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新華網北京8月19日電 深圳仙湖植物園,鄧小平同志22年前考察南方時栽下的高山榕,早已鬱鬱蔥蔥、華蓋亭亭。
蓮花山公園,習近平總書記一年多前種下的高山榕,挺拔茂盛、生機盎然……
歷史在這裡交匯,迸發出一個穿越時空的最強音——改革,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
8月22日,是鄧小平同志誕辰110週年紀念日。
今年,也恰逢中國全面深化改革元年。新華社記者分赴廣安、武漢、深圳、上海等地採訪,回首過去,展望未來,人們對這位世紀偉人的緬懷更加濃烈,對改革開放的信念更加堅定。
紮根大地,繁茂成林。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秉承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更高地舉起改革開放偉大旗幟,團結帶領13億人民,沿著小平同志開闢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朝著中國夢的宏偉目標,堅定不移,勇往直前……
堅定改革信念 肩負歷史擔當
——鄧小平:“中央沒有錢,你們自己搞,要殺出一條血路來。”
——習近平:“敢於啃硬骨頭,敢於涉險灘,就沒有過不去的火焰山。”
蓮花山,深圳中心區中軸線北端最高峰——這裡是俯瞰深圳全貌的制高點,也是中國改革開放的新起點。
2012年12月7日,當選中共中央總書記的習近平第一次離京考察,就來到這裡,向鄧小平銅像敬獻花籃。
此時,全世界聽到了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作出的鄭重宣示:
“改革開放是我們黨的歷史上一次偉大覺醒,正是這個偉大覺醒孕育了新時期從理論到實踐的偉大創造。”
“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也是決定實現‘兩個100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招。”
“鄧小平同志不愧為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不愧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開創者。今後,我們要堅持走這條正確道路,這是強國之路、富民之路。我們不僅要堅定不移走下去,而且要有新舉措、上新水平。”
深圳市一間辦公室,88歲的深圳市委老領導李灝向記者打開話匣子:“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深圳的今天,中國人的命運也就不會發生這麼大的變化。”
這位曾在特區主政7年的老人,至今忘不了20多年前陪同小平同志考察的日子:“年年請他他沒來,到1992年他不請而來。實地一看,他對特區放心了。”
老人,還見證了一年多前習近平總書記到訪的特殊時刻。
“總書記的講話向全世界發出了強烈信號,中國要走鄧小平開闢的道路,把改革開放深入下去。”他説。
蓮花山上,小平銅像前,歷史與未來在這裡輝映。習近平總書記鏗鏘有力的話語,是改革的宣言,是時代的強音,是夢想的出發,更是一種接力傳遞的歷史擔當。
改革開放的偉大旗幟,在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手中,被更高地舉起。
人們不會忘記,30多年前,經濟瀕臨崩潰,人們思想迷茫,國家百業待興,剛擺脫十年浩劫的中國,徘徊在“向何處去”的十字路口。
解放思想、開動腦筋、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
重要歷史關頭,鄧小平同志和其他老一輩革命家一起,以改革開放的雷霆之力,以敢為天下先的膽識和智慧,撥正了“中國號”巨輪前進的航向。
堅冰打破,閘門洞開。從此,改革如一江春水,浩蕩東去,奔流不息,勢不可擋。
人們不會忘記,從江澤民到胡錦濤,面對紛繁複雜的形勢和艱巨繁重的任務,中央領導集體排除一切干擾和困難,承前啟後,繼往開來,堅定不移地將改革開放偉大事業向前推進。
——從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到黨的十六大,13年中,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在世界社會主義出現嚴重曲折的背景下,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制定和實施了促進改革發展穩定的一系列方針政策和重大戰略,成功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向21世紀。
——從黨的十六大到黨的十八大,10年裏,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經受非典、汶川特大地震、國際金融危機等一系列重大考驗,同時加快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步伐,堅持不懈把改革創新精神貫徹到科學發展和治國理政各個環節,成功地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堅持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日月穿梭,斗轉星移。
短短30多年間,蘊藏在億萬人民中間的活力充分釋放,神州大地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世界第一貨物貿易大國……中國國際影響力與日俱增,小平同志開闢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愈加廣闊,前景光明。
立足當下,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利益格局盤根錯節,“黃金髮展期”與“矛盾凸顯期”相互交織,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依然突出,科技創新能力不強,産業結構不合理,發展方式依然粗放,社會矛盾明顯增多……改革之敏感、複雜、艱巨程度前所未有。
“現在看,發展起來以後的問題不比不發展時少”——20多年前,鄧小平作出這樣的重要判斷。
黨的十八大之後,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中央領導集體接過歷史的接力棒。
中國向何處去?世界矚目。
——“我們的改革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不斷前進的改革,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
——“我們必須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不失時機深化重要領域改革。”
——“我們要堅持改革開放正確方向,敢於啃硬骨頭,敢於涉險灘,既勇於衝破思想觀念的障礙,又勇於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
深圳、珠海、佛山、廣州……一路走來,習近平總書記的話語振聾發聵!
