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八百壯士之歌 78年後再度唱響上海
四行倉庫保衛戰是八一三松滬抗戰中最引人矚目的一場戰鬥,當年參加這場戰役的800壯士,在國民革命軍八十八師團附謝晉元的帶領下,同日本軍隊背水一戰。因為這場戰鬥,位於上海蘇州河畔的這座倉庫聞名世界。78年後,歷經一年零八個月的緊張改造,四行倉庫紀念館15日正式揭開面紗。
央視記者盛瑾瑜現場介紹道:“八百壯士孤軍奮守東戰場,歌裏唱的東戰場,就是後邊的這座四行倉庫。1937年10月,淞滬會戰全面告急,八十八師團附謝晉元臨危受命,帶領400多名戰士,固守四行倉庫。但為了鼓舞士氣,疑惑敵軍,對外宣稱有800人。這也是後世流傳四行倉庫八百壯士的由來。
這棟寬68米,高22米的西墻上,保留了當時戰鬥留下的9個炮孔和400多個槍眼。因為東南兩側都是租界,而日軍只能從西北方向進行進攻,因此在這裡留下的纍纍傷痕正是當年日本侵略軍的兇殘。
倉庫內,當時困守的孤軍抱著必死的決心,堅守在這裡。每一位戰士都留下了遺書,誓死守衛四行倉庫。而倉庫外,數以萬計的上海市民和中外記者在蘇州河對岸和南京路的高樓上,親眼見證了中國軍隊抵禦日軍的全過程,“四行倉庫保衛戰”也成為反法西斯東方戰場上向全世界進行直播的一場戰鬥。因此,中國人民奮起抗擊,抵禦外敵抗戰精神傳遍世界。
一座倉庫因為一群英雄的堅守,成為一個民族奮起對抗外敵侵略的豐碑。今人能做的,就是銘記英烈,不忘歷史。
四行倉庫保衛戰 激戰四天四夜
上海四行倉庫保衛戰發生在1937年10月底,是淞滬會戰當中一場著名的戰鬥,謝晉元指揮“八百壯士”堅守四行倉庫四天四夜,多次擊退日軍進攻,極大地提升了抗日民心和士氣。
位於上海市閘北區的四行倉庫坐落在蘇州河北岸,是一座鋼筋混凝土結構的六層大廈,始建於1931年,是當時這一地區最高的建築。1937年10月,淞滬會戰全面告急,由於四行倉庫地理位置險要,被當做一座戰略要塞,國民政府為了表明抵抗日本侵略的決心,派出一個四百多人的加強營,于10月27日淩晨進駐四行倉庫奉命堅守,這是當時唯一一支堅守在蘇州河北岸的中國軍隊,這支孤軍在四行倉庫堅守了四天四夜,擊退日軍多次進攻並擊斃日軍200多名。當時,為了迷惑敵人,對外仍用“團”番號,稱有八百人,被稱為“八百壯士”,率領這支孤軍的是當時32歲的中校團附謝晉元。
謝晉元之子謝繼民接受了央視記者的採訪,他説:“我父親説這不是88師的師部,也不是四行倉庫,這是我們四百多人的墳墓,我們四百多人都要死在這裡。他(謝晉元)説我們四百多人只要還有一個人活著,這個陣地就不能丟,就要戰死在這裡,堅守在這裡。”
由於四行倉庫緊鄰著公共租界,日軍怕炮彈落入租界內,不敢使用海軍重炮轟擊,而日軍其它炮火無法對四行倉庫厚重的墻壁造成有效傷害,因此在四天四夜的戰鬥中,雖然日軍用盡了各種辦法,卻始終無法攻破四行倉庫。戰鬥進行過程中,聞訊而來的市民紛紛聚集到蘇州河南岸為守軍助威,中外媒體也第一時間將中國軍隊英勇作戰的事跡,通過報紙、廣播等向全國和全世界進行傳播。
謝繼民説:“在這個四天,中國報紙的頭版頭條,所有報紙就是四行倉庫八百壯士,沒有其它任何消息可以佔這個位置,國外的報紙也是,英國美國其它的報紙也都是,幾個小時以前發生的事情,這麼英勇這麼壯烈的事情,全世界很快就知道了。”
1937年10月30日,四行孤軍接到撤退命令,然而此時他們已經無法撤出上海,只能退入公共租界。10月31日淩晨,謝晉元率領300多人分批撤入租界,隨後被英軍沒收武器並限制自由,包括謝晉元在內的300多名官兵,在孤軍營被羈押了四年多。期間,1941年4月24日,謝晉元被叛徒刺死。此後,隨著租界淪陷,孤軍營官兵被日軍俘獲,押往各地做苦役。
78年過去了,如今,見證了這段中華民族英勇抗爭和不屈歷史的四行倉庫,依然矗立在蘇州河北岸。
西墻恢復彈痕原貌 再現抗戰歷史
為紀念抗日戰爭勝利70週年,上海對四行倉庫進行了整體修繕,並建設上海四行倉庫抗戰紀念館,經過九個月修繕,四行倉庫恢復歷史原貌,特別是倉庫西墻遍佈彈痕,再現了當年血與火的戰場原貌。
