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就在蜿蜒伸展的高速公路為廣東貧困地區龜裂的經濟原野帶來一場場“及時雨”的同時,“互聯網+”暖風勁吹之下,闊步向前的農業農村信息化也正在為精準扶貧的能量釋放開闢出一條寬廣的“信息高速公路”。對於這一點,位於湛江的雷州市企水鎮塘頭村村民感觸最深。
作為傳統的聖女果特色種植村,貧困帽子本不應戴在塘頭村的頭上,可是由於村莊地處偏遠,塘頭聖女果更多時間只能“待字閨中人未識”,加之常遭旱澇侵襲,聖女果的集約化種植與規模化産銷始終破題乏力。雖然在村民眼中,賣不上價錢的聖女果常常成了“剩女果”,但在謀劃“雙到”方案時,廣州交通投資集團駐塘頭村幫扶幹部岑宇鏗卻還是始終在圍繞這顆小小的果子打算盤。“雖説‘酒香不怕巷子深’,但正是吃了不注重品牌建設的虧,村民們才會‘捧著金碗要飯吃’。”岑宇鏗説,農産品品牌化,開網店是現成的工具,“對於連鍵盤都很少摸的村民來説,這事比登天還難,而對於我們這些城裏來的年輕人而言,就是‘手到擒來’了。”2014年開春,一家名為“塘頭村扶貧産品專營店”的網店在淘寶和微信相繼上線。而讓岑宇鏗沒想到的是,在廣州對口幫扶湛江工作指揮部的協調和推廣下,他的網店迅速走出塘頭村,成為電商扶貧的一縷星星之火。而今,在由“塘頭村扶貧産品專營店”升級而來“湛江駐村人扶貧專營店”中,塘頭的聖女果、田頭的黑羊、許村的紅米……廣州對口幫扶湛江95個貧困村的特色農産品被打包“上架”。同時,網店運營主體由岑宇鏗的單打獨鬥演變為20多人團隊專業“操刀”,運行模式也不再全靠口口相傳、熟人幫襯,而是更多是憑品質、平臺、創意贏得顧客。
第二輪扶貧“雙到”,也是廣東農業農村信息化加速發展的時期。運用大數據,搭建雲平臺,連續3年累計1.5億元的財政投入,讓廣東農業農村信息化綜合水平迅速趕超其他省份的同時,也為“互聯網+”扶貧在廣東的落地生根提供了充足的陽光雨露。廣東省農業廳副廳長程萍告訴記者,廣東目前正在全力推進以1200個省級“惠民信息社”為節點的信息進村入戶工程,“無論是布點密度,還是扶持力度,都會向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傾斜。”