這是一種勇於擔當的政治品格——
“改革是一場革命。”中央文獻研究室第三編研部主任龍平平説,“改革開放初期是以破為主,現在的改革是又破又立,難度更大,這考驗著新一屆領導人的智慧和魄力。”
從2012年年底廣東考察宣示改革決心,到2013年年中在湖北就全面深化改革進行調研,再到去年底召開十八屆三中全會對全面深化改革作出戰略部署——
梳理十八大以來的治國理政歷程,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將全面深化改革的藍圖從容展開。
從成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到出臺落實專項改革方案,改革步伐向縱深邁進。
行政改革引領、財稅改革問世、司法改革試水、戶籍改革破冰、公車改革穩步推行……許多多年想改而難啃的“硬骨頭”,在短短一年多時間裏有了突破性進展。
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讓法律制度剛性運行——十八大以來,40多名省部級以上官員落馬,中國反腐行動力度空前。
“與改革開放之初相比,改革的環境、任務、重點已大不相同,但那一股子氣、那一種豁出去的勁頭是必不可少的。”江蘇昆山經濟技術開發區原管委會主任宣炳龍説。
深圳漁民村,30年前鄧小平造訪之地,也是習近平總書記第一次離京考察特地到訪的地方……
“小平在村裏停留了30分鐘,臨走時,叮囑我們不要怕,大膽地幹。”
回憶起那一幕,73歲的深圳漁民村老“村長”鄧志標話語不多,眼眶濕潤。
辦公室墻上,懸挂著鄧小平和村民促膝交談的照片,懸挂著習近平考察漁民村的照片,總書記的話語迴響在他耳畔:“實踐發展永無止境,解放思想永無止境,改革開放也永無止境,停頓和倒退沒有出路……”
上世紀80年代至今,漁民村房子翻新了4次,兩層樓房變成了高層公寓。這個四季花開的漁民村社區,成為中國改革進程的縮影。
“深化改革要挖潛力,不挖潛力改什麼?不能原地踏步啊,不進步就是後退。”鄧志標對改革充滿緊迫感。
夢想在召喚——
深圳河畔,漁民村,再次出發,風雨無阻。
太平洋西岸,中國,再次出發,風正帆懸。
不斷解放思想 全面推進改革
——鄧小平:“改革開放膽子要大一些,敢於試驗,不能像小腳女人一樣。”
——習近平:“全黨必須保持強烈的進取意識,打好全面深化改革這場攻堅戰。”
“抓緊浦東開發,不要動搖,一直到建成。”
上海浦東,因鄧小平的關注成為中國改革開放的新高地。
2013年9月29日,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正式掛牌成立。
變革,在浦江兩岸再次風雲激蕩。
這是100多條針對性極強的改革舉措——先照後證、事中事後監管……
這是一系列以開放促改革的新規——金融、航運、商貿、文化等服務領域擴大開放,構建離岸金融中心……
這是一組令人印象深刻的數字——截至2014年7月底,自貿區內新設企業9585家,外資企業1032家,相當於前20年新設企業數量的總和。
上海自貿區,新一輪改革開放的先聲。
“自貿區這張‘牌’一打,在全國就形成一種開放倒逼改革的氛圍。”立足上海,放眼全國,上海社科院院長王戰説,“儘管現在和過去形勢不同,但是小平同志的思想精髓是一脈相承的。今天,解決問題關鍵靠改革,重點仍是要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
“我是實事求是派”——小平同志的話言猶在耳。
30多年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猶如一條紅線始終貫穿改革開放全過程。
改革由問題倒逼而生,又在不斷解決問題中得以深化——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一切從實際出發,勇於直面問題。
帶著問題,帶著思考——從黨的十八大到十八屆三中全會召開前,習近平總書記和中央政治局其他常委調研的足跡遍及大江南北,遍及社區、鄉村、企業、學校。
中國中部重鎮——武漢。
這是一座和偉人有著特殊淵源的城市——1927年,23歲的鄧希賢在這裡改名為“鄧小平”。從那以後,這個名字影響中國至今。
這是一座和偉大變革有著密切聯絡的城市——1992年,小平同志考察南方時曾在武昌火車站站臺停留。這是他南方之行的第一站,短短29分鐘,一番叮囑,幾多期望,吹起了浩蕩的改革春風……
21年後,春潮又起。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武漢,就全面深化改革問題進行調研,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必須高度重視的5大關係、6大問題,從戰略高度為改革“謀篇佈局”。
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和黨的建設……6大方面、15個領域、330多項改革舉措,3個多月後,十八屆三中全會描繪了一幅全面深化改革的宏偉藍圖。
回顧歷史,改革開放以來,黨的歷次三中全會都聚焦改革,而以往改革大多側重於某個領域或者某個方面。
“正因為這樣,全面深化改革,就成為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的重大歷史特點。”中央黨校原常務副校長、國家創新與發展戰略研究會會長鄭必堅説。
一項項實施方案、一張張路線圖、一個個時間表……伴隨關聯性和互動性的增強,各項改革在協同配合中深化。
改革的力度、發展的速度、社會可承受的程度……從研究制定政策,到解決突出矛盾和問題,共識進一步形成,力量進一步凝聚。
