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三農新聞農業節目農經視訊經濟

春到南洞庭 採筍好時節:湖南沅江的蘆筍致富經

三農 新華社 2016年04月11日 09:42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荻筍肥甘勝牛乳”,這是王安石形容蘆筍的詩句。如果你早春時節來到位於南洞庭湖的湖南省沅江市,不僅可以品嘗這道佳肴,還能感受這一叢鮮嫩爽脆的蘆筍給湖區人民帶來的喜悅。

  蘆筍是蘆葦的幼莖,雖在湖區漫灘遍野,但由於出現時間極短,還是被奉為洞庭湖“三珍”之首。每年3月中下旬水藍草綠之時,便有成千上萬採筍人星散在沅江市境內數十萬畝的蘆葦場裏,以最快的速度採摘這些時令美味。

  機械或刀具會破壞蘆筍口感並影響來年生長,因此採摘必須依靠純手工:用左手拇指和食指掐住蘆筍冒出土層的第一個筍節輕輕一掰,右手順勢接過將筍葉剝離即可。由於工錢論斤當天結算,許多采筍人都練就了極快的採筍手法。最快的採筍高手,一天可採1000斤,相當於1.5萬多根。

  因為離開泥土後只有數小時保鮮期,採下的鮮筍稍加整理便被儘快送往加工廠,做成罐頭、飲料、筍乾等等。也有採筍人會將最好的鮮筍留下,讓家人即刻拿到集市售賣。這是想吃最原汁原味蘆筍煮魚的食客們最該獲得的食材。

  然而,這場春天的饋贈曾一度被拒絕。2008年之前,沅江市境內45萬畝蘆葦全都只為造紙廠提供原料。後來,隨著紙業市場的持續低迷和日益嚴重的污染,“蘆葦-造紙”模式難以為繼,沅江市數十家造紙廠被關停至僅剩兩三家。

  “當時我承包了幾萬畝蘆葦,行情最好時一噸可以賺四五百元,後來賣一噸要虧一兩百元。”一名蘆葦場老闆説,産能過剩嚴重到了運輸蘆葦的船隻要在碼頭苦等半個月才能卸貨的程度。老闆們甚至“看見蘆葦就煩”,再也無心阻止人們“偷鮮”。於是,採筍吃筍在湖區又漸漸多了起來。

  “可以説正是這場民間自發形成的‘吃貨運動’,讓政府找到了轉變發展方式的靈感。”沅江市蘆筍辦副主任郭建平告訴記者,2013年,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政府與湖南農大、湖南中醫藥大學等開展研發合作,決定朝著食品、藥品和化粧品的方向做大做強蘆筍産業。第二年,當全市蘆葦産值為1.4億元時,蘆筍的産值就已達到了15億元,而這還僅僅是每年27萬噸野生蘆筍其中一萬噸帶來的效益。

  在外打拼多年的陳建波立馬回鄉,趁勢建立了一萬畝蘆筍基地,不僅固定了3000多人的採筍大軍,還早早與科研院所簽訂了協議。作為目前沅江唯一能將鮮筍做成罐頭長期保存的企業,他生産的880克裝的罐頭儘管售價達到68元,訂貨電話仍舊響個不停。而不少曾在破産邊緣苦苦掙扎的蘆葦廠也及時轉型,紛紛迎來自己的“第二春”。

  如果説企業和政府進行的是一場供給側改革,對於全市數萬“以筍為生”的勞動者來説,則實實在在鼓了錢袋。泗湖山鎮坪塘嶺村村民周端雲的老伴喪失勞動力,夫妻倆之前一年收入僅5000元。去年,她受雇于陳建波,加入到採筍大軍中,短短20多天掙了6000元。

  60歲的老漁民夏偉轉産上岸之後做過許多工作,都因力不從心、收入不穩而放棄。2014年,他咬牙拿出全部積蓄買了輛貨車開始在蘆筍基地和加工廠之間搞運輸,兩年多時間就掙了40萬元。如今老夏已是擁有5臺貨車的車隊隊長。

  蘇軾曾在《惠崇春江晚景》中寫到“春江水暖鴨先知”,但在如今的沅江,最先觸摸到春天的,無疑是湖區人民勤勞的雙手。

實時熱點
  • 致富人物
  • 致富科技
  • 致富品種
掃一掃
掃一掃,用手機繼續閱讀!
央視網新聞移動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iPhone
央視新聞移動看!
CBox移動客戶端
下載到桌面,觀看更方便!
農業視頻
860010-1133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