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2014年11月23日,習近平乘坐專機離開斐濟楠迪返回北京,圓滿完成此次南太之行。至此,十八大以來,習近平主席11次出訪,足跡已遍及六大洲的31個國家。對此,媒體評價為兩年之內“訪全球”。此外,十八大以來,李克強總理也先後對非洲、歐洲等進行了多次訪問。
十八大以來,新一代領導集體為何對外交如此重視?兩年來的外交實踐又有何特點?人民網記者採訪了相關專家。
解讀1
外交服務於內政
黨的十八大以來,新一代領導集體準確把握世界格局演變和發展大勢,在保持外交大政方針延續性和穩定性的基礎上,以更為廣闊的視野、更富進取的姿態,更好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實現了外交良好開局。
學者張清敏在《外交評論》撰文指出,十八大後,中國外交在操作層面展示出了一系列新特點,這具體包括:更加重視國家利益在對外關係中的坐標作用;在推動首腦外交和“夫人外交”方面表現活躍;更加強調外交工作的全局統籌。“改革開放以來取得的方方面面成就,中國外交功不可沒。”張清敏認為,中國領導人重視外交的重要原因是外交工作的成就創造了和平穩定的外部環境。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副研究員王振宇接受本網採訪時認為,外交是內政的延伸。隨著中國改革進入深水區,我們國內的改革努力需要國際社會的支持和配合。例如在此次南太之行中提出的追逃追贓,合作反腐等等,這些都是為國內深化改革創造更加乾淨的環境所做出的努力。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院長曲星則從民生的角度對外交調整進行了分析。他認為這些外交方面的新特點反映了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的執政理念,是“外交為民”的延續和發展。中國公司中國公民遍及全球,有許多涉及民生的問題需要推動。“我們有很多利益需要在海外得到保護,”曲星説,“比如通過與奧巴馬政府會談而獲得的成果:向中國的留學生和商人提供發放五年和十年的簽證。這個實際上能夠為我們的留學生海外留學提供更多的便利,為商人企業家走出去提供更多的便利,這些都是與民生密切相關的。”
解讀2
回應熱點強化溝通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領導人出訪商談合作是一個重點。從“中國夢”、“一路一帶”、“命運共同體”的提出,到“絲路基金”、“互聯互通”等的逐步推進,經濟合作成為新一屆領導人出訪貫穿始終的一條主線,但國際上的一些雜音也不時出現。
“外交目標始終是圍繞國家的總體戰略目標和國際格局調整的。十八大報告指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興國之要。習近平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來定位中國經濟建設的基本任務,他在出訪和會見中,將中國夢解釋為‘ 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願望,並提出‘中國夢與包括美國夢在內的世界人民的美好夢想相通’。”張清敏認為,工作的重心決定了中國外交的基本目標。
王震宇認為,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和最大的貿易國家,中國在世界經濟中的分量不斷提高,國際社會對中國的疑慮也在增大、期待也在增大,中國對容身入其中的全球和地區治理也有新的理解和期待。
“中國也應當為國際的秩序、和平與發展、穩定等等問題承擔更多責任,做出更大貢獻。”他説。
“國家發展快速,經濟實力強大了就會面臨新的挑戰,”曲星説,“重視外交也是經濟發展的需要。”
解讀3
外交主動體現領導人個性
時至今日,中國與世界的互動與影響已經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隨著實力的崛起與能力的增強,中國新一屆領導人更加重視外交發揮的作用,在外交事務上也變得更加積極主動。
除了對於內政和當前形勢的考量,中國人民大學金燦榮教授認為,領導人的執政風格與個人魅力等等因素在外交決策中的作用突出,無論是習主席還是李總理在外交實踐中都個性比較鮮明。
由於歷史文化和意識形態等方面的原因,在新中國成立後的相當一段時間內,國家利益在中國對外關係中的地位並不突出。“習近平在十八屆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體學習時表示,我們要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但決不能放棄我們的正當權益,決不能犧牲國家核心利益。任何外國不要指望我們會拿自己的核心利益做交易,不要指望我們會吞下損害我國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的苦果。“張清敏也分析認為,元首外交更加活躍等,都與領導人的個性有著很大的關係。
張清敏認為,十八大所確立的新的一屆領導集體領導人,擁有獨特的個人魅力,執政伊始不可能在涉及領土主權的問題上作出讓步,面對外部挑釁也絕不可能無所作為。中國新一代領導人以強硬立場應對他國對中國主權的挑釁行為,同時也希望保持和平的周邊環境,所以,在實踐層面表現得更為積極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