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俗話説“甘蔗難有兩頭甜。”但廣西崇左市江州區通過種養循環、産業聯盟等模式,讓甘蔗渾身都成了寶,連尾梢一噸都能賣出180元。傳統農業如何向現代農業轉型,筆者走進江州一探究竟。
小地塊並成大塊,跳出單一種蔗短板
江州區有“中國第一甜縣(區)”的美譽,人均産蔗産糖量連續多年居全國第一。但這裡地處左江旱區,甘蔗生産面臨乾旱、機械化程度不高、單産低等瓶頸。近幾年來,“甜蜜産業”遇寒冬,糖企虧損、蔗農減收。
江州區委書記黃雲革説:“衝出重圍,我們決定用5年時間建設60萬畝甘蔗雙高基地,探索農民用土地入股,採取‘政府+制糖企業+合作社+農戶’模式,讓小地塊並成大塊。”
3月21日,馱盧鎮逐盎村李其輝駕駛甘蔗種植機穿梭在千畝甘蔗地裏。“人工一天種不到1畝,而種植機可種35畝,效率提高了幾十倍。”李其輝開心地説,“今年加入合作社,實現了機械化,做事輕鬆多了。合作社種植甘蔗1200畝,年産值能到260萬元。”
著力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全區引進14家農業龍頭企業,成立了132家合作社。
跳出單一種蔗短板,多元化經營應運而生。1月23日,萬隻黑山羊現代種養示範基地開工,“甘蔗基地+良種繁育+現代農業示範區”融合發展,彌補了種甘蔗效益低的劣勢。
江州區委副書記趙波説,項目建成投産後,將建甘蔗苗繁育基地3000畝,年出欄優質山羊上萬隻,拉長蔗糖産業鏈,發展生態經濟,將實現年銷售收入4000萬元,能有力帶動農民脫貧。
種養循環變廢為寶,企業反哺“第一車間”
江州區地形複雜,丘陵、崗地、谷地、水域均有。“還有一些地方不適合種甘蔗,發展什麼産業?我們想到甘蔗尾梢。”黃雲革説,全區一年甘蔗尾梢量150萬噸以上,但農戶除了少量喂牛,大多都是丟掉、爛掉,要利用好“尾梢經濟”,做大肉牛養殖業,實現宜蔗則蔗、宜養則養,蔗養相促。
2013年,江州引進廣西大華農業公司年産3萬頭優質肉牛産業化基地項目,形成集種養加、旅遊、餐飲一體的肉牛生態養殖示範區。公司以180元/噸左右的價格,向農戶收購甘蔗尾梢,加工精飼料。去年一年,為蔗農增收800多萬元。
反哺農業和蔗農,江州區積極引導制糖企業參與“第一車間”生産。今年崇左東亞糖業公司計劃投入甘蔗生産9600萬元;中糧屯河崇左公司拿出2億元,對合作社種蔗每畝墊付2000—3000元,破解了資金難題,推進了農業機械化、集約化發展。
貧困農戶精準增收,人均收入提高三成
“把42畝旱地流轉給公司後,每年收入3.6萬元,我找了份工作,每月還有2500元收入,比過去實惠多了。”農民李兆潤高興地説。
這是該區推行“政府+龍頭企業+基地+扶貧戶”發展模式的縮影。以大華公司的優質肉牛産業化基地為例,基地實行肉牛分散飼養,由政府統一貼息貸款,公司對貧困農戶實施精準扶貧,貧困戶向大華公司領養牛犢,公司提供技術指導,群眾自行收集甘蔗尾梢飼養,育肥後由基地定向收購,每養一頭肉牛,養殖戶可獲得收益3000元左右。基地建成後,預計可帶動約2000戶農戶。
黃雲革説,通過甘蔗“雙高”基地示範帶動,全區穩住了甘蔗種植面積,目前達112.5萬畝;同時,經營企業通過實施深耕深松、地膜覆蓋、節水滴灌技術,平均畝産有望達6噸以上,甘蔗糖分達14%以上;此外,項目區農民通過收取土地租金、分紅、勞務收入等,人均純收入普遍提高三成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