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新華社廣州4月5日電(記者黃浩苑)海拔超過1030米的雙髻娘山上,終年雲霧繚繞,時下的雨季又為這座馳名的茶山增添了一分朦朧美。受今年霸王寒潮侵襲,嶺頭單樅茶葉産量大幅下降,可茶農的眉眼中不見愁意,仍怡然專注春茶的採制,他們堅信“只要有好茶,總不會負了育好茶的心”。
嶺頭單樅其形壯碩,色澤黃褐油潤,滋味濃醇甘爽,聞之具有獨特的濃香蜜韻,是嶺南上好的烏龍茶品種。晨光微啟,饒平縣浮濱鎮古山村200多戶茶農升起柴火忙碌起來,將殺青後的單樅茶揉捻、烘乾。走進古山村,四處洋溢著單樅濃郁的花蜜之香。
劉志紅和村中其他女子一道,背起茶簍在晨光中走上雙髻娘山,按照“一芽兩三葉”的標準,一株株一層層仔細採摘。“我們茶田很少用機器採茶的,機器雖然快,但一刀過去,葉也碎了,芽也破了,茶株再好也不是好茶了。”她説。
饒平縣是廣東的貧困縣,這裡大部分人都靠外出打工為生。劉志紅嫁到古山村已有20餘年,她經歷了古山村從種水稻到改種茶的轉變,也見證了村民們從追求茶的産量到追求質量的變化。
“大家都想脫貧脫困,當時想不通,不施肥不下藥還能有多少茶?但還是咬牙聽村幹部和專家的話。挨過了一兩年,茶果然比原來好,價錢跟著上去,我們的生活也好了。”劉志紅説。
確實,雙髻娘山茶田的山土呈明黃色,外行人也能看出土地貧瘠,但正是這樣“貧瘠”的土地卻孕育出古山村的品牌“古山赤葉”。“我們對茶的種植要求很高,例如種植地點早晚有雲霧環繞,有適當的日照和原始的土壤,不施肥、不噴農藥。茶樹基本處於無公害原始野生生長狀態,這樣種植出來的成品茶不像其他烏龍茶那麼的烏黑光亮,而是呈偏褐黃色,我們稱這種品類為赤葉茶。”古山村茶葉種植大戶、30歲的劉益州説。
劉益州説,追求産量到追求質量的轉變就像是鳳凰涅槃,讓村民對種茶有了新認識,對生活充滿新希望。“古山村的小平房變成了高樓小洋房,家家幾乎都有兩輛車,一輛生活用車,一輛茶園工作專用。”
2002年,古山村村民眾籌自建起雙髻娘山中的茶路,為的是減少春茶採摘之後捂在茶簍裏的時間,儘快送出山來曬青,以保持茶的原味。
令人意外的是,通水通電通4G信號的雙髻娘山卻拒絕了農家樂。“春茶一年採一季,農家樂卻天天有錢收,但我們古山村的村民都認為,農家樂對茶園生態的破壞在所難免,相較之下我們更願意純粹地種好茶,做好茶,事實也證明好茶從不負丹心。”劉益州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