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時序更替,夢想前行。
民族復興的征程上,又鐫刻下具有標誌性意義的印記-- 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堅定中國自信、立足中國實際、面向中國未來,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的戰略佈局。
此時此刻,世界也迎來觀察中國走向的“兩會時間”-- 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和全國政協十二屆三次會議即將召開。黨的主張將通過法定程序轉化為國家意志和全體人民的共同行動。
從“四個全面”戰略佈局透視中國發展、解析中國信心,人們讀出更多的底氣、更大的機遇和更廣闊的前景。
這是“中國信心”的堅實基礎--黨的十八大以來,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大手筆治國理政,在攻堅克難中引領中國發展邁入新境界。
如果單看GDP,河北中部礦産大縣臨城是一條斷崖式下跌曲線--2014年,受強力淘汰“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項目等影響,全縣GDP增長由2012年的15%急跌至4%。
與此同時,事關民生之基的就業卻劃出了一條溫暖人心的“U”形曲線--與2012年相比,城鎮新增就業崗位2013年降至最低位後,2014年強勁反彈,增長超過一倍。
“我們八成的GDP、九成的財政收入靠資源型産業,大規模關停這類企業,很痛,但必須承受。同時咬緊牙關上有發展後勁的産業,為就業擴展空間。”臨城縣委書記宋向黨説。
小小臨城,兩條曲線,折射的是步入發展新常態的中國。
當下的中國,要單純的經濟增長數字並不難,難的是增長質量和效益提升、結構優化、民生改善,是必須打勝、打好的轉型仗。
循著這個角度審視新常態“元年”的發展成績單,就會從“有降有升”、“有慢有快”中讀出更多的內涵。
2014年中國經濟以增長7.4%收官,為近年來低點。
而伴隨這一年的,是全球經濟復蘇整體弱勢,油價持續處於低位,中國經濟在“三期疊加”中艱難轉型。
因此,在國家統計局局長馬建堂眼中,“這是一個克服困難的7.4%,一個克服壓力的7.4%,在國際上也是一個不低的水平。”
而在全國人大代表、清華大學政治經濟學研究中心主任蔡繼明看來,增速的下降是主動調控的結果。“沒有採取過度刺激的政策,而是適當定向調控,重當前,更重長遠,防止帶來後續隱患和問題。”
GDP換檔降速,一些指標的“升”卻更耐人尋味--全國城鎮新增就業1322萬人,創本世紀以來新高;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8%,跑贏GDP。
第三産業增加值佔GDP比重同比提高1.3個百分點,最終消費對GDP的貢獻率提高3個百分點,服務業、消費對經濟的拉動正在走強。
“新”“舊”增長動力轉換在提速:鋼鐵、水泥等傳統重化工業遭遇不少困難,但互聯網和電子商務等新興業態卻呈現“井噴”。2014年全國網上零售額同比增長49.7%。以刷新全球IPO規模的阿裏巴巴為代表的新經濟強勢成長,成為倒逼轉型、推動發展的重要力量。
更值得一提的是,中國對外投資額2014年首次超過吸引外資額,成為對外凈投資國。從商品出口大國變身“高級階段”的資本輸出大國,彰顯的是外向型發展能力的躍升。
“增長動力更多元,經濟結構更優化,民生改善更給力。這些多年來一直追求的目標,在經濟面臨內外部巨大壓力情況下開始顯現,實在不易。”全國人大代表裴春亮感慨,“這才是實質性利好,是真正的底氣。”
“雖慢,但更好。”德國中國問題專家弗蘭克·澤林認為,一國經濟體增長放慢不一定意味著危機,也可能是成功的現代化的結果。中國經濟正由數量型增長轉向質量型增長。
經濟換擋減速,改革卻快馬加鞭。
全面深化改革“元年”,重大改革舉措密集推出--
累計取消下放近800項行政審批等事項,政府權力“瘦身”大大激發了市場活力,全國創業浪潮噴涌而起;
激活農村生産要素潛力、加快發展現代農業、促進農民增收的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啟動;
緩解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民營銀行試點正式破冰,成為金融體制改革的標誌性事件;
財稅體制改革方案出臺,助力現代服務業與戰略性新興産業鬆綁提速……
“環顧世界,沒有一個國家能夠像當今中國這樣,以一種説到做到、只爭朝夕的方式全面推進改革進程。”新加坡《聯合早報》評價。
