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三農新聞農業節目農經視訊經濟

六大領域構建多功能大循環農業

三農 農民日報 2016年04月06日 10:29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多功能大循環農業示意圖

季昆森

  2013年,我在長期實踐和反復思考的基礎上,首次明確提出“多功能大循環農業”,並構畫了一個“多功能大循環農業圖”。圖中用大、中、小15個圓形象地表明了大循環農業:第一層是1個大圓,代表整體聯動的大循環;第二層是6個中圓,分別代表種植業、養殖業、微生物産業、加工業、營銷業、旅遊業;第三層這個中圓,起到承前啟後鏈結的作用;第四層是6個小圓,分別代表循環經濟、創意經濟、服務經濟、科技、文化、金融;第五層是位於中心的一個小圓,代表信息。

  “多功能大循環農業圖”中的15個大、中、小圓之間環環相切,環環相連,環環相通,環環相扣,形成整體的多功能大循環。我從大量先進典型的實踐中,概括出多功能大循環農業具有經濟、社會、生態、環保、文化、旅遊、節約、高效、健康等九大功能。多功能大循環農業不同於一般的循環農業,也不同於日本、韓國推廣的六次産業,但又不是脫離上述不同形態的農業憑空臆造出來,而是在上述基礎上不斷引深和拓展。它是大系統綜合的新業態,是跨産業跨學科的新模式,是重要的戰略性新興産業。

  在我看來,“多功能大循環農業”具有十大效應:不斷變廢為寶化害為利,不斷降低生産成本,不斷減少環境污染,不斷優化生態環境,不斷擴大勞動就業,不斷增加農民收入,不斷提高資源産出率,不斷提升農業的整體效益和競爭力,不斷破解發展中的難題,不斷有所創新。

  如何實現“多功能大循環農業”,就是在一個農業園區或一個縣裏,建立強有力的多功能大循環農業生産性服務業研髮指導中心。在這個指導中心下,六大領域各自實現自己的運轉。

  種植業,要堅持“四良”、“三養”。良種就是要根據土壤、氣候、水源等生態環境狀況,進一步優選各類農産品的良種,以實現“産出高效、産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要求。良法,由農技人員優選適合當地、當品種的農業栽培管理方法。良田,一是抓緊治理土壤污染、水污染,二是堅持“用地養地,養地用地”。良態,其實就是稻田共養,優化農田生態環境。“九節一減”,即:節地、節水、節肥、節藥、節種、節電、節油、節柴(節煤)、節糧、減人(減少從事一産的農民)。

  養殖業,我希望的健康養殖,是從健康土壤到生長健康的植物、養殖健康的動物到加工健康的食品到養育健康的人類。種植業、養殖業、微生物産業之間良性循環、聯動發展,按照農田和種植業的面積,需要多少有機肥與綠肥,協調發展種植業、養殖業、綠肥、農家肥和農業微生物的規模與種類。解決好飼料問題。可培育飼料報酬高的優質畜禽良種,採用分段飼養、最佳出售期等科學養殖方法,降低飼料消耗。循環利用家畜家禽的排泄物。推廣先進適用的水産養殖技術。

  微生物産業,農林廢棄物、秸稈、醋糟、酒糟、啤酒糟等廢棄物,經微生物發酵後,可以成為優質飼料、優質有機肥,還能抑制雜草生長、恢復優化生態環境,提高種養業的品質和效益。目前,我國很多地方都在將沼氣和食用菌作為循環農業中的紐帶橋梁,實踐表明,微生物像一條無形的鏈條,把種植業、養殖業、微生物産業、加工業、營銷業、旅遊業貫穿連接起來,起到相互聯動、融合放大的效應,具有增産、節約、高效、安全、優質、健康、環保的顯著效益。

  加工業,農産品加工業是多功能大循環農業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對各類農林牧漁産品進行深度加工利用,是調結構、轉方式、擴需求、增效益的關鍵措施。對農産品加工後的副産品進行系列開發、深度利用,有時其效益可超過主産品的效益。循環利用種植業、養殖業、農産品加工業産生的各種廢棄物、污染物。

  營銷業,首先要從市場需求入手,需求是當今世界最稀缺的資源,必鬚根據市場需求調整優化産業結構。我在1998年提出“要從‘六個需求’入手調整農村産業結構,即基本需求、特殊需求、發展需求、變化需求、加工需求、安全需求”,實際上,這六個需求對今天調整優化農村産業結構仍有借鑒作用,有利於農産品的營銷。要學習借鑒國內外的先進經驗與各地的創造,破解難題。通過生産者、銷售商與消費者建立的合作夥伴關係,以直銷、集體購買(消費者合作社)、家庭配送、小規模零售店等形式進行産品銷售。要加強循環經濟與互聯網思維的研究和運用,把互聯網思維與群眾路線緊密結合起來。

  旅遊業,旅遊業不僅具有帶動性和經濟性,更具文化屬性。多功能大循環農業中的旅遊業不同於一般的觀光農業、休閒農業。它既可帶動營銷業,又可促進種植業、養殖業、加工業的發展,是宣傳、展示、促進多功能大循環農業發展的有效途徑。

  發展多功能大循環農業要積極探索融合循環農業、創意農業、服務農業,把循環經濟、創意經濟和服務經濟融為一體,堅持以循環經濟為原則,以創意經濟為引擎,以服務經濟為紐帶,以科學技術為支撐,以政策機制為保障,就可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的發展。一些突破性的創意還可破解難題,扭轉困境,闖過難關,度過風險。

  (作者係安徽省人大常委會原副主任、安徽省循環經濟研究院院長)

實時熱點
  • 致富人物
  • 致富科技
  • 致富品種
掃一掃
掃一掃,用手機繼續閱讀!
央視網新聞移動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iPhone
央視新聞移動看!
CBox移動客戶端
下載到桌面,觀看更方便!
農業視頻
860010-1133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