這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一路採訪,人們最為關切的是制度創新。
高樓鱗次櫛比、湖水清澈透亮……
20年前,蘇州金雞湖畔是一片沼澤地和水稻田。在鄧小平的直接推動下,中國和新加坡在這裡合作創辦的蘇州工業園區成為改革開放的試驗田、示範區。
“改革開放之初,可能需要的是一種敢闖敢試的勇氣和精神,今天的改革不但需要勇氣與擔當,更要有一種制度。”蘇州工業園區工委書記王翔説,“除實現工業、農業、國防科學技術現代化以外,我們面臨著制度現代化的重要任務。”
——“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時間,我們才會在各方面形成一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在這個制度下的方針、政策,也將更加定型化。”今天回想鄧小平的論斷,更覺意味深長。
——“到2020年,在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上取得決定性成果,形成系統完備、科學規範、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對此更加清醒、自覺。
這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任務——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緊緊圍繞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深化經濟體制改革。
深圳,這個中國市場化程度最高的城市,卻始終保持著危機感,不斷警醒自己增強加快改革的緊迫感。
“對照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目標要求,我們還存在很多不足,尤其在政府和市場的關繫上。”廣東省委常委、深圳市委書記王榮説,“政府管市場的方法要從過去單一的事前審批轉向事前進一步放開、更多依靠事中和事後監管,讓市場起決定性作用。”
深化商事登記制度改革、建立負面清單管理模式、建設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一系列改革舉措在深圳密集出臺。
這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
“社會主義的目的就是要全國人民共同富裕。”公平正義,是小平生前一直關注的重大問題。
龍平平對此感觸良多:“核心問題是改革成果能不能由大家共享,就是共同富裕的問題。從小平提出這個論斷到現在,這些問題已成為改革要破解的重要問題。”
“沒有農村的小康,特別是沒有貧困地區的小康,就沒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數度深入集中連片貧困地區考察,和基層幹部群眾共商脫貧致富奔小康的大計。
這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保證——必須緊緊依靠人民推進改革。
“我個人體會,鄧小平開啟的改革開放,之所以取得巨大的成就,概括起來就是6個字——開放、放權、讓利,釋放了蘊藏在億萬人民身上的無限活力。”回憶往事,娃哈哈集團董事長宗慶後感慨萬千。
歷史已經證明,30多年前開啟的改革,為中國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歷史還將證明,30多年後開啟的全面深化改革,必將為中國開闢更加美好的前景。
執著追求夢想 腳踏實地奮鬥
——鄧小平:“把貧困的中國變成小康的中國。”
——習近平:“努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2014年春,法國,里昂。國家主席習近平專門將訪法第一站選在這裡,前往中國共産黨老一輩領導人生活、工作過的里昂中法大學舊址瞻仰。
近一個世紀前,一批胸懷救國夢的中國青年遠赴重洋。這些留學生中,就有鄧小平。其時,年僅16歲的他一邊勤工儉學,一邊接受先進思想,隨後加入旅歐少年共産黨,開始了改變自己和中國命運的人生旅程。
從那時起,夢想的種子破土而生。
“你是一棵樹啊,春夏秋冬總是神采飛揚,滿懷綠葉對陽光的思念;日為百姓忙,夜為百姓想……”
鄧小平誕辰110週年之際,撫今追昔,人們更加深切懷念這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開創者:
親人沒有忘記——鄧小平用過的中國共産黨第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證、家人為他手織的毛褲……鄧小平親屬以向鄧小平故居陳列館和緬懷館捐贈441件文物和遺物的特殊方式表達對他的思念。
人民沒有忘記——四川廣安,鄧家小院。絡繹不絕的人們來自祖國四面八方,來自世界各地。人們手捧鮮花,在小平銅像前深深鞠躬。
“很多上了年紀的遊客,特別是經歷過‘文革’、恢復高考和十一屆三中全會的人,拖家帶口來這裡,就是為了表達一份感恩之情。”鄧小平故里管理局局長錢奇説。
無數網民在懷念——“吃得飽穿得好——幸福生活謝鄧老!”“人民永遠懷念你!”……互聯網上,人們以質樸的語言傳遞億萬人的共同心聲。
網上網下,思念涌動。國內海外,追憶緬懷。
外國友人表達紀念——報紙、雜誌……不少境外媒體刊登回憶和評價文章。俄羅斯畫家瓦西裏·涅斯捷連科更是將鄧小平肖像畫《大變革時代引領者》捐贈給中國。
偉人千古,千古偉人。