由於當時四行倉庫東南緊鄰公共租界,日軍只能從西北兩個方向對四行倉庫發起進攻,從當時拍攝的歷史影像中可以看到,為了進攻四行倉庫,日軍點燃了倉庫西側的房屋,濃煙大火在西墻上留下了黑色的煙熏痕跡,而炮火和槍彈攻擊也令西墻上佈滿了彈痕,如今,這面高22米,寬68米的西墻在還原當年痕跡後,令人觸目驚心。
上海建築設計研究院總建築師唐玉恩表示,在市中心區的這樣一個戰爭遺址的保留,對上海市有很重要的紀念意義,所以這個西墻的保護、保留和展示,就是這次保護修繕的一個重點,重中之重。
四行倉庫經歷戰火後,在幾十年裏經過了多次修建改造,外觀有了很大變化,這次為了能夠真實還原西墻的戰爭遺址原貌,施工人員對照著歷史照片,在墻體上尋找當時炮火造成的洞口位置,這次共復原了9個主要炮彈孔和430多個槍彈痕跡,施工人員鑿開墻皮後發現,戰後修補洞口用的是青磚,而原來的墻體是紅磚建造的。唐玉恩説:“尋找到準確的位置再鑿出來看,果然裏面填的磚跟原來那個墻體磚還不一樣,有一個互相印證,在這種情況下可以保證這個洞口是在這個原來的位置。”
為了不破壞四行倉庫的建築結構,讓滿布彈孔的西墻依然能夠牢固矗立,施工人員在西墻背後修建了支撐墻,並對西墻上暴露在外的墻磚都進行了防水處理。
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戴仕炳介紹説:“我們知道磚含水率越高,它的強度是越低的,所以整個磚墻如果潮濕了以後,它的承載力會降低的,所以通過憎水(劑)使得磚墻的承載力能夠增加,第一個,第二個的話,使得整個墻保護的、修護的效果耐久性也會增加的。”
隨著外部修繕工程接近尾聲,四行倉庫抗戰紀念館內部的布展工作也在同步進行,已於今年8月15日正式向公眾開放。
珍貴影像再現孤軍撤離 英雄被俘成苦役
四行倉庫抗戰紀念館即將向公眾開放,屆時,紀念館將首次公佈一批珍貴的影像資料,包括“八百壯士”在完成堅守任務後,撤出四行倉庫後的珍貴歷史畫面。
1937年10月31日淩晨,經過四天四夜戰鬥,“八百壯士”奉命撤退,謝晉元率領300多名官兵退入公共租界,而美國攝影師海嵐·里昂,拍下了當時的畫面。四行倉庫抗戰紀念館將首次展出這些影像資料,將剛剛走下戰場的“八百壯士”的形象,展現在公眾面前。當時,部隊從四行倉庫撤退時遭到日軍機槍掃射,十幾名官兵被機槍打傷,受傷的戰士在撤到租界後被送到了醫院進行治療。
據上海市閘北區文化局副局長張眾介紹,反而是在撤退的時候因為日軍知道中國軍隊撤退,日軍在曲阜路上有一架機槍,用機槍掃射撤退的中國軍人,有十幾個將士受了傷,其中包括當時的營長楊瑞符,都受傷了。展館展出了這些中國軍隊在醫院養傷的照片。
在另外一些照片上,從四行倉庫撤出來的士兵正準備登車,前往租界當局安排的地點暫作休息,當時謝晉元率領部隊是準備借道租界進行撤退的,但租界當局迫於日本壓力,將官兵的武器都收繳了,從照片上可以看到,戰士們手中已經沒有武器。上海市閘北區文化局副局長張眾解説道:“租界當局後來違背了自己當初的承諾,把孤軍的武器全部收繳掉,當時只是説臨時給你們到一個地方去休息一下,原來以為這是一個暫時的安排,沒想到是實際上是把他們滯留在那裏,一直滯留到太平洋戰爭爆發。”
四年多時間,300多名官兵被租界當局羈押在膠州路的孤軍營中,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佔領租界,俘獲了孤軍營中的官兵,他們大部分被日軍遣送到南京、杭州等地做苦役,另有50名官兵不幸被日軍押到了萬里之外的巴布亞新幾內亞一個叫新不列顛島的小島,在島上日軍的機場做苦役。據張眾介紹,去的時候有50個人,回來的時候有兩種説法,一種説是36個人,一種是34個人,還有十幾個人永遠葬身於異國孤島。
隨著“八百壯士”撤出四行倉庫,意味著四行倉庫保衛戰結束,也標誌著淞滬會戰的結束。儘管從戰略角度來看,四行倉庫保衛戰影響並不大,但它所産生的的意義是巨大的,78年前,四百多名中國軍人抱著必死的決心堅守四行倉庫,重振了全國軍民的士氣,是中國人民抗戰史上不可磨滅的深刻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