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國內國際經濟軍事歷史娛樂視頻圖片評論

對文化傳統的深情回望——觀《記住鄉愁》第四集《屏山村——孝道傳家》有感

中國新聞中國文化報 2015年02月11日 12:07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劉玉琴

  鄉愁是什麼?是漂泊遊子對親人的思念與牽掛,是家鄉雲水對遠方兒女的呼喚與纏繞,更是同源同脈同文的人們對文化傳統的深情回望。記住鄉愁,就是記住祖宗社稷,記住恩情根本。《記住鄉愁》百集電視紀錄片,以塵封百年的傳統文化為支撐,通過講述古老傳統村落的人文故事,試圖喚起人們的鄉土記憶,尋找民族千百年來傳承的文化基因。凝聚共識,立足當下,放眼未來。

  也許,在每個人心中,鄉愁都有著獨特的注腳,古樹、池塘、老井,或者一餐一飲,一草一木,甚至秋水伊人,青衫紅袖,也可能是“年深外境猶吾境,日久他鄉即故鄉”的依賴之情,是長駐心底的地理文化區域,這些都承載著他們難以被割裂的情感和精神的拔節過程。無論有多少種鄉愁,于中國人而言,都是一種精神嚮往,一种家國期冀。

  一個人的鄉愁會寄託在很多東西上,紀錄片《記住鄉愁》選點精到,圍繞“忠孝勤儉廉,仁義禮智信”展開,透過今人的視角,向民族文化的深處奮力挖掘,100個村落雖故事各異,而優秀傳統文化的一脈相承卻旨歸集中。第四集《屏山村——孝道傳家》,就向我們生動揭示了中華兒女精神血脈中的孝道基因,在往昔與現代的流轉傳承中,彰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厚魅力。

  通過鏡頭,我們看到,安徽黟縣的屏山村,是一座始建於唐代末年的小山村。這裡青山如屏,溪水環繞,200多座明清古民居見證過“八百煙灶,三千男丁,五里長街”的繁榮景象。近千年間,這裡繁衍生息著頗為知名的舒氏家族,他們孝道傳家,安居樂業。“百善孝為先,家和友鄰睦。”“孝”成了屏山村人評判做人的最基礎道德標準,也是無處不在的道德約束。一代又一代屏山村人尊老愛幼,睦鄰友善,感恩知報。

  紀錄片將鏡頭聚焦屏山村悠久的歷史與鮮活的現在。古人的孝意已變成今日的模板,後人的孝行映照著先賢的高范。平凡質樸的講述中散發著傳統文化的倫理芬芳。明代的探花舒善天,為照顧生病的母親,放棄異地官職,留在村中教書侍母。官至湖廣巡按使的舒榮都,在外為官期間,擔心父母無人照顧,便將妻子留在家中,是當時少有的不帶家眷的官員,“子不能盡孝,只能多為朝廷盡忠。”朝廷為之感動。今天,鄉村老齡化現象嚴重。屏山村80歲以上的有20多位,70歲以上的有100多位,但卻沒有一位獨居老人,家中的長子都會在父母年老之後回到家鄉,侍奉堂前,充滿對父母的敬意和發自內心的祝福。餐桌上,父母未動筷時,晚輩不先動,父母未放下碗筷時,晚輩不先放。尊敬長輩,效倣前賢,他們身上流淌著中華民族恪守了幾千年的孝悌、誠信、勤儉、感恩……他們都是活生生的中華傳統文化傳承譜係,是古老文明“活”在當下的最佳例證。

  《屏山村——孝道傳家》可貴之處還在於,以獨特的視角對“孝道”進行辯證的闡釋,充滿當代意味。孝不僅是兒女對長輩的尊重敬養:“養父母之身,愉父母之心。”也有父母對兒女的期盼:立身,發展,奮進。想做事、做成事是對老人最大的孝。“老對少以教,少對老以孝。”老與少互相激勵、互相促進,這裡,孝構成了最感人的互動關係。而且“忠”與孝相輔相成,小到一個家,大到一個國,熱愛,敬重,躬身,恭行,成就了千年不渝的家國情懷。紀錄片對道德倫理、文化傳統進行的“去粗取精”,緊密結合時代需求和主流價值,迸射出的講仁愛、行道義、守秩序、尚和合的鮮活的時代精神,令人感佩。

  孝,《説文解字》雲:“善事父母者。從老省,從子,子承老也。”可以説,孝字説的就是老人與子女的關係,內核就是對父母盡心奉養並順從。由古及今的“百行孝為先,百善孝作首”正集中反映了人類社會的價值導向,奠定了人類自我生活的基本方式。

  中國人是一個愛尋根的民族。從紀錄片裏我們看到,但凡生活幸福、風俗純正的家族、村落,他們都有共同的遵守。仁義禮智信,孝悌勤儉廉,在這裡衍化成人們的生活、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作品對現實強烈的觀照性,對孝道的提倡,正是對優秀傳統文化的追尋和回歸。紀錄片用鮮活的案例,清新的表達,盡展中華兒女的道德情緣,揭秘一個民族生存發展的文化基因。它讓我們懂得,只有記住鄉愁,才能記住我們安身立命的根本。

  作為後人,我們感到榮幸。有那麼深厚的文化傳統,那麼優秀的先賢後輩,那麼令人感動的倫理親情,那麼紮實堅固的文化根脈,中華民族從哪來,到哪去,我們比以往更加自信。我們還會更堅定地毅然前行。

  • 新聞
  • 軍事
  • 財經農業
  • 社會法治
  • 生活健康
掃一掃
掃一掃,用手機繼續閱讀!
央視網新聞移動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iPhone
央視新聞移動看!
CBox移動客戶端
下載到桌面,觀看更方便!
新聞圖集更多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