提速的,還有依法治國的腳步:修訂預算法、環境保護法、藥品管理法等;修改安全生産法、保險法、證券法、政府採購法、氣象法等……黨的十八大尤其是十八屆四中全會以來,立法的引領和推動作用更加彰顯。
打鐵還需自身硬。從貫徹落實中央八項規定,到反對“四風”;從“老虎”“蒼蠅”一起打,到黨政、高校、國企巡視全覆蓋,黨中央以刮骨療毒的勇氣、猛藥去疴的決心推進反腐,書寫下“從嚴治黨”的厚重篇章,清風正氣撲面而來,社會風氣煥然一新。
“堅持發展、改革、法治、反腐統籌佈局,這是新一屆中國領導人在充分考慮改革開放30多年來經驗教訓基礎上,推出的治國理政的新思想和新舉措。正從不同角度為經濟社會長期發展注入動力、夯實基礎。”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諮詢研究部副部長王軍説。
這是“中國信心”的巨大空間--在奮力轉型中贏得更多機遇,在戰略佈局中實現更大發展。
初春的成都,暖意融融,首批出口美國市場的沃爾沃S60Inscription車型即將在這裡下線。這是第一家汽車企業將“中國製造”汽車大規模出口到美國。而這僅僅是開始。
“美國市場今後將會出現更多中國造的沃爾沃汽車。”在中國經濟增速放緩的背景下,儘管外界一些聲音透出擔憂,但像沃爾沃汽車全球總裁漢肯·薩繆爾森這樣“壓寶”中國的企業界人士並不在少數。
他們看中的是這個國家的未來。
毋庸諱言,轉型期的當下中國,面臨著不少挑戰:經濟下行壓力較大,房地産市場疲軟,出口不穩,國內投資降溫,一些企業陷入困境。
發展機遇何在?未來空間何在?
“‘四個全面’就是為解決面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提出來的。中央對挑戰不僅有清醒的認識,更有戰略方向、重點領域和主攻目標。”在全國人大代表、安徽省發改委主任張韶春看來:“這是化挑戰為機遇的戰略佈局。”
在首都北京,有這樣一群人,他們蝸居於“地下空間”,與這個城市的繁華近在咫尺,卻又遙不可及。有數據説,北京有大約100萬人生活在居住環境較差的地下室。
這就是發展不平衡的中國的現實:不僅東西部地區之間、城鄉之間,就是同一城市也常有著如硬幣兩面般的反差。
“決不能讓困難地區和困難群眾掉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重要著眼點就是破解發展不平衡的難題。
這是一個鼓舞人心的宏偉目標--不僅包括“實現國內生産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具體指標,還包括“經濟持續健康發展,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取得重大進展”的戰略要求,更有“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取得重大進展”的新圖景。
經濟學家更從中讀出巨大的發展空間。
僅以與之配套的城鎮化為例。根據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到2020年要實現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60%左右,戶籍人口城鎮化率達到45%左右,努力實現1億左右農業轉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鎮落戶。
新型城鎮化絕不僅僅是城市人口數字的變化。“從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到推動城鄉發展在建設規劃、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等方面的一體化,從推進城鎮化空間佈局的協調發展和優化,到提高城市綜合承載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這是一個大的系統工程。必然為中國經濟在未來一段時期內保持一定較快增長提供巨大空間。”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劉樹成説。
而從投資來看,中國的投資資源十分豐富,支撐經濟上行的空間很大:一方面,中央和地方政府債務總和相當於GDP的比例,以國際標準衡量仍屬於較低水平;另一方面,中國擁有強大的“儲蓄牌”--儲蓄率在50%左右,外匯儲備高達近4萬億美元。
“中國不缺少投資機會,有充分的産業升級空間和足夠的潛力改善城市基礎設施、公共住房和環境管理。中國有潛力通過內需保持強勁的增長,”全國政協委員、經濟學家林毅夫認為,“即使面對相對不利的外部條件,中國也可以在短期內依靠投資創造就業,而隨著就業崗位數量的增加,消費也會水漲船高。”
