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和,歷來是中國傳統價值系統中的一個重要範疇。和,簡單講就是人們相處要和諧或協調的意思。與和有關的“和為貴”“家和萬事興”“和氣生財”及“和而不同”等信條至今仍有其感召力。然而,在多樣價值觀並存且相互衝突的當代,這種和文化傳統如何才能更好地生存下去並繼續發揮其維繫中華族群或社群生活的功能?《記住鄉愁》第3集《明月灣村——講和修睦》向我們講述了太湖深處西山島最南端明月灣村的故事,展示出中國和文化傳統的一個當代活標本。
為了展示這枚當代活標本的魅力,編導盡力調動多種美學手段去精心建構。首先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古史追溯。隨著鏡頭的展開和解説,我們得知這個三面靠山、一面靠水的秀水福地,歷史可以上溯到南宋時代到此躲避戰亂的移民。正是他們的到來逐漸地開創了綿延至今的和文化傳統。戰亂可以毀滅生命,但更可以激發起人們維護和睦家園的強烈衝動和頑強毅力。這種歷史尋根無疑增強了明月灣村之和文化傳統的厚實度。
處於鏡頭展示核心的是這裡的家族遺風。以鄧、秦、黃、吳四大家族為主體的明月灣村民,多少年來靠什麼維護全村的安寧?正是以家族講和修睦遺風為代表的和文化傳統。該片把觀眾帶到黃家祠堂,呈現其“敬宗睦族”的家訓,並且詳細解讀對聯“心氣和平事理通達,德性堅定品節詳明”的意味,進而追溯到孟子的“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名言。可以由此感受到,在中國,和文化傳統的基本細胞正是家或家族。有了家族內部之和、家族與家族之和,才會有全村之和以及範圍更為廣大之和。該片由此表明,“人和”早已成為全村的基本價值尺度,以此為中心而養成講和修睦、家族和合、天人合一之遺風。
和睦的家族遺風是靠具體的講和或勸和手段以及具體的人去達成的。明月灣村民講和有方,體現為“吃講茶”的傳統,就是在村民們有糾紛時,相約去到茶館喝茶協商。片中請出人稱“老娘舅”、現年77歲的吳劍明老人現身説法,通過他圍繞吳家老宅禮和堂的維修而成功調解吳家兄弟糾紛的故事,表現了這種講和有方傳統的當代延續,突出了講和有人的思路,為和文化傳統的當代延續帶來了希望。
以樹喻人,可謂該片的高潮部分。圍繞全村的標誌性符號——那株樹齡高達1200歲的古香樟樹,編導著力刻畫它的根深、葉茂、堅挺、庇蔭四野的形象特徵,並講述了唐代詩人劉長卿到此訪友時栽種的傳説,從而強化了它的象徵性意義和歷史厚重感。耄耋老人黃林法回憶自己八歲時的親歷:全村人為護樹而團結禦敵、寧肯集體支付120石大米的贖金以換回他,也不願出賣大樹。這一故事告訴人們,和文化傳統並非僅僅為了和睦無原則地妥協,其在骨子裏寫著正義兩個字。以義通和,和而義,正是這種和文化傳統的內在運行原理。
(作者:王一川;為北京大學藝術學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