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國內國際經濟軍事歷史娛樂視頻圖片評論

講耕讀故事 傳文化神韻 ——評《記住鄉愁》之“石堰坪村——天道酬勤”

中國新聞文藝報 2015年02月11日 12:01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關注百集電視紀錄片《記住鄉愁》

  講耕讀故事 傳文化神韻 ——評《記住鄉愁》之“石堰坪村——天道酬勤”

  中華民族總體上是一個農業民族,世世代代定居生存于華夏大地的人們,根據節令週轉、氣候變化而長期從事農耕生産,年復一年地辛勤勞作,形成了善良、質樸、勤勞的民族品格。即便是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和生活方式的急劇改變,以及大量的農村人口離開世世代代生活的村莊和土地而進城謀生,但是對於絕大多數業已進城的鄉下人而言,恐怕仍難以徹底隔斷同鄉村之間的關聯。即便是那些通過各種途徑離開生養自己的村莊,最終選擇在城市安家立業,過上了都市化生活的農家子弟們,以及他們出生並成長于城裏的孩子們,他們的父輩、祖父輩也還大多生活在農村。於此,“鄉土中國”便有著一份獨特的內涵與積澱,“鄉愁”也便成為流淌于國人血脈之中、永遠難以割捨的精神家園。因此,“鄉愁”是改革開發以來、尤其是城市化進程加快的近20年來的一個具有獨特的時代特徵和文化意蘊的“中國故事”,大型電視紀錄片《記住鄉愁》,就是講述這一“中國故事”從選題到意義開掘,以及製作等方面俱屬上乘的一部佳作。

  自近代以來,隨著工業化推動下的資本主義全球化同古老帝國的劇烈碰撞,中華民族被裹挾入一場前所未有的文明轉型與歷史巨變之中。100多年來,延續了數千年的傳統農業社會、長期聚族而居的生活方式及與此相伴而生的村落文化,在工業化、城鎮化和現代化的巨大衝擊之下被不斷侵蝕,鄉土、鄉情、鄉愁似乎逐漸被人們從記憶中抹去。如何講好中國鄉土故事,將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重要組成部分的村落文化繼續傳承下去,成為持守中華優秀文化、重塑中華民族精神的應然召喚。《記住鄉愁》,以看得見的傳統村落為載體,以生活化的故事為依託,以鄉愁為情感基礎,為觀眾獻上了一道有別於《舌尖上的中國》之美食文化的故土家園景觀。

  筆者所要談論的《記住鄉愁》的第四集“石堰坪村——天道酬勤”,是通過位於湘西大山中的一個名叫石堰坪的村莊,以及尚處於活性狀態、貫穿在村民們的日常生活之中、作為他們生命主題的耕讀生活情景,來講述中國傳統村落文化中的耕讀文化故事。中國傳統的耕讀文化的詩意性內涵,以及對處於現代化語境中的耕讀文化的深深的憂患意識,片中均得到了深度的、恰到好處的表現。耕讀文化是中國傳統村落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明清之交的“理學真儒”張履祥在《訓子語》裏曾經説過:“讀而廢耕,饑寒交至;耕而廢讀,禮儀遂亡”,成為提倡“耕讀傳家”的典型代表。該片講述的正是石堰坪村人對耕讀之“勤”的堅持與秉承的故事:一句樸素的“勤儉生富貴,懶惰出貧窮”,道出了石堰坪村人對於田地、耕種、勞動的基本態度;一項樸實的“糊倉”活動,表明了石堰坪村人對於勤懇耕作的深刻理解。如果説“勤懇耕作”是石堰坪村人對於生存的最基本訴求,那麼他們對勤懇的更深刻理解便是“勤奮讀書”。不僅“勉勤讀”被列入家規族譜之中,而且要求後世子孫“凡未到能夠勞動的年齡,都應該立志於青雲之上,勤心於黃卷之中”。“耕可致富,讀可榮身”的耕讀文化,不僅成為石堰坪的傳統,也是我國許多傳統村落和宗族傳家的生活準則,它有時熔化在村民世代相傳的故事或俗語中,有時彰顯于家家戶戶張貼的楹聯上,有時則深藏于並不輕易示人的家訓族譜中,如浙江芙蓉村的《陳氏宗譜》即有“凡吾族子弟,為士者須篤志苦學,以求仕進;為農者須勤耕貿遷,以成家業”的記載;鶴陽村的《謝氏宗譜·家訓》要求族人“以耕讀為業”;坦下村的《陳氏宗譜·家訓》明確申明“祖宗家法,以忠孝節義為紀綱,以耕讀勤儉為本務”。勤於耕讀並以耕讀傳家這一村落文化傳統和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精髓,在當前我國許多傳統村落中依然盛傳不衰。今天,它正在以一種獨特的方式“活”在當下,並仍以自己的方式對當今社會人們的道德規範、行為準則産生著積極正面的影響。

  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強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是我們最深厚的軟實力。當前,我國的新農村和城鎮化建設正在以迅猛的勢頭髮展。村落向城鎮過渡,城鎮向城市演變,許多古村落被席捲,“拆除木頭青磚老院子,蓋起鋼筋紅磚洋房子,”似乎已成為現代化發展的必然代價;同時,隨著大批農村人口向城鎮遷移,許多古村落或成空殼,或僅有老弱病殘者留守,使得古村落失去了發展的生機與動力。在此過程中,傳統村落的文化名分逐漸被拋棄,許多傳統村落的原有來歷已被人漸漸遺忘,作為代表村落自然、文化特徵或久遠歷史的村名也在被新的名字所代替。在新農村建設與城鎮化推進過程中,如何面對傳統村落的消亡,成為對城鎮化進程之領導者與指揮者的道德考量。傳統文化不應當僅僅存在於書本之中,在弘揚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今天,村落這部生命大書、這個代表著人類精神和文化源頭的實物載體,更應當得到充分的保護和發展。我們認為,“現代化”以及與此密切相關的“城鎮化”,並不必然意味著要用千篇一律的現代建築去取代傳統建築,更不必然意味著要拋棄傳統村落原有的文化內涵和歷史魅力。“現代化”、“城鎮化”的意義應當是對過去與未來的理性連結,應當包含對於歷史的寬厚接納、對於前人智慧的充分尊重以及對於傳統文化的認知認同。在此意義上,記住“鄉愁”並不必然與“現代化”的意義相悖,“城鎮化”也絕不意味著要“消滅”村落。現代化、城鎮化應當以保護和留住村落的傳統文化特點為前提,二者可以相伴而生,並行發展。(黨聖元)

  • 新聞
  • 軍事
  • 財經農業
  • 社會法治
  • 生活健康
掃一掃
掃一掃,用手機繼續閱讀!
央視網新聞移動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iPhone
央視新聞移動看!
CBox移動客戶端
下載到桌面,觀看更方便!
新聞圖集更多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