再看外需。以“一帶一路”為代表的內外聯動戰略將發揮巨大的引擎作用。
從中央週密部署和謀劃,到絲路基金“真金白銀”的投入;從今年地方兩會上相關省份的積極推進,到沿線國家的踴躍參與……種種信息顯示,2015年將是“一帶一路”建設延展鋪開、做深做實的一年。
“戰略佈局之下,對內將激發更多內生動力,對外將重塑開放型經濟新格局。中國在全球産業鏈中的地位更加凸顯,在全球的發展將開拓更大空間。”蔡繼明代表説。
這是“中國信心”的澎湃動力--“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國”猶如車之兩輪,鳥之兩翼,破立結合,為現代化中國提供更好制度支撐。
就在一個半月前,一份關於全面深化交通運輸改革的文件出現在交通部網站上。在涉及的150多項改革舉措中,有關出租車行業運營改革的表述備受關注。多年來飽受詬病的出租車運營體制堅冰,有望逐漸消融。
形勢比人強,改革見真章。出租車體制改革只是當下中國全面深化改革大潮中的一細小章節。放眼全局,直指關鍵、切中癥結、回應呼聲,急速行進中的中國改革,正在以“有思路、有力度、有戰略”的特質,為中國發展信心添油助力。
而尤為鼓舞人心的,是此輪改革的力度和強度--去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確定的80個重點改革任務基本完成,此外中央有關部門還完成了108個改革任務,共出臺370條改革舉措。這些改革,有的是具有頂層設計性質的專項改革總體方案,帶有統領和指導作用,有的是涉及多部門、跨不同領域,牽一髮動全身的突破口,有的是議論多年、改革阻力較大、多年都啃不動的硬骨頭。
“不是喊口號、擺姿態,而是啃硬骨、動真格。很多屢推不動的改革説出來就出來,這讓人們對未來充滿期待。”網友如此評價。
“這些改革舉措之所以能取得積極進展,能鼓舞士氣、凝聚人心,關鍵就在於改革的理念正確、思路對頭。”全國人大代表、經濟學家辜勝阻説。
遼闊的中華大地,改革正形成上下聯動、主動作為、蹄疾步穩、狠抓落實的良好局面,呈現出全面播種、次第開花的生動景象。
今天,全面深化改革進入更為關鍵的一年,中央提出,要把提高改革質量放到重要位置,堅持速度服從質量,做實做細調查研究,多深入基層聽取各方意見,嚴格方案制定程序。
分析人士認為,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並更好發揮政府作用--這一中國30多年來發展的寶貴經驗,如今,隨著“全面深化改革”這一戰略舉措的縱深推進,將得到進一步彰顯。
“2015年將繼續以處理好政府和市場關係為核心,更加積極穩妥地從廣度和深度上推進市場化改革,更大力度地轉變職能、更大幅度地簡政放權,努力推動資源配置依據市場規則、市場價格、市場競爭實現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優化。”國家發展改革委有關負責人表示。
“政府和市場的關係將更為科學合理,這必將進一步釋放制度紅利,為發展提供更為充沛的動能。”全國人大代表楊子強説。
而在人大代表蔡繼明看來,這些新部署折射出改革的戰略性與系統性特點,把全面深化改革上升為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重要戰略舉措,有利於更好發揮改革這一引擎作用。
改革,是破解中國時代命題的鑰匙,也是中國走向法治國家的根本路徑;法治,是一個國家走向現代文明的標誌,也是改革成功與否的重要保障。“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國”,猶如車之兩輪,鳥之兩翼,相輔相成、相互促進。
“今年是全面依法治國的開局之年,開局之年必然有非常之舉。”中央黨校教授周天勇認為,以立法法重修來約束政府權限,以狠抓領導幹部這一“關鍵少數”來推進從嚴治黨,以法治精神更好地引領和規範改革發展,這些都將成為今年公眾期待的看點,也必將更好凝聚全社會推動發展的信心。
“四個全面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共同推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鬥目標實現,為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制度支撐。”張韶春代表説。
東風隨春歸,發我枝上花。
站在新的起點,推進戰略佈局,13億中國人完全有信心、有能力攻克前進征途上的艱難險阻,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美好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