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豬肉價格在春節小幅微調後,近期已連續4周上漲,且上漲幅度還不小。從短期看,肉價還有一定的上行空間,但這一上行具有恢復性,長期看豬肉有比較充足的生産能力,而且我國生豬市場形成了非常靈活的調控機制,不會出現大漲大跌的情況——
豬肉漲價了。為何上漲?今後價格走勢如何?市場供應有保障嗎?4月7日,農業部就此舉行專場新聞發佈會進行解讀,商務部例行新聞發佈會也就肉價波動做出回應。
豬價上漲具有恢復性質
經歷近3年的下跌週期後,近來豬肉價格總體呈震蕩上行走勢。數據顯示,這一輪豬價上漲從2015年3月中旬開始,當時活豬價格為每公斤12.16元;當年9月初漲到18.25元,之後小幅下降,後持續小幅上漲至今。豬肉價格在今年春節前一週達到最高,每公斤29.04元,之後下降了一個月,目前已連續4周上漲。
“近期生豬價格持續上漲,總的看,是前3年價格長期低迷的反彈,具有恢復性和補償性。”農業部畜牧業司司長馬有祥分析,本輪豬價上漲的主要原因是前期長時間價格低迷。對於養豬場戶,2012年至2013年保本微利,2014年陷入嚴重虧損,每出欄一頭豬虧101元。2014年和2015年兩個春節消費高峰期豬價不漲反跌,嚴重挫傷了養豬場戶的生産積極性,導致生豬産能深度調整,目前處於較低水平。
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沈丹陽對此持相同看法,他表示,本輪豬價上漲的主要原因是生豬供給減少,而供給減少的主要原因是由於前期生豬養殖長期虧損,因此此次價格上漲也可以看做是生豬市場的一種自身修復行為。值得注意的是,當前生豬出欄價格尚未突破歷史高點。上輪週期的生豬出欄價格高點出現在2011年9月7日,為20.21元每公斤,比今年3月份價格高點高6.8%。
生産者和消費者都希望對豬價變化有一個穩定的預期,價格在一定合理範圍內波動。馬有祥説,豬週期的存在是正常的,是生産者或者消費者對價格作出的不同反應。近10多年來,生豬養殖經過了幾個週期,大體上每一次波動都有一定的相同點。其一,直接原因都是因為供給的減少,就是生豬養殖量下降,供不足需。其二,在生豬市場最景氣的時候,價格會衝得很高。
豬肉供應不會脫銷斷檔
關於全年的豬價走勢,農業部新聞發言人葉貞琴表示,因為養殖效益較好,規模場戶補欄積極性開始恢復,有利於增加後期豬肉供應,不會出現脫銷斷檔。儘管豬肉價格在高位運行,可能還要維持一段時間,但伴隨著生豬出欄的逐步增加,豬肉價也將逐步企穩,暴漲的可能性不大。
“豬價維持高位應該是今年的常態,但不存在暴漲的基礎和動力。”馬有祥分析説。首先,生豬生産的三大指標都顯示生豬産能在加快恢復。今年1、2月份監測的種豬場二元母豬銷量增加了近60%;3月份第4周仔豬價格同比翻了一倍,帶動補欄積極性的提高;3月份全國生豬存欄環比增0.9%,母豬存欄在連降近3年後企穩,環比持平。
其次,從養殖成本看,今年飼料成本推動豬價上漲的因素基本不存在。近期豬糧比價達到紅色區域,很重要的因素是玉米價格下調。如果按去年玉米價格每公斤2.4元計算,現在的豬糧比價仍處於綠色區間。飼料在養殖成本中所佔比重比較高,有60%至70%。現在玉米價格降到2元左右,上漲可能性不大。
此外,生豬疫病情況比較穩定,豬肉消費需求沒有大的增長。加之,豬肉的替代産品價格是下行的,禽肉價格基本穩定,牛羊肉和雞蛋、牛奶的價格都是下降的。
沈丹陽也認為,隨著養豬預期效益變好,養殖戶擴欄補欄,後期生豬出欄逐步增加,市場供應將趨於平衡。預計2016年全年生豬價格將保持高位運行,但暴漲的可能性不大。
下一步,農業部將通過強化信息監測和預警,加強疫病防控和技術指導服務等多項措施,加快恢復生豬生産。商務部將加大市場監測力度,及時發佈市場供需和價格變化信息,引導養殖、加工企業根據市場需求合理補欄,保障市場供應。
轉變養殖模式防大波動
數據顯示,2015年,我國出欄500頭以上的規模化養殖比重已達到45%左右,比2005年提高了32個百分點,千家萬戶分散養殖的局面有了很大改觀。不過,在葉貞琴看來,目前養殖業發展水平總體還不高,生豬養殖戶年平均出欄規模比較小,還有55%的出欄肥豬由年出欄500頭以下的小散戶提供。小規模、大群體的生産格局特別容易出現“一哄而起”“一哄而散”的情況,價格大漲大跌也主要在此,保障均衡供給難度也在此。
去年以來,生豬養殖面臨的新情況是限養禁養。從畜牧業發展環境來看,環保壓力對規模養殖的約束趨緊。原來農民既種地又養豬,農牧結合、種養循環是傳統農業的一大優勢,環保壓力較小。現在養豬高度專業化分工,經營主體分離後,污染的問題隨之即來。尤其是規模化養殖廢物處理的規定越來越嚴,養豬面臨的環境壓力越來越大。
禁養限養對生豬的調減量影響比較大。據了解,有10個省份已經或者準備啟動生豬禁養區的劃定,禁養區內的生豬規模場面臨拆除搬遷,這大約影響2000多萬頭的生豬出欄量。“對生豬養殖來説,既要保供給又要保環境,也就是既要吃上豬肉,又要不聞臭味,找這樣一個平衡點。”馬有祥説,這是生豬産業發展應該正視的問題,如果環保方面不達標,規模養殖可以説寸步難行。
2015年全國豬肉産量5487萬噸,佔全球産量的一半;豬肉人均佔有量40公斤,超過了世界平均水平。馬有祥認為,“從2010年開始,我國豬肉産量一直在5000萬噸以上,我們有比較充足的生産能力,也有非常靈活的市場發展機制。這幾年儘管有豬週期,但也正好説明當前的生産能力是足夠的。下一步,國內生豬産業要提質增效,增強競爭力,這將有利於穩定生豬生産和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