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國內國際經濟軍事歷史娛樂視頻圖片評論

祖訓中的丁村——評《記住鄉愁》之“丁村——以和為貴”

中國新聞文藝報 2015年02月11日 12:02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丁村——以和為貴》是百集大型紀錄片《記住鄉愁》中的一集,“以和為貴”是這一集最為核心的表達。“和”是丁村建村600餘年來的主流價值觀,並且這個價值觀還在以各種方式沿承著。

  丁村人應該説是幸運的,他們的幸運來自兩個方面,一是丁村在遠古就有人類活動,而古人類活動的遺跡恰好又被近代考古學家發現,被命名為丁村遺址,因而這個村莊廣為人知;二是由於明清兩朝的丁氏祖先在丁村修建了規模不小的院落,這些院落又因為保存完好而具有了現代旅遊價值,致使丁村至今仍保留了數百年來的原貌。而保留下來的宅院鄉舍,使走出丁村的遊子在喚起鄉愁的時候,仍有具象的故鄉可以憑吊,或睹物思人,或見景生情。人生如浮萍漂梗,對於出發源頭的思念即為鄉愁。鄉愁是一個大概念,而在這個概念之下,每個人的情緒細節則是不完全相同的。如果丁村人喚起鄉愁的時候,可能會想起三義廟,想起八大碗,想起數百年不變的織布機,想起鄰里間和睦的暖暖溫情。

  丁村地處晉南,從建制上來説,只是中國萬千村莊中的一個。即便這樣,我們仍能從這淳樸而古老的村莊中,感受到中華文化長期浸潤的痕跡。村中的三義廟,是丁村建村的開始。元末丁氏祖先丁復為避戰亂來到這裡,當時在此地已經有任姓、陰姓兩個家族在此生活。丁氏的遠見在此時顯現出來。為了避免今後三個家族為了土地掀起紛爭,丁復與任姓、陰姓兩個家族相約結拜,起誓“兄弟同心,和睦相處”,並共建了這座三義廟。此舉為丁村600年的發展奠定了基調。“和為貴”是中華文明的一個顯性基因,也是農耕民族的一個基本特點。在農耕民族面臨災難的時候,“和”可以起到抗禦毀滅、共渡難關的作用。而“和”融進日常生活中的時候,則可體現出人與人的關愛與奉獻,為每一個個體的生命注入了強大的精神力量。這一點在丁村人的日常生活中經常可以看到,搶收莊稼、婚喪嫁娶、織布經商,都是在鄰里的相互幫助下完成的。“和”作為民族的基因滲透在中華大地的每一個角落,而丁村人,則把這一基因作為顯性標識貫徹到了每一個人的生活中。

  片中還有一個細節也讓人感慨頗多。丁村的祖先為了讓後代和睦地生活在一起,在大家族中採取了一種叫做對角分房的做法,讓後代的房子相互連接在一起,既不能想拆就拆了,也不能想賣就賣了,起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生相剋的作用。這種做法保障了後代大致可以生活在一個屋檐下,避免了由於空間距離的隔斷而疏遠了骨肉親情。“和”是祖先們用一輩輩人生驗證了的有效生活方式,更是他們的一種美好追求,因而他們也願意用各種方法告訴後代“和”的重要性,並不惜訂立家規保證“和”的延續。但是很顯然,這種“和”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和”,因而出不了幾代就會枯竭。祖先的遺産並不能滿足後世子子孫孫的生存需求,後世還需通過自己的努力,才能獲得自己的生存空間。所以,“和”的內涵,並不是將大家的身體限定在一起,而是要達到心靈的相互關照。我們在這集紀錄片中看到的對角分房,既是祖先的一種智慧,是對“和”的一種理解,也是祖先對於後世的一種憂慮與擔心。

  在片中我們可以看到丁村人的和睦相處,合力做一些一個家庭不能完成的事情,比如搶收莊稼、紡線織布。和睦從某種意義上來説,更符合“和”的本意。“和為貴”,“和”的可貴之處恰是人與人的相處方式。這種方式給人們提供了抵禦災難的勇氣,給人們帶來了頑強生存的信心。在我們遠離故鄉的任何地方,若處在一個和睦的環境裏,我們就會感到舒適,也願意為這個環境作出自己的努力;而若處在一個敵意的環境中,則會感覺芒刺在身,不自主地就會有遠離的慾望。這實際上正是中華文明中“和”的基因在起著作用。“和”應該説是每一個中國人基本的需求。(劉原)

  我們回到丁村這個語境中,丁氏祖先丁復是受著中華文明浸潤的普通人。身處元末戰亂環境中的他,對於和平、和諧、和睦有著更加強烈的要求。他邀約當地兩大家族結拜,定下“和睦相處”的原則,將“和”的內涵用祖訓的方式傳達給後世,用自己特有的方式傳遞著“和”的基因。在這個基礎上,我們還可以理解“對角分房”也是一種對“和”的實踐。因而,就在這麼一個小小的村莊中,就在這麼一群普普通通的村民中,我們看到了“和”在以各種方式傳承和發揚著,其生命力之頑強令人嘆為觀止。

  • 新聞
  • 軍事
  • 財經農業
  • 社會法治
  • 生活健康
掃一掃
掃一掃,用手機繼續閱讀!
央視網新聞移動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iPhone
央視新聞移動看!
CBox移動客戶端
下載到桌面,觀看更方便!
新聞圖集更多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