對一代偉人最真誠的緬懷、最深情的告慰,就是完成他未竟的事業,就是實現他未圓的夢想。
白墻青瓦,一排排房子錯落有致,分佈在田間路旁……
湖北鄂州峒山新社區,是城鄉一體化試點,近年來全村大部分土地流轉,實現規模經營。
“我家的地都流轉了,除了口糧、社保等,每個月有2000多塊錢收入,加上每年1000多塊錢的退休補貼,日子過得挺好。”67歲的黃明山,忘不了去年7月和習近平總書記的座談,“到2020年實現全面小康,是一個民族的夢想,也是我們每個老百姓的夢想。總書記説‘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難點在農村’,我們仍然需要努力。”
小康,千百年來中國人樸素美好而又難以企及的深切願望。
小康夢,以鄧小平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産黨人繪就的美好篇章。
——這夢想的源頭,也許就在廣安的鄧家小院,也許就在他探尋救國救民道路的艱難歷程中。
30多年後,習近平總書記在國家博物館觀看《復興之路》展覽時面對世界宣示“中國夢”: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這夢想的源頭,也許就在他插隊的陜北農村,也許就在他投身改革開放的實踐探索中。
放眼21世紀中葉——距小平同志提出人均國民生産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的“三步走”戰略目標實現時間,即“第二個100年”的時間,還有36年。
歷史是如此的巧合。2014年,改革開放已歷36年。
圓夢之旅,已至中途。一脈相承,接力奮進。
回望過去,偉人的叮囑富有預見:“改革不只是看三年五年,而是要看二十年,要看下世紀的前五十年。這件事必須堅決幹下去。”
展望未來,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使命在肩:“沒有比人更高的山,沒有比腳更長的路。再高的山、再長的路,只要我們鍥而不捨前進,就有達到目的的那一天。”
這是實現更高發展質量的夢想——
“再也不能簡單以國內生産總值增長率來論英雄了。”
霧霾頻發、産能過剩、資源約束……前進道路上,我們正在著力破解發展與轉型的難題,更加自覺地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
這是造福億萬人民的夢想——
“要把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作為一面鏡子。”
就業、教育、醫療、住房、社保……針對關係人民群眾切身利益領域實現公平的需求,一項項政策措施相繼出臺,著眼于創造公平正義的社會環境,讓全體中國人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機會,共同享有夢想成真的機會。
這是與世界互利共贏的夢想——
“各國經濟,相通則共進,相閉則各退。”
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運籌帷幄,實行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一路一帶”的戰略構想,為中國這只“大鵬”插上兩扇翅膀,不僅將把世界的機遇轉變為中國的機遇,也將把中國的機遇轉變為世界的機遇。
圓夢之旅,需要涉險灘的勇氣,更需找準有效的改革路徑——
“社會各界、海內外都高度關注我們的改革。我們要堅定信心、凝聚共識、統籌謀劃、協同推進,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不動搖,增強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
“要尊重人民首創精神,尊重實踐、尊重創造,堅持全局和局部相配套、治本和治標相結合、漸進和突破相促進,鼓勵大膽探索、勇於開拓。”
習近平總書記的話,迴響在人們心頭。
圓夢之旅,更需實幹、實幹、再實幹——
“空談誤國,實幹興邦。”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上任伊始,就重提20多年前鄧小平在南方考察途中提出來的響亮口號。
這是一個不需要證明的簡單道理——面向未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要靠實幹,基本實現現代化要靠實幹,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要靠實幹。
金秋10月,中國即將迎來又一個富有歷史意義的重要節點——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將在北京舉行,研究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重大問題。
依法治國,將使改革開放的步伐更加堅定有力,制度更加成熟定型。
……
此時,緬懷偉人,思考當下,面向未來,倍覺心潮激蕩。
華鎣山下,渠江邊上,東門碼頭。95年前,少年鄧小平從故鄉登船,漂洋過海,尋找救國之路。
95年後,距東門碼頭不到10公里處,一個3000噸級的集裝箱港口開始投入運行。從這裡,南來北往的貨船通過長江,奔向大海,駛向世界。
恰如中國改革開放之勢,大江浩蕩,奔騰不息……(記者張宿堂、秦傑、趙承、李斌、霍小光、陳二厚、顧瑞珍、王敏、羅宇凡采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