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國內國際經濟軍事歷史娛樂視頻圖片評論

建設新型城鎮化如何讓人記住“鄉愁”

中國新聞光明網 2014年07月18日 15:28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中國穩健行”專家系列談三】

  作者:盤古智庫理事長、盤古智庫城鎮化首席研究員 易鵬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鎮化水平得到了快速提高,2013年中國城鎮化率達到53.73%,但同時也面臨了人口與資源、環境矛盾加劇,城鄉差距擴大,産業結構升級與就業壓力巨大等問題。所謂新型城鎮化,是指堅持以人為本,以新型工業化為動力,以統籌兼顧為原則,推動城市現代化,要由過去片面注重追求城市規模擴大、空間擴張,改變為以提升城市的文化、公共服務等內涵為中心,真正使我們的城鎮成為具有較高品質的適宜人居之所。新型城鎮化更強調內在質量全面提升,也就是要推動城鎮化由偏重數量規模增加向注重質量內涵提升轉變。

建設新型城鎮化如何讓人記住“鄉愁”

  新型城鎮化建設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講究“生態文明”,“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就預示著生態文明建設在新型城鎮化建設的過程中將展現出更加蓬勃的生機和活力。我認為,想要讓城鎮化建設真正體現出“生態文明”就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下功夫:

  第一,推進公共服務均等化,讓農業成為一種職業。當前,農村人進城難,城裏人想去農村也難。很多農村出來的年輕人在城市並沒有歸屬感,我們要推動公共服務均等化,否則就會成為産生社會不穩定因素。而正是這種風險倒逼城鎮化,讓資本進入農村、農業領域,提高了農業的規模化水平。通過縮小城鄉之間的差距,使以人為主的要素可以在城鄉之間自由流動。要素流動自然促進了農業現代化的發展,進而也有利於美麗新農村的建設。

  第二,要合理確定城市邊界,不能“攤大餅”發展,要給生態留出更多空間,在新型城鎮化建設過程中學會多留白。城市要精而美,走集約化的城鎮化道路。依託現有山水脈絡等獨特風光,把城市放在大自然中;按照促進生産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的要求,形成生産、生活、生態空間的合理結構;減少對自然的干擾和損害,擴大森林、湖泊、濕地等綠色生態空間比重,同時保護耕地、園地、菜地等農業空間,充分發揮自然以及人工生態系統在氣候調節、水調節等方面的服務功能;節約集約循環利用土地、水等資源。其實,每個城市都有生命,他們都有自己的邊界,邊界外面是綠地、林地、耕地,這就是生態帶、綠化帶,在之外又一個衛星城,亦或是一個或大或小的城市,這種才是生態型的城市群。

  第三,“鄉愁”一詞實際上是對傳統文化的傳承,新型城鎮化要堅持傳承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保護寶貴的文化遺産,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中國的新型城鎮化道路應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在城鎮化的過程中注重挖掘、保護和發揚這些寶貴的財富,突出民族文化中最寶貴的遺産,傳承保護和弘揚傳統優秀文化的同時融入現代元素,延續城市歷史文脈,發展有歷史記憶、地域特色、民族特點的美麗城鎮。例如,貴州黔西南的城鎮化建設很迫切,但我們不能忽視的是黔西南是以布依族為主體的自治州。這樣就要遵循少數民族眾多這一實情,讓少數民族美麗的舞蹈、動人的音樂、迷人的風俗和奇特的民居、含有寓意的服飾等等具有傳統文化魅力的元素不因城鎮化的建設而弱化甚至消亡。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曾説“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我們留住鄉土文化,讓歷史和文化來做城鎮化建設的支撐,而這樣做的最大好處就是能夠有效避免千城一面,記得住屬於自己的“鄉愁”。

  第四,要有合理的人口佈局。在要素充分流動之後,就要以城市群作為主體形態,更多地實行退耕還林,按照規模經濟的特點構架一個合理的城市體系,實現大中小城市合理佈局,合理承載人口從而減少對農村環境的破壞,也減少了大城市病的發生,從而在這兩者中間找到均衡點。要根據城市的人口狀況與城市的具體情況來合理佈局産業,實現産業與城市群的合理佈局。政府在這一過程中也要積極引導,在創造制度環境、編制發展規劃、建設基礎設施、提供公共服務、加強社會治理等方面發揮作用。

  第五,我們雖然要推進城鎮化,但是不能過於急躁。在城鎮化建設過程中切忌單純追求城鎮化率的提升。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也強調,城鎮化是一個自然歷史過程。“自然”的奧秘就藏在“市場主導,政府引導”這一原則之中,讓“無形的手”充分施展,讓“有形的手”更有效率,實現推進新型城鎮化的雙劍合璧,並以加速度變量的方式創造出城鎮化的乘數效應。事實上,再精密的計算機很多時候也難以比市場更精確和理性,市場自會評估風險,計算投資回報率。城鎮化是不以個人意志為轉移的客觀歷史進程,我們在建設新型城鎮化的過程中必須考慮順其自然、因地制宜,先行先試,不能搞“一刀切”,同時要遵循規律,因勢利導,使城鎮化成為一個順勢而為、水到渠成發展過程。這輪新型城鎮化勢必要打破拔苗助長的城鎮化方式,走出一條高質量、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城鎮化之路。

  相信通過以上幾點的努力,我們可以做到“天人合一”,以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方式來推進新型城鎮化的建設,實現“讓城市融入大自然,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 新聞
  • 軍事
  • 財經農業
  • 社會法治
  • 生活健康
掃一掃
掃一掃,用手機繼續閱讀!
央視網新聞移動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iPhone
央視新聞移動看!
CBox移動客戶端
下載到桌面,觀看更方便!
新聞圖集更多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