家創業。2013年,他在家鄉成縣創辦了“成縣原生態土特産”網店,主要銷售當地的土蜂蜜、椴木香菇、野生蕨菜等各類土特産品,僅當年,網店銷售額便達到26萬元。
建築工姚玉寶在看到同鄉人賣家鄉的土特産後,也決定回家開網店,出售家鄉的花椒、油橄欖。剛開始他一個人忙,後來忙不過來,父母親從老家趕到武都區,給他幫忙;而大學生村官張璇此時也開始為村民吆喝出售柿子、土雞、土蜂蜜……
電子商務一躍成為2013年成縣乃至隴南市的年度關鍵詞之一,從返鄉的務工青年到大學生村官,紛紛在網上發聲,叫賣家鄉土特産。
率先試點電商扶貧
甘肅省商務廳在隴南武都舉辦電子商務培訓
甘肅省商務廳在隴南武都舉辦電子商務培訓
“交通不便、信息閉塞制約著隴南的經濟發展。高速公路短期內不可能修到每個縣,但信息高速公路進村入戶的條件已成熟”,隴南市委副書記張旭晨不止在一個場合提過,互聯網已經把空間上的萬水千山變為網絡上的近在咫尺,發展電子商務,隴南可以揚長避短,把有限的精力用在刀刃上。
根據隴南市提供的數據,到2015年,隴南市開辦網店6000多家,農産品網上銷售超過10億元,直接帶動貧困群眾人均增收240多元,促進就業1.7萬多人。
至此,經過近兩年的探索學習,電子商務形成了隴南模式。
電商扶貧,是國家扶貧辦2015年十大精準扶貧工程之一。2015年一月,國務院扶貧辦正式批復了隴南市的試點方案,率先試點電商扶貧。國務院扶貧辦國際合作和社會扶貧司巡視員曲天軍曾表示,選擇在隴南試點,是因為當地電商扶貧起步較早,物産豐富,當然也跟當地各級領導親自上陣幫農民推銷農産品有關係。
趕上了信息化的“高速列車”,如何讓人發現隴南的網店是一個大問題,張旭晨坦承,只能依靠宣傳。這也正是他的名片上為何會出現4個二維碼的原因。
甘肅省扶貧辦副主任李隆基表示,確定試點後,甘肅省扶貧辦已列出900萬專項資金,重點用到隴南市450個試點貧困村的電商扶貧網店建設,以及培育這些村的産業發展,並開展電子商務培訓等。
錯過了工業化的“班車”,但是貧困地區廣聚優勢資源,轉變思路,積極抓住了信息化的“高速列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