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三農新聞農業節目農經視訊經濟

教育共同體:“拽”著農村校一起跑

三農 中國教育報 2016年04月05日 15:50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共同體學生一起放手繪風箏(天橋區教育局供圖)

  組建教育共同體近年成為推動城鄉教育快速發展的有效模式,同時也面臨諸多問題:成員學校的關係是“大魚吃小魚”還是“並肩當兄弟”?教育行政部門該有何作為?這些考驗著政府和學校的智慧。本期,我們邀請濟南市天橋區教育局局長談談他們的城鄉緊密型教育共同體建設,供您參考。

  ——編者

  在濟南市天橋區,黃河將這片土地一分為二,南岸地處市區,北岸地處農村。雖然僅有一河之隔,但受長期城鄉二元結構和黃河“天塹”等影響,形成了南北兩岸城鄉經濟、教育發展不均衡問題。

  2012年,濟南市天橋區借助山東省標準化學校建設的東風,集中改善了黃河北農村學校的基本辦學條件,實現了城鄉學校基本辦學條件無差別配備。硬體設施改善了,學校管理、師資水平、文化氛圍、教育教學水平等軟實力如何提升?近日,濟南市天橋區教育局黨委書記、局長張萍就城鄉緊密型教育共同體建設接受了本報記者專訪。

  城鄉“打包”結成共同體

  記者:隨著近年來學校基本辦學條件的改善,阻礙天橋區黃河北農村學校發展的主要矛盾是什麼?

  張萍:隨著天橋區農村學校教育硬體設施水平大大提升,城鄉教育差距更多體現在辦學思路、管理水平、師資力量等方面。雖然重修了教學樓,擁有塑膠跑道操場,配備了音樂、美術教室,卻因教師隊伍年齡偏大、教學水平參差不齊,該開的課程沒人教、該組織的活動搞不了,教學質量難以同步提升。2013年,天橋區教育局以1號文件的形式出臺《關於開展城鄉緊密型教育共同體建設的實施意見》,決定將黃河南北各15所小學結成緊密型教育共同體,精準幫扶提升農村學校辦學水平。

  記者:為什麼不是教育集團、教育託管或傳統的“手拉手”學校?教育共同體模式是基於什麼考慮?

  張萍:傳統的“手拉手”學校,對於送教校長來説,“任務行為”多於“責任意識”,“友情贊助”大於“鼎力相助”,“手拉手”的方式更多地是促進了城鄉學校的相互了解,而對促進農村學校內涵發展、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收效甚微。教育集團辦學確實能進一步優化教育資源配置,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提升整體辦學水平。但在2013年,從天橋區實際來看,進行集團辦學的條件尚不成熟,區域內學校之間差距較大,集團化辦學和教育託管都解決不了我們的實際問題。

  我們將城鄉緊密型教育共同體定位在基於農村學校自身可持續發展的精準幫扶。總校菜單式輸出——分校科學接納——分校在融合中再生——總校分校和諧共生的發展路徑日漸清晰,進而實現農村學校內涵提升、科學發展。2013年底考核時,我們對共同體學校按照總校與分校7:3的比例進行捆綁評價,成績突出者被評為“愛生學校示範校”“愛生學校規範校”。2014年,總校與分校按照6:4的比例進行評價,這極大地激發了共同體幫扶的力度,由“幫別人”到“為自己”的觀念轉變,讓總校與分校真正做到了榮辱與共。

  由“貌合”走向“神聚”

  記者:將管理基礎、地域文化、人員結構、工作對象迥異,幾乎沒有共同點的兩所學校綁成一所共同體,其價值認同、感情凝聚如何實現?

  張萍:這是一個緩慢的過程。我們既有嚴格的剛性要求,又給共同體學校充分賦權,並在資金保障、教師調配、評價激勵、活動開展等方面給予重點支持和政策傾斜。3年來,總校和分校之間由最初的“貌合”到現在的“神聚”,由“被動工作”到“主動管理”,逐步實現理念的認同與融合,管理的規範與完善,促進了農村學校文化的重構和教育品質的提升。

  共同體建設伊始,為充分挖掘農村幹部潛力,我們保留農村學校本土校長作為執行校長,他們要改變角色服從於總校的管理,要融入到總校的管理體系之中。一年後,我們對部分本土執行校長進行了調整,一批在黃河南學校中歷練成長、富有管理經驗的副校長走上了分校執行校長的管理崗位。

  在中層幹部的培養和使用上,我們通過支教與挂職鍛鍊制度實現南北互動,給青年後備幹部提供學習和鍛鍊的平臺。此後,又進行了農村小學中層領導幹部競爭上崗工作,對這批本土培養的中層幹部,每年職代會要進行民主評議,對滿意率達不到70%的給予解聘。這種幹部能上能下的機制,為進一步錘煉本土幹部奠定了基礎。

  記者:在緊密型教育共同體學校之間,教師的“區管校用”、城鄉交流等政策如何落地?

  張萍:在農村教師隊伍建設上,我們通過補充新教師、統籌調配、城鄉交流、名優教師農村支教和挂職鍛鍊,以及選派城區優秀校長到農村學校任職等措施,有效帶動了農村學校管理水平、教師素養及區域學科教學團隊實力的整體提升,為農村教育帶來了新的理念和希望。為解決黃河北教師交通問題,區委區政府支持開通了5輛教師通勤班車,為農村教師每月撥付200元鄉鎮補貼,“區管校用”管理機制實現了良性運行。

  老師更專業 學生更自信

  記者:經過3年的緊密型教育共同體建設,黃河南北城鄉學校有哪些實實在在的變化?家長滿意度測評結果如何?

  張萍:3年來,城區學校菜單式輸出理念、課程、管理、人員之後,我們逐漸感受到了兩個校區師生的共同成長。農村學校明確了辦學理念,構建了課程體系,豐富了學校文化,逐步形成了自己土生土長、幹事創業的管理團隊,實現了融合再生。

  更多的變化體現在學校、老師和學生身上。15所農村小學中,有1所學校成為省級規範化學校,兩所學校成為市級規範化學校。老師們變得更專業、更陽光、更熱情、更積極、更勤勉。學生變得更自信、更自主、更活潑、更舒展。教育的價值和學校的品位在學生身上得到充分的彰顯。15所農村小學的家長滿意度也不斷提高。2015年就有10所學校家長滿意度超過95%。

  今後3年,我們將按照“縱向分層,橫向聯盟,縱橫結合,多維並進”的發展思路,根據學校的發展實際需求推動教育共同體的轉型升級。根據15個共同體學校的不同發展狀況,分為突出自主發展為主的“自主型發展”和發揮總校引領作用的“引領式發展”兩種類型。推動分校之間的橫向聯盟發展,促使農村學校真正實現“規範、優質、特色”發展,進一步帶動全區農村教育整體水平的提升。

實時熱點
  • 致富人物
  • 致富科技
  • 致富品種
掃一掃
掃一掃,用手機繼續閱讀!
央視網新聞移動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iPhone
央視新聞移動看!
CBox移動客戶端
下載到桌面,觀看更方便!
農業視頻
860010-1133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