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圖為良田鎮園子村副書記張金虎
央視網特稿(記者 高宇婷)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海南考察時指出,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
寧夏中南部地區經濟落後,是寧夏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一塊短板。最新統計數據顯示,2013年,寧夏中南部地區人均GDP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33.4%,農民人均純收入5247元,為全國平均水平的59%,小康實現程度只有65%,是寧夏實現全面小康的重點和難點地區。
如何將短板補足,讓山區百姓的生活跟上來?寧夏發改委副主任郝留虎日前在接受央視網記者採訪時表示,山區的發展主要靠兩方面,一是移民,二是大力發展當地特色産業。
寧夏銀川市金鳳區良田鎮,就是山區移民工作的一個縮影。通過這個鄉鎮“全力以赴奔小康”的路子,可窺一斑而見全豹。
政府加大投入帶著村民奔小康
良田鎮是一個純移民鄉鎮,下轄八個村,一個居委會。其中有七個村是從寧夏南部涇源縣搬遷至銀川的老移民村。另一個和順村,則是自治區35萬生態移民工程的一部分,2011年從寧夏南部彭陽縣搬遷而來。
“鎮上的經濟發展在銀川比較靠後”,曾經是良田鎮大學生村官的李效峰在這已經工作了4年,對良田鎮的情況非常了解。
李效峰深知農業投入週期長,回報慢。到經濟發展好的鄉鎮學習取經後,鄉領導發現,村民單純種地,每年鎮上的人均純收入只有幾千元錢。但將土地流轉後,村民去給企業打工,這樣收入能翻幾番。
李效峰舉例説:“比如種玉米,一畝地一年收入1000元到1300元。但土地流轉給企業,每畝地一年租金就有700元,村民給企業打工,每天能賺80元,按每年農忙時能幹6個月的活算下來,打工能賺14400元。”
現在良田鎮根據每個村的特點,進行中心村建設,將土地資源集中,以便規模化、集約化種植、養殖。該鎮目前已有5500畝土地完成流轉。
和順村因為是新移民村,政府補貼投入大。村民從彭陽老家剛搬到良田鎮後,房子、溫棚都已經交到了農民手裏。為了讓老百姓穩得住、能致富,良田鎮各類技術培訓班也跟著辦了起來。
為了讓另外七個老移民村,也能享受到同樣的優惠政策,金鳳區政府2014年專門出臺了良田鎮發展規劃,村民建溫棚、農田基礎設施、外出打工等等積極增收的舉措,都能得到政府的補貼。
記者看到,在《金鳳區良田鎮“生態美麗回鄉”建設工程農業産業發展三年(2014年-2016年)規劃》中,對每棟新建的溫棚進行黃土、鋼架、立柱、基墩、角鐵、後屋面板等實物補貼,每棟補貼資金共22000元。類似力度較大的補貼政策有20項。這樣一來,到2016年,村民人均純收入能達到1萬餘元。
農民專業合作社促進農民增收
政府有政策,老百姓也跟著一起努力。良田鎮園子村副書記張金虎也是一位大學生村官,他積極創業,在村裏種蘑菇,每年純收入已達80萬元。
2013年初,張金虎蘑菇試種剛一成功,便成立了寧夏塞上美康果蔬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社裏有30多位村民,分別以出力、出溫棚、出資的形式入股,然後再分紅。
2014年初,園子村進行中心村建設。張金虎將自己的蘑菇種植基地搬到了和順村,並在和順村擴大種植規模。他租了27個溫棚,每個每年5000元租金。此外,蘑菇一年能收三岔,四季都需要用工,男工因為體力好,每天收入100元到150元不等,女工每天80元。這樣算下來,張金虎的蘑菇種植基地,每年能讓當地近百位村民的年收入達到2萬餘元,遠高於搬遷來之前每年5000余元的收入。
2014年,張金虎單雞腿菇就收穫了100噸,以每斤7元到15元不等的價格全部售出。“土地流轉後,種植或養殖業集約型生産。村民再打工掙錢,比一年單純種地高很多。”張金虎説。
像這樣的合作社,良田鎮有12家。
關鍵還是要搞好教育
在李效峰看來,落後是因為思想落後,老百姓思想不轉變,致富路子就窄。思想開闊了,路子寬,自然能賺到錢。但什麼是思想轉變?
土地流轉,設施農業、集約化養殖業、勞務輸出、創業、創新都是思想轉變。
2014年,李效峰到福建省蓉中村交流學習一個月。回來後感慨不已:“北方人窮,南方人富,不是南方人多聰明,還是北方人思想不開闊。”李效峰總結道,南方人動腦子賺錢,北方人創業時想得多、怕得多。
抓教育,提高文化程度,是改變思想的根本方法。良田鎮有60%——70%的農民沒有什麼文化,更不重視子女教育。李效峰説,如果村民不讓孩子去上學,自己不提高學習能力,政府就減少各類補貼,倒逼村民多學多看多提高。
統計顯示,截至2014年底,寧夏還有貧困人口70萬,比2013年減少10萬人。這10萬的貧困人口的減少,靠的就是通過一年時間的扶貧、移民工作。更多的村民搬出來,有了更多的出路,脫貧致富的速度也越來越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