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本報訊 成長于快速發展的年代,90後被羨慕,也被吐槽。“有追求”“有創造”“功利”“自私”……各種大相徑庭的社會標簽被同時貼在他們身上。
真實的90後究竟是什麼樣子?
在14天時間裏,我們採訪了40名90後。從在校大學生到創業路上的探索者,從一線工人到放棄城市生活回到家鄉的新農民……如果不是工作的需要,我們可能很難有機會在這麼短的時間內與這一群90後零距離、面對面。之前,做過功課,看過報道,聽過評論,也有過諸多預設,但當真正走近他們,此前的“刻板印象”全被顛覆。
他們年輕,但並非無知;他們追求自我,但不盲目任性;他們渴望物質和名利,但深知那不是全部;他們的人生剛剛起步,但並不踉踉蹌蹌……他們在努力用自己的方式,刷新著屬於這一代人的“存在感”。
採訪過程中,我們一直努力尋找一個恰當的詞來概括這一群體,然而,他們每個人是如此的不同,很多單一的社會評價放在這個鮮活生動的群體身上都顯得蒼白乏力。這也正如同我們身處的時代一樣——飛速發展且多元多變。逐漸地,我們意識到,90後是現象而非本質,本質是世界發生的變化,而當我們在談論90後現象的時候,更多地也是在感悟這個大時代。
每個年代的年輕人都有自己的特點,而這些特點都是由特定的社會、家庭和個人等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作為一名80後,在這一陌生又熟悉的群體身上,我找到許多過往自己和夥伴的影子,但更多的是看到了時代的特徵與印痕,他們有比前幾輩人更為開闊的視野、更加開放的心態。于他們而言,與世界同步不再只是夢想。社會環境因素建構了90後鮮明的時代特徵,而這代人所展現出的,除青年的普遍特質外,還有中國社會轉型背景在他們成長歷程中留下的獨特的烙印,這也是當下時代變遷的記錄。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終將在廣大青年的接力奮鬥中變為現實。”作為中國夢的青春一代,如今的90後,與80後一樣,正以獨特的自我表達回應著之前的偏見和誤讀:四川汶川地震中,90後少年冒著余震危險搶救同學;甘肅舟曲泥石流災害中,90後軍人成為搶險救援的生力軍;創業創新的人潮中,有90後勇敢的身影……富有朝氣和夢想的青春一代,正以時不我待的緊迫感、“長江後浪推前浪”的勇氣,肩負起“一代更比一代強”的歷史責任。
在一檔電視演説節目中,一名北大女孩,激情澎湃地闡述了90後的國家責任和人生意義之間的宏觀關係。演講末尾,她説道:我親愛的90後們,如果將來還是有人跟你説“年輕人你不要看不慣,你要適應這個社會”,你應該像一個勇士一樣直面,告訴他“我跟你不一樣,我不是來適應社會的,我是來改變社會的”。這是宣言,更是承諾。社會的發展、進步,最終還得靠一代代的人去推動、去創造。
“中國夢是歷史的、現實的,也是未來的。”實現“兩個一百年”目標,將貫穿當代青年成長髮展全過程,正在長大、成熟的90後,正以青春之我,奏響實現中國夢的時代強音。 (肖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