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鳥瞰南哈口成片的大棚
央視網特稿(記者 徐輝)閨女出嫁不在乎給多少錢,希望老人能給兩個大棚當嫁粧。原來畝産收入不足千元的鹽鹼地,建起大棚種西瓜,每畝收入竟然過萬了,種西瓜讓河北省邢臺市南哈口村成為了遠近聞名的富裕村。
西瓜種植致富 大棚當嫁粧
因為規模化種植,農民擁有一定的定價權,南哈口村的西瓜比附近村一斤多賣1毛多錢
5月29日,天空飄著細雨。邢臺市巨鹿縣官寨鄉南哈口村民司紅英並沒有閒著,他正忙著把豐收的西瓜一車車送到村裏的市場。
“今年我種了5畝大棚西瓜,西瓜收完豆角就快可以採摘了,豆角收完還可以種一茬青椒,一畝地一年純收入1萬多塊錢。”司紅英笑著説。
去年,司紅英兒子司立裴結婚了,女兒在北京讀大學,父母上了歲數需要有人照顧。“以前照顧老人不能出去打工,一家人就指望十來畝地。種棉花、玉米、小麥,一年一畝地一千塊錢都剩不了。”回想起種植大棚西瓜之前,司紅英坦言,一天花幾十塊錢都心疼。
2010年,看到村裏人建大棚種西瓜蔬菜,一畝地收入一萬餘元,司紅英沒再猶豫。幾年下來,兒子結婚、女兒上學不但沒有借債,司紅英還花了4萬元給兒子買了一輛小貨車。
今年,司紅英又建了3畝大棚,還準備給兒子買輛轎車。
司紅英的故事在南哈口村並非個案。南哈口村位於巨鹿縣西北,390戶1550人。因為交通不暢,土地貧瘠,人居收入不足千元,歷史上是有名的窮村子。
從2008年開始,南哈口開始建大棚種西瓜、蔬菜,幾年的時間人均收入超過萬元,成為遠近聞名的大棚蔬菜種植專業村。
因為種植大棚西瓜的效益看得見、摸得著,在南哈口村,出嫁的閨女不在乎嫁粧有多少,她們都希望父母能給個大棚種西瓜。
“造血”扶貧讓南哈口走上致富路
司敬活是該村的一名村幹部。2007年5月的一天,長期販賣水果的村民劉景波在閒聊中對司敬活説,山東省青州村民種大棚西瓜,一畝地收入過萬。這個消息讓司敬活眼前一亮。“別説收入過萬,掙個三五千都行呀。”
第二天,司敬活便趕到青州。
經過兩天調研,司敬活回到南哈口便組織村民建大棚,種西瓜。“別説大棚裏面種西瓜,鄉親們就是在田地裏種西瓜也沒有經驗。”
最終,司敬活和另外七戶村民建起8個大棚。他們在青州請來師傅,手把手地教。第一年,每個大棚收入8000余元,除去成本,每畝純收入2000多元。
看到了效益,村民就有了幹勁,原來觀望的村民很快加入進來。第二年,27戶村民,種植面積130畝。
今年,全村200余戶農民成為大棚蔬菜種植戶,面積發展到近3000畝。
如今,南哈口村有了自己的西瓜育苗廠。村民可以熟練掌握西瓜單棚、邊二棚、全二棚技術,西瓜可以提前一個月上市。南哈口瓜菜成功註冊了“哈口”牌商標。
司敬活説,南哈口這些年的發展除了村民自身的努力外,跟各級政府的幫扶離不開。政府出錢修路、蓋機井房、挖排水溝,另外還給每個棚上了保險,提供涉農資金的支持。
以市場思維和開放辦法幫農民脫貧
2009年,南哈口村率先成立了“南哈口村果蔬大棚誠信自律者聯誼會”,吸收了50多名村民入會。
作為會員,通過聯保和互保,南哈口村為27名會員爭取到了第一筆貸款5.4萬元,解決了購買西瓜苗資金不足的問題。
到2011年,村民通過組織共爭取貸款600多萬元,解決了群眾發展大棚資金短缺的難題,創下了河北省“窮人”沒有抵押物貸款的先例,這得益於巨鹿縣在全省率先創建的“扶貧信貸擔保自願者組織”和“貧困村誠信自律者聯誼會”兩個組織,以“幹部擔保、農戶互保”的雙保險模式,有效破解了貧困群眾貸款難題,迅速帶動設施蔬菜産業發展。
邢臺市巨鹿縣扶貧辦主任程蘊昭説,扶貧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引入市場機制,用財政資金撬動市場資本。只有建立起如合作社等,才能形成合力,抵抗風險,要搞園區化發展,不搞單打獨鬥。
司敬活組織成立的“哈口果蔬專業合作社”,可以在技術服務、物資供應、銷售服務等方面為村民提供服務,讓種植戶得到實實在在的好處。
據了解,巨鹿縣正在形成“一帶三區兩業”的扶貧産業模式,及老漳河旅遊扶貧産業帶、西北部大棚果蔬産業區、巨鹿鎮中藥材産業區、蘇營鎮養殖産業區和光伏産業和家庭手工業。
巨鹿縣2014年完成1.82萬人的脫貧目標,2015年計劃減少貧困人口2.25萬人,減貧率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